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净沙秋思》群文阅读课堂实录

(2021-01-14 14:34:38)
标签:

课堂实录

分类: 我的课题(原)

他们究竟谁抄袭谁——《天净沙秋思》群文阅读课堂实录

背景:无锡市新吴区“群文阅读”专题活动,据录像整理。

班级:新吴区第一实验中学初二(8)班   执教:徐杰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还有印象吗?能背的同学就背,不能背的同学就读。来,预备起。

(生齐读)

师:你觉得你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我们读得有点干巴巴的。

师:自我批评是不错的,我也觉得你们读得有点干巴巴的。重新读,好吗?来,预备起。

(生再齐读)

师:有点味道了,不过还是要注意一点,这一句“小桥流水人家”能不能用相同的语气来读?这些句子读起来怎么处理比较好?

生:我觉得读“小桥流水人家”时语气应该稍微欢快一点,这样就能够和前面的“枯藤老树昏鸦”以及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的低沉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说得多好,请坐。就按你刚才说的意思来,请你读一下。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现在请你用一句话表达一下你读这首诗的感受,自由表达。这位同学,你先来。

生:这首诗的感情应该是悲伤的,从文中的“古道西风瘦马”,还有“枯藤老树昏鸦”中可以体会出来。

师:好,他感受到了情感的基调。

生:还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好,这是作者借一位游子的口吻,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生:我觉得作者一个人漂泊在外,内心肯定是孤独无依的。

师:好,他读到的是作者笔下游子的孤独无依。

生:还有在这样的情景之中,游子触景生情,内心感觉悲伤。

师:好,他把景、情和人联系在一起了。这位同学,你再来说说。

生:我从“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中体会到游子对别人家欢乐的一种羡慕和向往。

师:我要补充一下,作者借游子的口说出的“小桥流水人家”,不一定是对别人家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可能“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他自己的家。当然,你有自己的解读也不错。

师: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人把它称为“秋思之祖”。(师板书:秋思之祖)哪位同学说说看,为什么会称它为“秋思之祖”?你来说说。

生:可能他是第一个写“秋思”的人。

师:他发言用了“可能”,请坐。“可能”不一定对。元朝时候写秋思的散曲作家有很多,他不是第一个。这个“祖”怎么理解合适呢?同学们再来猜猜看,猜错也没关系。

生:有可能是写“秋思”写得最好的一位。

师:是写“秋思”这个主题中最好的作品,确实是这样。大家知道马致远的“秋思”还有一个姊妹篇吗?白朴也写过一首“秋思”。知道白朴吗?

生: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师:元曲有哪四大家?

生:马致远、白朴、关汉卿,还有……

师:说出三个也很不错了。来,你补充。

生:还有一个可能是郑光祖。

师:请坐。我觉得咱们班同学口头表达特别好,不能完全肯定就用“可能”。请大家记下来。

    (学生记笔记:元曲四大家)

师:所以白朴也不是无名小辈,他是跟马致远齐名的散曲作家。写好了吗?看屏幕,把这两首曲词读一读,自由地读。

    (生自由读两首散曲)

师:有人说,白朴的《天净沙·秋》抄袭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你能看得出抄袭的依据吗?来,请你说。

生:因为他们的词牌名都是一样的,都是“天净沙”。不对,应该是曲牌名都是一样的,都是“天净沙”;在《天净沙·秋》里的第二句有“老树”,《天净沙·秋思》第一句也有“老树”,《天净沙·秋思》里有“昏鸦”,《天净沙·秋》里有“寒鸦”;同时,它们押韵都是押“a”的韵。

师:这位男生很了不起,一下子说了三点。第一,曲牌名一样;第二,景物中都有“老树”和“乌鸦”;第三,两首散曲的韵脚是一样的。还有补充吗?

生:两首曲词的格式是一样的,前面都是666字,然后4个字,最后再是6个字。

师:不错,她关注到了两首曲词的格式相同。好,既然看到了句式,能不能再缩小一点范围?比句子更小的语言单位是什么?你们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选择的意象相同,比如说老树,还有“夕阳”和“青山绿水”。

师:要关注词,是什么性质或类型的词?

生:都是名词。

师:对,都是名词。就是这两首曲都有很多写景物的名词,是很多名词的组合,对吧?如果我们再缩小一下观察的范围呢?比词更小的语言单位是什么?

生:每一个写景物的词,都是由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组成。不管是《天净沙·秋思》,还是《天净沙·秋》,都是一样的。

师:他说得很有道理。前面一个字修饰后面一个字,都是修饰语加中心语。你们的发现挺多的。还有人说,马致远的“秋思”,艺术水平高于白朴的“秋”,这也是白朴抄袭马致远的一个依据。一般来讲,原作者的水平更高一点,是吧?有没有这种可能呢?你能看出马致远“秋思”的水平,比白朴“秋”的水平更高呢?徐老师再给大家两分钟,你们读一读。

    (生自由读)

生:马致远的“秋思”,他前面一共连用了9个写景的词语,最后一句话,“断肠人”抒情味道特别浓;然而,白朴的“秋”情感在结尾部分不突出。

师:请坐。她的意思是前者的情感更加浓郁。诗词的情感越浓郁,可能艺术水平更高。同座有没有补充?

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跟整首曲的情感基调不太一样,运用了“以乐衬哀”的手法。

师:这种强烈的反差是很重要的。对两首曲词的比较,除了写景,大家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生:我觉得第一首写的是“秋”和“思”,第二首写的只是“秋”。

师:有“思”,肯定就有“人”。这里的“人”在哪里?

生(齐):断肠人在天涯。

师:很显然,“断肠人”是骑在瘦马之上的“人”。同学们再看看看,哪个地方还有“人”?来,你来说。

生:还有“小桥流水家”。

师:这个句子里也有“人”,那么这两者之间有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生:有可能是亲属或者朋友。

师:你认为呢?

生:“断肠人”是游子,他远离家乡。而“小桥流水人家”里的“人”,可能就是在家等候的家人。

:嗯,她说得更清楚了,是盼着这“断肠人”回家的亲人。瘦马上的“断肠人”跟“小桥流水人家”中的亲人,他们之间可能会有故事,对吧?所以,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艺术水平高于白朴的《天净沙·秋》,主要有三个原因:有反差,有人物,有故事。

    (教师板书)

师:这样一看呢,似乎真的就是白朴抄袭了马致远。现在我们来仔细推敲,这些依据能不能完全站得住脚呢?也有人认为,是马致远抄袭了白朴的作品。比如,北外有一位网红教授,叫丁启阵,他写过一篇文章:《白朴<</span>天净沙·秋>:马致远<</span>天净沙·秋思>的师父》。请大家迅速浏览这篇文章,说说作者立论的依据。

    (现场发讲义,学生静静读书)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看,丁启阵先生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生:这两首曲,曲牌相同,题目也相似,格式也相同。还有一点是,白朴出生的时间要早于马致远二十年。

师:对这三个立论的依据,你同意不同意?

生:我赞同。

师:这三点依据,你完全同意吗?

生:完全同意。

师:请坐。大家再看看,这三个理由都能成立吗?

生:第一个理由我同意。

师:丁教授的第一个理由是什么?曲题相似。曲题相似,能够证明马致远学习了白朴吗?写同题作文的多了,一个班的作文题目都一样,你能说你同桌跟你写同样的作文题,他就抄袭你了?第二个理由呢,能不能站得住脚?说说看。

生:他说,两首曲词的句子格式是一样的。

师:那就说明有抄袭或者借鉴吗?不能。丁启阵先生这三个理由中,勉勉强强站得住脚的只有一个。

生:第三点,就是白朴出生的时间要比马致远早20年。

师:这个理由你同意不同意?

生:说实话我也不同意。因为一个人出生虽然早,但是他创作一个作品的时间,可能在他的中年或者晚年;而另一个人虽然出生晚,但是他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了,那么他写的作品也有可能比他出生早的那个人的作品写得更好。

师:这个男生真厉害,说话逻辑性很强,虽然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你们有没有听明白啊?

(学生点头)

师:都听明白了。徐老师画个图可能就更清晰了。大家看:白朴的生卒年月,是12261306;而马致远是12511321。(教师板书、画图)刚才那位男生说得很好,白朴的中晚年,正好是马致远的青壮年时期。比如说,今天在场有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比徐老师小20岁。徐老师今年50岁,他30岁,我比他早出生20年。但是有可能在明年,我读到了那位年轻老师的一个作品,我觉得很好,我就抄袭或模仿了一下。那么,能说因为我早出生,就是他抄袭了我的作品吗?不能。所以丁启阵先生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

生(齐):没有。

师:丁教授此文中,得出结论的方式,是“想象和推论”。我们这样一分析,他这个想象不合理,推论也不合理。此文后半部分的文字,甚至都没有围绕他的立论来写。真正做学问,应该要有考证。什么叫考证?就是对相关的材料进行考核、验证、分析,然后得出结论。两首曲词究竟“谁抄袭了谁”,有人就做了很好的考证。在一座元朝的墓葬中发现了一幅壁画,壁画上有一首《西江月》,内容跟《天净沙·秋思》相似度非常高。壁画中的《西江月》没有题目,也没有作者。

    (出示投影)

师:同学们,现在让你们试着来做学问。你在这投影上有没有什么发现?可不要靠想象做学问,而是要去考证。我来看看咱班哪些同学具有做学问家的潜质。

生:壁画里《西江月》的内容和《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很像,只有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不大一样,其他部分都是完全一样的。

师:好,请坐,他发现的这个细微差别很重要。但是我们现在还只是发现了它们的差别,只能证明马致远的“秋思”比壁画上无名氏的《西江月》要好,但并不能证明它们究竟是谁抄袭了谁。还有没有其他同学能发现什么?来,这位女生,你说说看。

生:那个壁画显示,墓葬修建的时间是元至大二年(1309),应该是比元末明初的《外纪》收录的署名马致远的要早。

师:这位女生将来真能做学问。她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字:1309年。我们现在来看看1309年在哪个时间段?在这个地方(板书)。墓葬建造的时候,《西江月》就收进去了,那个时候马致远是在中晚年时期,而且是成名了,名气很大。如果墓葬的主人想要刻录,明明知道作者是马致远,会不会标注为无名氏?不会。那位女生关注了1309年,并据此进行分析,这就是做学问的方法。老师告诉大家,真的有一位学问大家,做了这样的分析。我现在把他的文章发给大家。(现场分发讲义)我截取了“《秋思》作者新论”部分的内容,请同学们阅读,看到能够支持作者观点的重要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学生静静读书,圈画)

师: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生:这个无名氏才是“秋思”的原作者,马致远抄袭了壁画诗作者。

师:作者没有说“抄袭”,说的是什么?润色。我们把表明作者集中观点的句子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现在就有意思了,关于“秋思”,有人说马致远抄了白朴,有人说白朴抄了马致远。现在陈教授认为,马致远“抄袭”了无名氏,当然这里的“抄袭”要加引号。马致远“抄袭”的水平很高,对原作进行了艺术再加工,取得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后世流传下来,作者就变成马致远了。

    (板书)

师:我们推论了马致远对“秋思”的润色之功,那白朴的“秋”又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现在推论一下,看屏幕,补写一句话。(投影)

    (学生写话)

师:来,这位男同学你先说。

生:我觉得白朴写《天净沙·秋》,可能要早于马致远写《天净沙·秋思》。因为从资料上来看,壁画上刻的《西江月》是在1309年,如果说马致远要对白朴作品进行润色修改的话,肯定是要在1309年之后,而白朴在1305年就已经去世了,所以他不可能抄到经过马致远润色之后的《天净沙·秋思》,因此我觉得是白朴先写的《天净沙·秋》。

师:请注意,1309年并不是无名氏创作《西江月》的年代,而是墓葬修筑的年代,《西江月》的创作年代肯定还要早。

生:马致远当时已经很有名了,壁画主人如果知道是他的作品,当然是要给他署名的,除非壁画主人不知道这是谁的作品。

师:陈教授等人已经论说过了呀。我们现在要推论的,是白朴的“秋”与马致远的“秋思”以及无名氏的《西江月》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来,你说说看。

生:白朴也可能润色了无名氏的作品,但他没有润出名气来。

师:这个推论有点道理。白朴有没有可能读到马致远的“秋思”想要润色它?不大可能,因为两个人同样有名气,同一个时代,他不可能拿马致远的作品去润色。有一种情况可能存在,就是白朴也同样读到了无名氏的作品,然后受到了启发,就写了《天净沙·秋》,只不过他的润色水平不如马致远。

生:这两个人之间并没有谁抄谁的问题。

师:是的。当然这只是我们今天读这篇论文得到的结论。还有一个人写了一篇论文,说马致远根本就不是《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还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你们感兴趣不?课后可以去找来读一读。好了,马上就要下课了。关于“秋思”究竟谁抄袭谁的问题,答案其实并不重要,为什么呢?大家看屏幕,读一读。

生(齐读):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同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常有“撞车”的现象,有些经典题材,有时也存在“雷同”的作品,它们究竟是谁抄谁,其实并不重要,因为……

师:“因为”后面缺一句话,请大家在手中的论文里,找出这句话,连起来读。

生(齐读):传统文学,尤其是诗词曲等抒情文学,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种形象的因袭或类似形象的套用现象存在。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新词:“因袭”(板书)。徐老师布置一个作业,请你们课后去查一查这两个词,看看“抄袭”和“因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好吧?咱们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精选留言

1、非常有深度的语文课!群文阅读对老师的阅读面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不是简单将不同内容拼凑在一起而需要按照文本内在的逻辑进行组合,构建新的课堂的逻辑。您把不同体裁(诗歌、学术论文)、不同时期的作品按照一条线索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辩证探讨!!课堂上,学生参与度很高。从师生互动可以看到,这种热闹不是我们见惯了的公开课的那种形式上的热闹,而是真正思维上的激烈碰撞,有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之景!太厉害了!徐老师!

2、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的误区是过于“注重语言理解与运用”,忽略了其他部分的学习与培养,学生在重知识轻思维,重人文轻思辨的误区下,语文学习缺少了生气,也少了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节课选点好,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群文文本的组合还可以这样的呀!

作者:组群的方式多样的。

3、在推理、考证过程中理解了诗意,推敲了文字,研究了学界的观点,学习了传统诗词表达的特点,学会了推理论证的方法和角度,比较了元曲,牵一发而动全身。此设计突破点选得相当的好。

4、徐老师您好!我觉得您的这节课非常有意思!又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但是我有点疑惑:我之前也看过一些群文阅读的课例,那些课是把一组有同一主题的课放在一起,您这节课好像更注重分析和逻辑推理,我想请教您:您的这节课是想训练孩子们的什么呢?是逻辑推理能力吗?恕晚辈愚钝,还请您不吝赐教

作者:培养逻辑思辨。

5、速度好快,课堂实录已经推送出来了!徐老师这节课,补充的课外资源十分丰富,学生的视野大大开阔,比较、品读、探究,活动得很充分!

6、涉及到比较文学领域的选题,对初中孩子而言,有较大难度,也不见得有功利性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来说,意义重大。杰哥用心良苦。

作者:把一颗做学问的种子埋在初中孩子的心田,是美好而有意义的。

7、徐老师找您这么说,我都不敢上公开课了,我每次公开课都精心打造,也赢得好评,也没准哪天人家也抄袭我的。还有教学能手比赛,我如果用了您的课例,评委也不一定都听过您的课啊!那我们就抄袭了您的,不是吗?

作者:中国人的知识产权意识……没办法。有人爱抄,就抄吧

8、昨天把鲁智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两个情节进行了对比,又把智真长老和智清长老做了对比,以此来深度理解鲁智深的性格,以及作者设置这两个情节的目的,发觉对比的厉害之处,刚刚读到老师课堂上的对比,更觉得厉害了。

意味无穷,留下无尽的思考。

但现实这样上课很难被认可,因为现实主义(立竿见影)占据了“主流”。

语文的样子是啥样,语文课就应该是啥样。抓住本质特征才更能教好语文。

9、老徐同志,你又跑偏了

作者:这可是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大道上。

10、出其不意才是奇兵。高标准严要求,开眼界提水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您不只是训练了学生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作者:我只要亩产一千斤就心满意足。

11、特别赞同福娃的话。徐老师这节课扎扎实实完成了语文四个核心素养的落地看到这么棒的课例,实在是太幸福了,是我这个不知道怎么上课的老师的幸福,也是学生的幸福。谢谢徐老师

12、语文为啥就非要风花雪月,一样可以培养逻辑思辨力,古代的很多大儒们不一样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太有趣了

13、读这节课有种走迷宫的感觉,山路十八弯,引领着阅读者一路探索,一路收获意外的喜悦。徐老师的课堂设计总是别出心裁,意想不到。

这样的素材老师您平时在哪里找到呢?想跟您学习,拓宽思路

作者:妙手偶得之。

14、想起多年前写的一篇论文,分析美女篇和陌上桑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中国文人喜欢借古人之酒杯浇内心之块垒——曹子建如此,白朴如此,马致远如此。

文学是一种传承,徐老师这节课带学生入了个门,给老师开了扇窗,期待后续

15、作为第一次接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作品,徐老师会不会就另有一番设计了呢?或者说这样的群文设计对这一篇而言,有点浅了?对群文有点排斥,有很大疑惑,冒犯之处万望徐老师海涵。

作者:您还是要了解和实践群文阅读教学,不管排斥还是喜欢,这是课程的要求。(20210113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