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思考——马芯兰教学思想(转载)
(2013-02-05 22:26:53)
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教育工作就是要靠一种执着精神,去一板一眼地做到底 。——马芯兰
马芯兰老师,她的教龄比我的年龄大很多,真可谓是老前辈了。在校读书时曾听老师说过“马芯兰教学法”,但我只知道“马芯兰教学法”貌似很神奇,但是具体是什么我并不清楚。
《我的数学教学改革实验》,题目立刻锁住了我的眼球。
太神奇了!她的学生课业负担不重,却有不少学生的数学成绩在三四年级时就达到了小学毕业的水平;再差的学生,只要到了马芯兰的班里,都能奇迹般的在最后数学考试中取得98分以上的成绩。
是怎样的改革让她的教学效果如此显著?马老师是如何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调整教材结构,促进知识迁移
为什么要进行教材改革?马芯兰认为教材虽重视知识的系统性,但是平铺直叙,知识内部联系不紧密,跨越程度较大,形成大大小小的教学难点;加上教材练习的分配分散、孤立,技能的迁移会比较弱,难以形成能力。
于是马老师针对以上两个原因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改革,首先突出教材最基本的概念、法则和原理,把所有有联系的或互逆关系的知识编排在一起,然后自编能力训练的教材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老师将教材中“求和”、“求剩余”的内容编为一块,把一步应用题组成一块,把属于比较两个数多少的应用题编为一块,那么在这一块中,“同样多”和“差”就是学习这块知识的基本概念等等。
读着读着,很佩服马老师,改革者真的需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改革总是要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有些人往往就会缩手缩脚,甚至知难而退。没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没有毫不动摇的理想,没有愈挫愈勇的品格,真的难以做到。
马老师以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来编排教材,让我想起在校考国家二级奥数教练证,当时我做过一本很厚的奥数书,具体的名字记不太清楚,那本奥数书是由一个个专题构成的,印象深刻的有鸡兔同笼、巧算面积、剩余定理、行程问题、找规律、数字谜、几何、数论、巧算、比例问题、还原问题、浓度问题、利润问题等等,每个专题都会先举简单的例子讲解解决问题的法则或策略,然后三四个例子都是需要利用这一法则或策略来解决,但是难度会越来越大,每个专题的后面也会有几道练习巩固题。
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应该给基本概念、原理、法则以中心的地位,抓住中心环节,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在学习时才会比较容易地掌握新知识。
二、突出概念教学,形成知识结构
马老师认为,我们不应该是教知识而是教知识结构,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形成一个最佳的认知结构。
想在教学中形成知识结构,需要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形成知识的网络、适时进行渗透。
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例如在初学“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时重点抓住“和”的概念,如让学生把手中的苹果和梨放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水果……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演示,学生对“和”的概念就理解并掌握了,这也为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了基础。再比如数学中很多抽象的基本概念如“同时”、“相对”、“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可以带学生去操场上做一些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有生动形象化的感知。
形成知识网络,例如一年级时在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时进行“同样多”这个基本概念的教学,然后以它为中心,学习“求两数相差”、“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纳入加减计算中,2+2+2,引导学生观察加数都相同的特点,引出新的概念“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这还为学习乘法意义打基础了;学习出发意义时,还以“同样多”为主线,引申平均分的意义。仔细想来,从“同样多”这个基本概念使很多知识学习起来变得容易,理解起来更为深刻,这样好的一个知识结构,让我受益匪浅,值得我深思学习。
适时进行渗透,例如:在学习数的认识和乘法意义时便可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渗透,24=20+4,24是由2个十、4个一组成,20与4这两个数的和是24,渗透乘法意义中“两个数的和”;34×12,10个34加上2个34就是12个34。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知识前后联系不紧密,跨度大,这就需要抓住时机适当渗透,为学习某些新知做准备,运用概念引申概念,这样学习孩子理解深、学习快。作为教师不是教学生1+1等于2,而是教学生“1+1=2”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等于2?与前面的知识关系是什么?和后面知识有什么联系?当学生悟到这一点,他们就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了。可是我知道这需要教者对数学教材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更要求教者会站在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解应用题,培养能力
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让孩子具备数学能力,首先解题的思路从读题、画批、画图、说理,在整个过程中,要从小让孩子解题的思维有序、合理,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去表达。
我想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也不能落下一个学生。想起我的课堂,往往有孩子回答出问题后我总是急忙进入下一个环节,不会去问:“哪些孩子挺清楚了?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我相信你还能说得更简单,再试一试,好吗?”……
培养能力,练习的编排很重要,教师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为了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马老师采用了“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一系列教学结构来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细细品读“变式课”的例子,我在想,马老师的课堂上,孩子的思维真广阔、训练的内容、式样在我们现在看来也很新颖。
四、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一题多解”是培养能力的其中一种训练课,谈到“一题多解”这个词很多老师都很熟悉,可是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孩子一题多解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往往会因为进度、补差遗忘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其实一题多解这种形式很容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我想这可能也是马老师将这一训练课单独罗列出来重点讲述的原因。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还会让学生在几种方法中优化出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其实,我倒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的话,尽量让孩子用自己能够理解的方法去做。
真正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一题多解”练习并不是一道题用很多方法去做,“一题多解”训练的目的不应该是解出这道题,而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可以试着添上或去掉一个条件,或者换一个问题,将题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还要让孩子学会口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整个过程让学生动脑、动手,然后动脑、动口。
马老师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中,总在想怎样让学生负担轻些,作业少些,身体棒些,学习愉快点,质量高点,学生能主动学习,又很有能力,而且不怕考试。
我感到疑惑的是:马老师班上肯定会有后进生,马老师肯定也遇到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不论什么考试,他们都没低过98分。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可惜书上没有提到这些,我开始上网找马芯兰老师的教学资料,终于在一个记者采访中看到马老师是这样说的:
“ 学生有好中差之分,这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学生天生不喜欢数学,要承认这个现实。那你为什么就不能把落后生改变过来,让他不落后?六七岁小孩就说他落后,要落后一辈子?别人都会做了,这个学生还没听明白呢。我就得想办法让这个学生通过三四节课,在别人提高的同时,他也能明白。而且还不觉得是补课,别人也不觉得是在等他,最终保证所有学生全都学会。如果学生上课没明白,下课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语文要补,数学要补,有的学生各科都差,全需要补,把玩的时间都给补没了。这样他能喜欢学习吗?”
能够在刚刚工作不久就读到这些句子,真的是一种幸运。这些话说得多好呀,太值得我学习啦!作为教师,我们就是 要会想办法让每个孩子,是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在活动中积极思考,每个孩子都能系统扎实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一篇:调查问卷分析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