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话实说第三十回 成德易主起兵变,韩愈真定平动乱
(2012-10-20 16:48:23)
标签:
文化 |
在正定县西北107国道旁,有一个村子叫木庄。村子里从来没有姓“木”的。原来的名字本来是“墓庄”,早在唐代就很有名。可能是后来村民觉得这个名字就是坟地的意思,所以改成了木庄。
这个墓庄,确实有一大片墓地。而且非常显赫的家族的墓地。这里掩埋了唐代最大的一个成德军节度使的家族。
今天我们要讲的人物,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埋在正定木庄的回纥族,就是维吾尔族的成德军节度使第一代人物王廷凑。另一个是朝廷派来的成德军节度使田弘正。第三个人物,就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韩愈。
那么,这个王廷凑、田弘正,与韩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说韩愈。
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也是个幼年不幸的人物,他三岁成为孤儿,是善良的堂兄嫂把他抚育成人,早年颠沛流离,但是刻苦读书,胸有大志。十九岁的时候,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都失败了,到第四次才考取了进士。但是,仕途坎坷。按照唐朝的科举制度,他考取进士后还必须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都遭到失败;他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到吏部要员府上拜访,都被人家拒之门外。
韩愈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步入京师编书写史的机构。后来,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叛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成为管理刑法的副部长。
提起韩愈,在中国的文学领域名气太大,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风。
甚至他是被后世称为继汉代河北人董仲舒以后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一代鸿儒。
但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文人,曾经自身深入虎穴,到骄兵悍将造反的真定,宣告朝廷的诏书,平息叛乱。
导读一:
视死如归,韩昌黎怎样单刀赴会平叛军?
喜得升迁,田弘正为何好景不长遭杀身?
讨官不成,王廷凑怎样恼羞成怒杀朝臣?
石话实说,梁勇来说。
上次我们讲到,王承宗死后,王承元主动辞去成德军节度使。
这对倍受藩镇困扰的朝廷来说,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这时的皇帝唐穆宗万分欣喜,正好为消除藩镇割据势力提供了一个机会。所以,他颁诏褒奖王承元,随即,遴选一位名将出任成德军节度使。但是,朝中没有一个文武大臣敢于担此大任。朝廷就委派驻守在现在大名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调任成德军节度使。
这个田弘正,字安道,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第一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侄子,河北卢龙人。田承嗣的孙子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后,将士们拥立他当上了魏博节度使。他送田季安的儿子进京请示朝廷,朝廷委任他为节度使,赐名弘正。
他在魏博节度使任上,帮助朝廷多次讨伐藩镇叛乱,而且出兵围剿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迫使王承宗归顺朝廷。因此,属于很受朝廷喜爱的节度使。
田弘正接受了朝廷的委任,受命从魏州来到镇州,接任成德军兵权。
这一下,打破了藩镇世代承袭的局面,触到了成德军将领们的一个大马蜂窝。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第一,田弘正在任魏博节度使期间,与成德军的将士们多年的征战,杀人很多。与成德军的将卒们,结有世仇。因此,他迁任成德军节度使,担心成德军将士不服,所以,带着二千名牙兵到真定赴任。
第二,历来都是由成德军内部接任藩帅的牙将镇兵们,决不甘心接受唐王朝的摆布,更不愿意接受田弘正这个仇人的统治。
所以,在田弘正上任节度使仅仅几个月后,就发生了兵变。策动这个兵变的主使又是一个什么人物呢?
这个人,就是成德军一个骑将王廷凑。
王廷凑,是三代迁居镇州的回纥族骑将,从小勇猛剽悍,为人奸诈,本来没有什么姓氏,因为在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手下为牙将,后因功被收为干儿子,所以随王武俊姓王。因为受到王武俊家族的信任,升为成德军的衙内兵马使,掌控了整个真定城内重要的兵权。
在田弘正到任以后,王廷凑依仗在成德军将帅兵卒中长期积累的势力,煽风点火,举兵造反,杀了田弘正一家及其从魏州带来的官吏家人300多口,自称为成德军留后、知兵马使,控制了成德军的军政大权。
更为狂妄而又荒唐的是,王廷凑杀了田弘正之后,拿着不是当理说。他杀了朝廷的大将,还要朝廷褒奖他,给他封官晋爵,公开以求唐王朝委任他当节度使。
导读二:
宫廷震怒,唐穆宗将派谁征讨叛兵?
事出有因,成德军为什么难以平定?
被逼妥协,唐王朝将如何结束战争?
石话实说,梁勇来说。
皇帝当然非常气愤,坚决不允。王廷凑于是派人杀了与朝廷亲近的冀州刺史,向皇帝示威。意识就是说,在河北的镇赵冀定这个地盘上,我想让谁死,他就别想活。朝廷任命谁都没用。必须是我说了算。不然,我就接着杀你的官吏。
王廷凑的大逆不道和残忍杀戮,连成德军的一些将领也看不过去了,也担心王廷凑的叛逆株连自己家族的性命,所以,有一个将领联络了亲密的五六个将领,准备起兵谋杀王庭凑,结果王廷凑在成德军耳目很多,很快发现了他们的计划,所以,首先先下手为强,残杀了这几个将领与所部士兵三千人。
唐穆宗李恒听说王廷凑残杀朝廷命官的叛逆行为,震怒不已,下诏出动九路十五万大军进行征讨。兵临成德军边境。统帅九路大军的就是丞相裴度。出征的大将都是唐朝的著名将领,裴度率领的这些名将元臣,在元和年间曾经出征过淮西节度使的叛乱,取得了赫赫战功。可是在征讨成德军节度使征战中,却是无能为力,惨遭失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一方面,成德军节度使经营恒州冀定诸州多年,已经形成了坚如磐石的内部军政控制机制,子承父业,父亡子袭或兄亡弟承。或者帅亡将承。军队的战斗力极强,而且河北中部水土肥美,农业基础雄厚,具有长期征战的经济实力。
再者,裴度进攻成德军过程中,朝中还有另一位丞相元稹,这是个很有文采的花花公子,为人奸诈,能诗好色,是他留在唐朝历史上的名声。他与宦官勾结,不断破坏裴度等将帅的军事行动,并且唐朝皇帝在战争中,惯用宦官监军。在作战军队中委派宦官“中使监阵”,直接干预作战指挥。安史之乱中,唐朝的名将封常青、哥舒翰等固守潼关,就是宦官监军瞎指挥,导致名将打败,长安沦陷。
裴度曾经愤慨上书说:本来我受命领兵进军,应该具有指挥的权利,可是朝中奸党,百般阻挠,从中作梗。生怕我有寸土之功。因此,处处受到掣肘。
他言词激烈地抨击元稹和宦官同词合力,就是为了令老臣功败垂成,看我的笑话,而对天下大乱,山东削藩的胜负,全然不顾。揭示了朝中勾心斗角的形势。
再说,唐王朝名义上集合诸道十五万军队,实际上都是借用各地节度使的军队,形成所谓合围,而动用朝廷的禁军不过是为声援而已。各道出动的军队,都是相互观望,谁也不肯为朝廷卖命,宦官控制的所谓皇帝的禁军――神策军,大都是招募的市井之徒。临时混到军队之中,从来没有上过战场。这群乌合之众,岂能与成德军节度使“大河之北,地雄兵精”的军队同日而语。
而当时的王廷凑得到幽州节度使的支持,兵多将广,势力正盛。
其结果是朝廷的军队败北,成德军节度使王廷凑的气焰越发嚣张。
那他嚣张到何等程度呢?
他对待冀州刺史牛元翼的态度,足以说明他的张狂。
牛元翼,原来就是成德军下属的一员大将,任冀州刺史。在朝廷九路大军讨伐王廷凑过程中,主动归顺朝廷,起兵反对王廷凑。朝廷也想利用他拔掉王廷凑。就委任牛元翼为成德军节度使,许诺让牛元翼接管成德军。
没想到,牛元翼根本就不是王廷凑的对手。
王廷凑得到这个消息,立刻出兵围困牛元翼。坚决要杀了牛元翼的全家。
朝廷派出多路军队出兵解围。没成功。
不得已朝廷也顾不上脸面了,只能向王廷凑妥协。别打了,干脆给王廷凑封官晋爵,答应他为成德军节度使。
又鉴于牛元翼是个忠臣,忠于朝廷,就改封他为江南道节度使。让他出城撤退。
只求王廷凑放牛元翼生路,让他出城就任。
可是王廷凑呢?
就是这样的条件,王廷凑也不答应,就是不放过牛元翼,非要杀掉他不可。
导读三:
临危受命,韩侍郎将怎样深入虎穴龙潭?
同意放人,王廷凑又提出什么附加条件?
性命难保,牛元翼最终又能否抽身脱险?
石话实说,梁勇来说。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朝廷一筹莫展。
唐穆宗不得不委派韩愈出使成德军,平息动乱。
韩愈受命出京师之前,众朝臣都替他感到害怕。皇帝给他的诏愈,也是让他到了镇州境地,可以观事势,不一定必须面见王廷凑。
而韩愈曰说,如果制止了叛乱,这是君王的仁义所致。如果我死了,这是作为臣子的义气名节。”
韩愈到了镇州之后,王庭凑摆出一幅剑拔弩张的威严气势,要给朝廷钦差一个下马威,以显示成德军的霸气。
韩愈到了真定城的官舍之后,带甲的兵士们站立满屋。个个怒目而视。韩愈问王廷凑则是什么意思?王廷凑说:这不是我的意思,而是这些军士门不服。
韩愈义正辞严地说:朝廷已经封了你为尚书,认为你有将相之才。所以委任你为成德军节度使。没想到你连这些兵卒都管不住。
站立一旁的士兵质问韩愈:仙逝的成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师王承宗曾经为朝廷打击朱滔,我们的血衣还在,我们这支队伍如何有负于朝廷,为什么朝廷把我们当作叛贼发兵征讨?
韩愈一听,拍案而起,大声说:“你们说得好!这说明成德军的将士们,其实不是叛逆,你们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忠奸,什么是人臣,什么是叛逆。看来,你们还能记得先太师王承宗的功德。那么,对于叛逆和归顺以及你们的福祸也就自然应该明白。
韩愈慷慨陈词,从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讲到后来叛乱的藩镇节度使李元济、李师道,等这些叛逆的藩帅,他们的子孙有有谁还能最后活着进入仕途的呢!请你们想想。
而田弘正,田令公以魏博节度使归朝廷,他的子孙们,就是襁褓的孩子,都被封为官职。王承元在其兄王承宗死后,归顺朝廷,少年就被朝廷委任为节度使;
王庭凑听到韩愈的这些道理,对韩愈很敬畏。也恐怕将士军心动摇,他的部将们心动,所以命令军卒们都出去,私下对韩愈曰:“侍郎来到我成德军,您想让我王庭凑干什么?”
韩愈说:“本来,朝廷的神策军和羽林军、龙武、神武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有很多,牛元翼也不是什么优秀将领。但是,他毕竟归顺朝廷,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给他个官职让他上任就是了,为什么你到现在仍包围深州,不放他出城?”
王庭凑终于被说得理屈词穷。只好答应韩愈,马上将牛元翼放出来。
于是,王廷凑和韩愈一起饮宴,给予很高的礼遇,然后,用隆重的礼节送韩愈回京师。
果然不久,王廷凑给深州守军下令,给牛元翼留下一条生路,让他出城滚蛋。牛元翼带着十几个骑将护卫着出了城,牛元翼单骑出奔。牛元翼的深州大将臧平等人举城投降王庭凑,王庭凑指责臧平等人一直坚守,残杀了臧平和牛元翼的家眷将吏一百八十多人。这个王廷凑虽然给了韩愈很大的面子,但是最后还是残杀降将,还是要给朝廷示威。
韩愈的镇州之行,单身匹马,宣慰乱军,不费一兵一卒,平息之乱。表现得有胆有略,更证明了他并不仅仅是一个只会写文章的书生。
回朝之后,被朝廷委以吏部侍郎,就是管理朝廷官吏的副部长。
后来,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管理京兆长安城的高官,在他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韩愈一生虽然很少到达被藩镇割据的河北地区,但是他,忧河北民众之忧,愤朝廷削藩之愤,始终对河北的藩镇割据势力耿耿于怀,一直支持朝廷消除藩镇之患,维护国家统一的尊严。但是,他屡次向皇帝上呈的削藩奏陈,都不能得以落实,所以韩愈一生在政治上充满悲愤。充满对河北三镇割据形势之忧患。虽然,他奉诏到成德军负责安抚王廷凑,但是在他的心目中,诸如王廷凑这类的所谓节度使,都是朝廷的叛贼,国民的死敌,必欲处置剿灭而后快。可惜,唐王朝内忧外患,要臣内讧,国力日衰,无力平叛。韩愈只能怀着抑郁之情,愤愤而不平。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哲人,任职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他的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韩愈一生,用心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传世的格言警句。譬如: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等等。都是韩愈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
韩愈留在河北的一场特殊经历,被后世千古传颂。虽然他没能最终平灭成德军的割据,但是靠他的智慧和机智,赢得了成德军节度使王廷凑的尊重,取得了宣慰成德军的重大功德。
这正是:
一代文豪负大任,深入虎穴平乱兵。
王廷凑的动乱平息了,但成德军节度使的藩镇割据势力没有根绝。而且一直延续到唐王朝灭亡之后的五代时期。但在社会动乱的年代,中国的佛教却得到空前的发展,在我们一带,留下了许多佛教建筑经典。那么,作为佛教名城的真定,唐代又有哪些佛教盛事?又有哪些高僧在此弘法呢?我们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