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计算题出错”的原因及对策
(2013-02-05 21:54:48)浅析“初中物理计算题出错”的原因及对策
我是一名物理教师,从教多年以来一直有个疑惑的地方:学生在做物理计算题时,得分率总是很低的。究其原因,既有学生方面,也有教师方面。下面浅析自己的一点见解:
第一: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在解答计算题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这就“反射”出学生在某些方面或某个知识点存在着疑惑和困难,对物理规律、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解题时就不能正确的选择规律去应用。比如,在学习“质量与密度”知识应用时,由于不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种物质密度,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它不随着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不理解这个规律就找不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其次,学生在解答计算题时,随意性很强,不能利用物理学科特点,规范的写出已知、求、解、答,更没有公式正确书写,直接带入数字,单位也没带入,像做数学计算那样,只求结果不求过程。那么,你这道题即使结果正确,也要扣你过程分,所以导致失分很多。同时也解决你的疑惑,“为什么自己都做对了,怎么还要失分呢”!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不关注细节,直接导致失败。
最后,学生在做计算题时,首先把计算器摆在桌面上,从小学到中学,一直被视为“计算的法贝”,其实那才是毒害学生最深的工具呢。大量计算器的使用,直接导致学生计算能力的僵硬,就像长期不用的机械,生锈了。不论是计算速度,还是计算的准确率都受到抑制。
第二,教师方面
一线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教师,教育理念很陈旧,教学方法不灵活。比如物理概念的建构,只注重结果的得出,不探究过程的生成,更不会借助有效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知识自然而然生成,就像水到渠成一样接受知识,不能硬塞给学生。那样的话,就是机械的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一旦将其所学规律、概念应用与计算题,脑海里便是一片空白,什么都不知道。再者,教师的责任心与敬业性很重要,只要是计算题习题课,教师要强调不能使用计算器,用笔算独立完成,那样学生计算就比较用心,计算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喜欢从头讲到尾,讲的津津乐道,而学生听得晕头晕脑,整节课下来,教师没有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与落实,做的是无用功。既然是计算题课,就要让学生通过批量板演,给出反馈,对学生进行落实到位。尤其布置的作业,如果亲自批改,再去评讲,那效果时事半功倍。所以,做到这些工作,就需要教师的责任超然些。
在纠物理计算题的对策方面,根据自己微不足道的经验也浅谈一下:
一是:教师方面很重要,训练学生计算题时,学生年龄与认识特点,对一些题中的物理现象、隐含条件,不能识破与挖掘,判断时会走入误区,会犯些错误,但错误不可怕,教师不要急于打断,更不去点播正确的指向。你让学生说完,不要回避错误,让这个错误暴露出来,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交流,知道错误的原因,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二是:师生配合默契,学会在接受知识过程,思维很定势,在计算时犯的错误,通常还会再出现,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建立错题档案,做个有心人,将错的计算题整理归类,并用红色在错题旁做标注:先写出错误原因,再正确订正,对计算时出的错误进行强化、识记。然后寻找类似的计算题写在错题旁边,以便再次练习巩固,达到真正会做此类题的目的,这就是落实到位,让自己的错误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