加强城市桥下空间利用管理的建议
(2012-12-31 22:48:19)
标签:
杂谈 |
这是我和政协常委段 文同志在2010年提出的提案。
城市修了很多桥,交通确实畅通了。但是按照投入产出比来说,花了这么多钱,留下了很多遗憾。市民购并不少。据说请了不少著名大牌的设计单位。结果是水土不服,给石家庄高架桥留下了很多笑话。
随着和平路、槐安路、裕华路和二环路等城市主次干道立体交通设施的竣工,市内又有几十座高架桥凌空飞架,不仅改善了城市的交通便捷性,也提高了城市景观文化品位。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桥下空间,并对桥下空间进行有效的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个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关于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一、
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各类桥梁278座,其中归属石家庄市道桥管理处管理的市内桥涵186座。但是,对于桥梁和桥下空间管理利用,一直存在许多问题:
一、部门争利,管理混乱,利用无序。
我市的城市桥下空间的利用多年来一直处于多口管理,部门争利、无序使用状态。桥下空间成为利益纷争的地盘。由于管理混乱,随意乱建、乱用现象严重。2008年初,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有关部门对桥下原有私人设置的停车场、乱搭乱建的临建、商铺摊点等违章设施进行了拆除、清理。
一年多过去了,但目前已建成的桥梁桥下空间管理和利用依然混乱,社会车辆随意停放、各单位、部门利用桥下空间自设场地收费;乞讨流浪人员桥下安家、随意便溺;流动商贩占地经营等等。这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而且干扰了有关部门对桥梁设施的正常检测、维修、保洁等工作。更重要的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桥区交通拥堵,偷盗扒窃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二、设计建设缺少论证咨询机制,设计存在随意性。随建随改造。
由于在桥梁建造和设计过程中,缺少科学的论证和调研咨询机制,因此,近期修建的槐安路、和平路等立交桥的桥下空间设施设计建设,不符合科学利用和管理的要求,几乎所有的桥下空间都设计修筑了高出地面10-20厘米的高台,没有预留车辆的通道,一方面管理部门日常检测维修的车辆无法上台维修。另一方面,如果改为停车场,需要拆毁刚刚建成的部分台阶,修建车辆通道,造成新的浪费。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和利用提出了警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二、加强对桥下空间的统一管理,科学利用。
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城市桥下空间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模式,科学利用。
为解决城市既有停车场不足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城市诸如伦敦、北京、长沙等城市,立交桥的桥下空间大多用做停车场,采取封闭式管理,利用充分,管理精细,方便有序。
目前,我市有机动车近150万辆,随着城市主次干道的拓宽改造,原有停车场面积明显减少,占道停车现象随处可见,使得原本不太畅通的交通更加阻塞,引发频繁的交通事故。通过对立交桥周边写字楼、商场、生活小区、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证明,利用桥下空间设置专用停车场,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既可以解决停车难、乱停车、乱收费问题,又可以合理使用桥下空间,利国利民。
2、明确职责,统一规划,有效管理。
桥下空间的管理和检测,是桥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国内京、津、沪、杭等大多数城市的管理经验,市政桥梁均由专业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规划,有序利用,提高桥下空间利用的科学性。
而桥梁日常巡视、检测、维修、保洁等养护工作,需要在桥下搭设支架或安排升降车进行作业,桥下空间的合理使用须保证以上工作的正常进行。
3、加强管理,完善配套设施
为更好更快的处理桥梁突发事故,在每座桥梁不足1.5米高的端跨,应设置桥梁抢修站,以存放抢修所用的警示、警戒标志,材料及小型机具,一旦桥梁被撞,抢修人员可立即设置警示、警戒,开展抢修作业。
为了有序管理好桥下空间,桥下停车场应该因地制宜,科学利用,完善设施。地处市区主干道的桥下停车场,应加强绿化美化,使之成为靓化的城市景观;有些区位偏僻的桥下停车场,可以在四周安装护栏,护栏应作为桥梁的配套景观,简洁通透,饰而不乱。
无论是作为桥下公共停车场,还是有利于桥梁管理、检测和维修,都必须在桥下空间的水泥高台上留下车辆上台的通道,为科学利用预留配套的设施。避免造成建成就拆毁改造的浪费。
4、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公共管理机制。
结合国内其它城市关于桥梁管理的一些成功经验,借鉴我市对民心河管理制定地方法规的做法,建议有关部门出台城市桥梁安全管理与桥下空间管理的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完善城市桥梁安全管理和桥下空间科学利用的相关机制,确保城市桥梁安全、畅通,桥下空间利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