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福建游——10(宏琳厝)

标签:
自驾游 |
在闽清,向来有“小小闽清县,大大六都洋”的说法。这既是说六都平原的富庶,也是说其商业经济的发达。坂东出了很多名人,有上百座保护相对完好的古厝。宏琳厝就是“六都洋”上很有代表性的一座古厝。




在闽方言中,所谓的“厝”,就是房屋的意思。宏琳厝在当地俗称新壶里。它的主人黄祖嘉(字作宾),是当地有名的药材商兼乡间名医。

黄祖嘉患有肺痨病,14岁那年,病情严重恶化。为了冲喜,家里给他做了一门亲,女方也是当地大户人家,新娘名张纯使,是一位很会持家的女人。肺痨症在当时无药可医,但在张纯使无微不至的照料下,黄祖嘉久病成医,并专心修身养性、学习药学,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小儿科中医。直到61岁才寿终正寝。

宏琳厝正门

宏琳厝呈矩形状,长147米,宽121米,占地面积17823.28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栋古民居。
厝的整体,分为前后直进三座正厝。中间设两道横街,左右各有两列横厝、外横厝。白墙乌瓦,飞檐翘角,虽不甚高,但整体建筑大开大合,气象恢弘。
全厝共有36扇风火墙,大小厅堂35间、住房666间、花圃25个、天井30个、水井4口。最鼎盛的时候,宏琳厝里住着百户千人。
与一般南北朝向不同,宏琳厝朝向偏东25度,这不仅让它更加正对梅溪和五重山,更有利于采光、通风,在规划上占了天时地利,大概也有紫气东来,大富大贵的寓意吧。
它是一座一次性设计、整体结构精巧的民居建筑。
在儒家文化中,“礼”的本质,是秩序、是理性,强调君臣、父子、长幼、夫妇等尊卑秩序。这种注重人伦的社会规范,体现在宏琳厝上,就是中轴对称、突出重点、连续三进的空间序列,处处体现“长幼有序”的伦理规范,安排得井井有条。第一进正厝,由家中的小字辈居住,第二进分配给家中的中坚一辈居住,第三进,留给家里喜爱安静的老字辈居住。横厝、外横厝则分配给婢女、家丁。秩序、伦理规范还体现在每一进厅堂的装饰设计、家具器物陈设上。

一进
厝的第一进,依次为虎头门、屏门、天井、环廊、正屋,环廊外侧,为私塾院落。屏门平日关着,起到影壁的作用,以保护宅内私密性。
因为黄家老四官至正五品,因此只有正五品以上官员来访,方才打开屏门,主人相迎。若低于正五品,便只能从侧边进入。

一进、二进、三进院落,横向延展开屋厝若干,称横厝,是家中家丁、女婢生活的地方。


大厅左侧“流长”


博物馆馆藏

博物馆馆藏

博物馆馆藏

博物馆馆藏

博物馆馆藏

博物馆馆藏

博物馆馆藏

博物馆馆藏

博物馆馆藏

博物馆馆藏


博物馆馆藏


博物馆馆藏


博物馆馆藏


博物馆馆藏








宏琳厝防匪体系严密。房屋东南角和西北角,各建一座“兔耳”(铳楼),可以窥视整座大厝四个方向高墙外的动静。外横厝外墙顶与屋檐之间,留有“城槛”,用于射箭、打枪、投石。

射孔

射孔




















第二进

第二进屏门后为天井,天井前为廊道,左右是书院,天井后侧为正屋。
清朝闽清最大的私立书院“崇文书院”,便是宏琳厝主人黄祖嘉所创。崇文书院之后,黄家子孙秉承家训,一代人办一所学校,两百年间,七代人在厝里繁衍,办了七所学校。
光绪十五年(1889年),宏琳厝黄祖嘉的后裔,接受帝师陈宝琛提议,“为族养士,不若为乡养士;为一乡养士,不若为一邑养士”,牵头购买田亩,将崇文书院拓而新之,更名为文泉书院。













宏琳厝三进主座建筑面阔均为五开间。

第三进的右侧是小姐阁楼。

这是黄家唯一的小姐居住的闺房。她从十三岁起,住进这个阁楼,直到出嫁那天,由长兄黄宏琳背着下楼,称为“出阁”。

小姐阁楼

小姐阁楼

小姐阁楼

小姐阁楼

每根柱子都用础石垫起,防止潮湿上行和虫蚁侵蚀。


三进大厅
第三进是老字辈居住的地方。第三进的厅堂是家族商议大事的场所,也是对子孙进行人生教育和伦理道德感化、培育的中心,因此装饰相对繁缛。



厅堂柱子上镌有楹联“仁义为友道德为师,金玉其心芝兰其室”,使人感受到宏琳厝主人的风雅崇文。

大厅上方悬挂着清咸丰皇帝为宏琳厝写的匾“紫薇銮驾”,上有三道圣旨,是厝内的镇宅之宝。

三道圣旨


人物砖雕

人物砖雕


整座古厝排水系统完善

666个房间的木地板都离地面几十公分高,木地板下,设有猫咪可以自由进出的小洞,叫“猫退”(狗退常见,猫退不常有)。猫退可以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又方便猫进出捕鼠。夏日多蚊虫,还可以密封烟熏,杀灭蚊蚁。这些措施对于古代的木结构建筑非常重要。

猫退



美人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