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话实说第二十九回  弑主求荣王武俊 传承三代据真定

(2012-10-20 16:45:44)
标签:

文化

 

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非要当成德军节度使,结果被大将王武俊杀了,不仅落了个乱臣贼子的恶名,而且命丧黄泉,诛灭九族。

今天,主要讲王武俊家族三代人的故事。

王武俊,他的儿子王士真,长孙王承宗,次孙王承元。

河北三大藩镇,就是真定的成德军、魏州大名府的魏博和驻守北京一带的幽州节度使,这是唐代割据时间最长、割据势力最为顽固的三大藩镇。

涉及到人物,除了成德军大将王武俊家族之外,还有三个人物:一个是魏博节度使田悦。另一个是幽州节度使朱滔。

那么,这些人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征战呢?

李惟岳被杀之后,给唐朝遏制藩镇势力提供了一个机会。于是朝廷急忙下诏把原来成德军控制的河北中部六个州,分成三部分。让易县、定州和沧州分出去,封一个节度使管辖。赵州和深州分给另一个将领控制。原来成德军兵马使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使,管辖恒州、冀州,就是石家庄市、衡水的地盘。恒州真定城,在唐穆宗李恒即位后,因为避讳皇帝名讳改名镇州,北岳恒山改名镇岳。

王武俊作为成德军的骁勇大将,他觉得,明明是自己消灭了李惟岳,不但没有当上节度使,成德军还失去了赵州、定州、易县的地盘。朝廷还下诏,要他给幽州的朱滔送粮食三千石。这显然是朝廷不愿让旧将控制藩镇。因此,王武俊发兵攻打被朝廷分割出去的赵州。

驻扎大名府的魏博节度使田悦,要求继承了他叔叔田承嗣的帅位。皇帝不答应。还发兵讨伐他。于是,他派人到幽州节度使朱滔面前挑拨与朝廷的关系。指责朝廷不想让河北藩镇世袭,想派文臣代替。给朱滔说:如果你帮助朝廷灭了我们魏博,你的子孙也会同样下场。所以,只要我的魏博节度使还在,你和成德军都能平安。

这个朱滔,我们上次提到。他是控制现在北京一带的幽州节度使。河北三大藩镇之一。

朱滔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就与田悦勾结起来。煽动王武俊要给田悦留条后路。而且朱滔表示,把深州交给王武俊。王武俊一听非常欣喜。

不久,朝廷命令王武俊派兵讨伐田悦。王武俊不但不听,反而把朝廷的使臣捆绑了送给朱滔。朱滔很得意,要求他的将领们南下,帮助田悦打击唐朝的军队,抢朝廷的粮草,解决我们的温饱。结果将领们反对,朱滔杀了不愿随他叛乱的十几名将领。这个消息,很快有人告诉朝廷,朱滔和王武俊都叛乱了。

  导读一:

        招降纳叛, 通义郡王能否听从朝廷派遣?

三藩联盟, 各路诸侯如何应对皇家剿叛?

        皇城告急, 朝廷军队能否消灭河北三藩?

        《石话实说》 梁勇来说

朝廷得知后,试图采取分划瓦解的办法,集中打击大名府的田悦和真定府的王武俊,而安抚朱滔。还给朱滔封官晋爵,赐封朱滔通义郡王。而朱滔根本不希罕这些封号,与王武俊、田悦勾结,出兵围攻赵州,让朝廷的官员投降。

王武俊得到朱滔协助,更加猖狂,派儿子王士真率兵围困赵州。

朱滔率兵南下,与王武俊率领的步骑一万五千,在宁晋会合,南下支援田悦,一起攻击朝廷的军队。

田悦知道朱滔、王武俊出兵帮他,就与朝廷军队在运河一带决战,结果兵败退回大名。

朱滔和王武俊南下到了魏州大名城,田悦杀牛宰羊,好酒犒赏。城里一片欢呼。

朱滔和王武俊的军队,开始与唐朝军队进行征战。官军大败,兵败如山倒,上万官军退到永济渠,淹死或被践踏而死的士兵堆积如山,把河道挡住了。

朱滔乘机引水入王莽河,断绝了官军的粮道和退路,朝廷大将遭到空前的惨败,取胜根本无望。派部将与朱滔讲和。

朱滔同意了。但是王武俊不干。坚持要继续打出个胜负。

这时,田悦受到朱滔的救援,就和王武俊商议,奉朱滔为盟主,二人对他称臣。朱滔开始还假惺惺的推托。王武俊就派人邀请山东的另一位节度使一起称王,这四个藩镇的头子,筑坛祭天,以朱滔为盟主,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自称“孤”,妻子称为王妃,长子称为世子。效仿天子的规制设置官员。

王武俊回到恒州,建立赵王府,以恒州为真定府,命儿子王士真为留守兼元帅。

王武俊叛逆僭伪的行径太猛,和他一起杀了李惟岳的一员大将,就想杀了王武俊,结果却被王武俊发现,腰斩于军前。

朱滔、王武俊的军队长期驻扎魏州附近,对官军对峙,粮草都是靠田悦供给,时间长了,主人和客军的物资供应都日益匮乏。

不久,朱滔的哥哥拥兵反唐,占领长安,自称皇帝。唐朝皇帝和唐玄宗一样跑了。这时围攻大名的唐朝大军都西撤关中。只留下一员大将李抱真。最后固守太行山关隘,防止河北的藩镇侵扰山西。

田悦就劝说王武俊一起联军进攻唐朝大将李抱真。

那么,田悦和王武俊能够大败唐朝大将李抱真吗?李抱真会坐以待毙吗?

李抱真面对强大的藩镇力量,知道难以抗衡,就采取离间计,派谋士游说王武俊说:“你如果进攻李抱真,胜负难料。即使你能取胜,夺来的地盘也归田悦;如果不能取胜,两败俱伤。田悦毫无损失。你不如先夺回本来属于你的易、定等州。稳定你的领地。”王武俊觉得有理,就告别田悦,打道回府。

在王武俊叛乱时,派人带银带物召来数千的回纥雇佣兵,准备断绝官军的粮道。可是唐朝大军都撤走了,这帮回纥兵到了幽州北境,无所事事。朱滔此时,帮助他的哥哥反叛,就劝这几千回纥兵直杀洛阳,并许诺得胜后可以抢掠河南人民为奴隶。为了讨好回纥人,朱滔还娶个回纥女人为小老婆,回纥人亲昵地称朱滔为“朱郎”。

李抱真的谋士,乘机又劝导王武俊:“国家大乱,反而是兴盛的先机。朱滔的哥哥叛乱,必遭灭亡。朱滔自从做了诸藩镇盟主,轻蔑同列,又以您的封地名称王(朱滔自称冀王)现在又气势汹汹,引狼入室,他是想拥吞全部河朔地区。您当初力诛叛臣李惟岳,勇武善战,朝廷官员对您封赏不当,才使您被朱滔等人诳诱。如果能与李抱真合力攻取朱滔,肯定能胜。你就是大唐功臣,可以转祸为福!”
  王武俊本来就与朱滔因争地而有仇恨,听这一席话,勾起心中旧恨,气愤地说:“二百年的天子我不能臣,岂能向乡巴佬的后代称臣呢!”于是他与李抱真约为兄弟,暗中往来。

导读二:

势态突变,河北三藩为什么反目自相开战?

反戈一击,真定赵王又为何联手朝廷平叛?

论功行赏,朝廷将怎样嘉奖这场平叛之战?

        《石话实说》 梁勇来说

唐王朝实在没能力平息太行山以东叛乱,于是皇帝下诏,赦免田悦、王武俊等人的罪责。王武俊、田悦去王号归顺唐朝。

朱滔率领大军南下洛阳,帮他哥哥叛乱,让田悦一起出兵。田悦婉言拒绝;结果朱滔大怒,骂田悦忘恩负义。当天,朱滔便派部将进攻田悦所属的威县、巨鹿东。又纵容回纥兵抢掠馆陶。频频向魏城发动攻击。就在这时,田悦被部将田绪暗杀,朱滔幸灾乐祸,又派大将攻打魏州。放纵骑兵和回纥兵四出抢掠。朱滔派人劝田绪投降,许以节度使之职。

这时,李抱真、王武俊也派人游说田绪,表示援助他。劝他不要与叛贼朱滔联合,田绪决定归顺朝廷,坚守城池等待朝命。

这时,李抱真的谋士又给武俊出主意:“朱滔一旦攻克魏博,你原来所属的易定地区也会马上归朱滔。那时候,朱滔必然会率领幽州、易定、魏博三道之兵,加之数千回纥骑兵,直攻您所在的常山郡。如果你的常山不守,河朔地区就全部归于朱滔。不如我们合兵救援田绪,打败朱滔,他哥哥就失去后援,等到皇帝还都长安,论功行赏,你就是第一功臣”一席话说到王武俊心坎上,使得这位枭雄不停点头。
    于是,王武俊率军南下,与李抱真会合。双方连营而进,攻击僭伪称帝的朱氏家族。
  朱滔急忙收拢军队,与王武俊、李抱真决战。结果,王武俊巧妙布阵,正面冲击和伏兵策应相结合,大败朱滔的军队和他带来的回纥士兵,朱滔的三万多人马,不到一个时辰,被王武俊的骑兵斩杀一万多,逃走一万多,只剩下数千兵入营死守。幸亏天降大雾,王武俊、李抱真才停止追杀,把朱滔包围其中。半夜,朱滔焚烧营垒,丢下辎重兵器,带着残兵出南门向德州逃遁。然后逃回幽州。不久就连病带气死在府中。

王武俊与李抱真联兵打败朱滔,深得朝廷厚赏,王武俊从一个骄横的叛将一下子成了朝廷平叛的功臣,被朝廷封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爵位高到极致,还建庙京师,他的子弟在襁褓中都有官封。

这个藩镇头子弓马绝伦,晚年以游猎为乐,最高纪录一天射鸡兔九十五只。此人兴风作浪一辈子,竟得善终,活了六十七病逝。他死后,长子王士真袭位,尊奉朝廷,平安无事。可是,王士真的儿子王承宗,也就是王武俊的孙子袭位,此人乃是一代枭雄,骄横跋扈,非常猖獗。

导读三:

一代枭雄,王承宗为何胆敢派刺客袭扰京城?

秘不发丧,他死后家人为何要刻意隐瞒实情?

        走马上任,枭雄兄弟如何说服家人归顺朝廷?

       《石话实说》 梁勇来说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赵郡赞皇出身的唐代名相李吉甫病逝。唐宪宗把军政大事交给丞相武元衡和裴度。武元衡、裴度与李吉甫一样,竭力主张消除藩镇势力,维护朝廷尊严。因为,藩镇割据势力实在是狂妄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不仅在在藩镇说一不二。而且直接威胁朝廷安全。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说一个故事,足以说明他们的狂妄。

由于武元衡力主削藩,王承宗和山东的一个藩镇头子密谋,居然派刺客到长安城行刺,惨杀一品大员。造成两位丞相一死一伤的重大恶性事件。

冬天一个早上,天还不亮,武元衡骑马上朝,王承宗派去的刺客从暗处用利箭射击,由于天黑,没有射中,武元衡的随从吓得狼狈逃跑,刺客抓住武元衡,上去一刀,就把一个丞相砍死了,还取了颅骨而去。接着,刺客又跑到京师通化坊,干吗去啊?继续行刺。

到丞相裴度的府第刺杀他,结果这裴度命大,由于帽子很厚,脑袋被砍了一下,叽哩咕噜地掉到路边沟里,才幸免于一死。裴度的仆从叫王义,这小伙子很勇敢,他上去抱住刺客,大声呼号。刺客砍断了王义的胳膊才逃跑了。

这件事京师震惊。连一品丞相的性命都难保,你说这唐王朝的京城,还有什么安全可言。朝野共愤。因此,王承宗也遭到唐王朝大军的一再征讨。

虽然,唐朝的征讨没有取得胜利,但是王承宗由于罪孽深重,不久终于病死了,他的下属效仿当年李惟岳的方法,秘不发丧,因为王承宗的两个儿子都送到朝廷作为人质。他的部将们还想自立藩帅。王承宗的几个部将就怂恿王承宗的祖母,也就是王武俊的夫人下命令,传令亲军将领,立王承宗的弟弟王承元接管成德军节度使。

王承元当年二十岁,将士们跪拜着求他接受帅印,王承元坚决不要。

王承元说,朝廷已经派监军到了镇州,藩帅任命,要请朝廷定夺。等到监军到来,王承元说“既然你们都不忘我家祖宗先德,不以我年少而推举我主持军务。我就要进一下忠孝之志。你们听命吗?”

将领们都表示听命。王承元非常明智。他熟读儒家典籍,亲历了他父兄杀害上任节度使和将领的行径,感悟藩镇割据给地方和国家造成的伤害,深刻反省,上表朝廷,请求交出兵权,入朝归顺。朝廷大力褒奖王承元的行为,下诏任命他倒河南滑县出任义成军节度使。

但是成德军的将领官僚们都坚持阻拦,哭号不止。王承元拿出家里的财宝安抚将领们,军中稍微安定。王承元总算脱身出了真定城,按照朝廷旨意,到河南滑县去赴任。

这个契丹家族自从王武俊杀了李惟岳而控制兵权,先后38年,传了三代,到此而放弃藩镇割据,结束了契丹王氏家族割据的局面,王承元也是成德军历史上唯一一个主动放弃割据的节度使。

这正是:

  契丹悍将王武俊,弑主叛乱为逆臣。

  反戈一击建功业,传位三代交藩印。

王承元主动放弃成德军节度使的帅位,那么,朝廷让谁接管成德军的军权,又有谁能够管束这些骄兵悍将呢?我们下次接着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