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作文高分训练营听课记录(第5讲)第五讲《结尾完成四项任务》20200923

(2020-09-28 07:38:32)
标签:

作文教学

分类: 作文辅导(原)

初中作文高分训练营(第五讲)

徐宏洲(花生粥)

好的作文结尾的四个任务

1总结——提示老师

2点题——首尾呼应

3议论——展示所学

4升华——合理抒情

结尾的写作步骤

第一步:写全文总结句

第二步:参考开头点题

第三步:缺什么补什么

第四步:用惊叹号结尾。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机缘与使命,际遇和挑战,时光两头的你与我亦如此,然,新世纪的中国,新时代的中国,是你我共有的中国,她的梦,当是你我齐追逐的美好的远方,此肺腑之言,我装进时常瓶,留待你亲启。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望十八岁的你与我陪伴着祖国高歌猛进。愿与君共勉,待他日归来回首,春满园。

高分结尾,优秀作业展示

1经过这件事情,我终地知道了海边的夏天是什么味的——原来是复合口味。既有喜气洋洋的草莓味,又有沁人心脾薄荷味,当然还有秋高气爽的西瓜味。原来每一种味道都不是别人赐予给你的,而是自己来感受的;幸福不是总围绕在你的身边的,而是需要去发现的,愿热爱生活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复合口味。

2这件事,使我学到了幸福的滋味。幸福的滋味,原来是混合口味,既有喜悦开心的甜,又有坚持努力的苦……我想,无论如何,幸福的滋味总是夹杂着许多的感觉,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见解。希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滋味。

3现在,母亲依旧默默地给我送东西。我忽然明白:母亲给我送来的是默默的幸福,平淡中包裹着甜蜜的味道。是啊,前行路上有母亲的幸福陪伴,又有何惧!愿来,这就是幸福的滋味。

4经过这件事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滋味了。它是复合口味的,既有薄荷味的提神醒脑,也有抹茶的浓郁绵长。如果一个人没体会过幸福的滋味,那他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愿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体会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滋味。

20200923第五讲《结尾完成四项任务》

高分结尾必备的四条法则

写出自己认为最擅长使用的结尾方式,并说明原因。(当然,也可以写“我不会“)

结尾有人写的特别短,可能是因为不重视,也可能写到结尾心结懈怠了。

老师对你文章的评论,不仅看开头,一定会看结尾。

没有知识,要有常识;没有常识,也要学会掩饰。

一、开头的重要性

如果有一个好的句子,你最好放在结尾,而不是开头。

老师看作文,看了你的开头,觉得你可以得40分;如果结尾不行,可能会给你少点分。不能走下坡路。不能虎头蛇尾,最好是渐入佳境。如果,你的结尾写得比开头还好,是你得到高分的特点。结尾要大于等于开头,至少写得与开头写得差不多。

二、为什么要结尾,不写结尾行不?

常见作文不当结尾类型

1开头型  

今天,我又用了几人小时的时间来看这一本《水浒传》。

能当开头用的结尾,简单粗暴。

首尾呼应,不是指首尾写得一样,而是在情感上互应。如开头:我爱我的妈妈。尾:你知道我为什么爱我的妈妈了吗?

头:写101日,天气晴;结尾不能重复。

2直抒型

都说中秋是团圆的象征,我好希望:明年此时此刻,也能和家人一起过中秋!

直接抒情,强行升华。

直接抒情前,最好有铺垫。如果你跟别人表白,你一上来不会表白“我爱你!”,直接抒情前,要有点铺垫。最好是间接抒情。“明年此时此刻,坐在院子里赏明月,吃月饼。”

直接抒情,写出来不大好。所谓抒情,是指我有一种情,我想表达出来。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这样没有变化,会同别人撞车。间接抒情,指绕着路线走。文贵曲嘛!字数多,表达丰满。

3含蓄型

果真,离别的味道最让我回味,也最让我难忘,它的味道,我大概还须继续品尝。

想写出耐人寻味的结尾,但是玩脱了。

以前人看大作家写的文章,你别学。他们的文章有人看。但考场作文,老师是找你毛病的。课文范文与考场作文不同。

你在写考场作文时,如果含蓄,留悬念,不行。记叙文,在结尾必需要有个结论。如“学骑自行车”作文,只有一个套路:包含三个部分:不会要学;面对失败;最终成功(证明自己优秀)。这是为一类作文的固定套路。

如例结尾中,“啥味”?

4问题型

同学们,你们说,我这位小伙是不是爱多管“闲事”呢?

制造互动,以提问的方式结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如果用这结尾,要有童趣、童真。但是,你现在是个初中生,不能幼稚。你写的文字,是要与你的年龄和年级相适应的。你可以写的成熟,但不能从高年级向低年级写,不能变得幼稚。

三、以上四种,都是较短的。原因:

初中生作文结尾的问题及影响

1考试时间不够了,抓紧时间仓促结尾

2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结尾是“好的结尾”

3结尾不好,导致阅卷老师印象不佳。

四、思考:一首歌曲怎样结尾?

所有还结尾的事情,高潮都要放在结尾。不会把这放在开头。这是结尾的特点。这是爬坡结尾:正文——山谷——山脚——山腰——山顶

好的作文结尾的四个任务

1总结——提示老师

2点题——首尾呼应(达到这效果,这不是最重要的)

3议论——展示所学(34是最重要的。)

4升华——合理抒情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机缘与使命,际遇和挑战,时光两头的你与我亦如此,然,新世纪的中国,新时代的中国,是你我共有的中国,她的梦,当是你我齐追逐的美好的远方,此肺腑之言,我装进时常瓶,留待你亲启。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望十八岁的你与我陪伴着祖国高歌猛进。愿与君共勉,待他日归来回首,春满园。

为什么要升华?

开头点出主题,结尾要升华,上升到一种价值。就是提醒老师:我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

每个作文题都能上升到一种价值。

好的结尾是跟阅卷老师解释,“我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的最后机会!

“网课”——如何学习?

窗——象征意义。

五、以《原来,这就是幸福的滋味》为例来讲如何结尾

开头: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颗巧克力糖,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吃到的是什么味道。于我来说,喜悦是蜜桃味的,粉里透红;挫折是薄荷味的,提神醒脑;成长是抹茶味的,幽香绵长。而幸福是什么滋味?我很久没品尝出来,直到那天,我终于知道了……

结尾:

经过这件事,我终于知道了幸福的滋味——原来是复合味的:既有蜜桃般的喜悦,又有薄荷般的挫折,当然更重要的是成长的幽香绵长。原来,幸福不是别人不断赠予你的,而是自己感受的;幸福不是总围绕在你身边的,而是需要你发现的。原热爱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品尝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的复合口味。

 

第一句:“经过这件事”这五人字能不能省略?

这是提示老师,总结。还有这样的词,如“三个月以来;走下舞台后;

第二句:除了点题外,还在干什么? 是点题的。

第三句: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议论。(五种表达方式的介绍;文体有四五种)记叙文里也可以议论。

文体与表达方式的区别与联系形象讲解: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应用文文体。

表达方式像部位:头部动作,肩部动作,腿部动作。

文体如舞种:tango,恰恰,踢踏舞,街舞。

议论小技巧:缺什么补什么

如果我未曾体会过幸福,我的人生多半会很苍白。

假如我没有遇到这个朋友,我的初中生活不会这么精彩。

第四句:最后这句话是干什么的?

所谓升华,是本来想写到A点,后来写到了B点上。A是主题,B是价值。B点,可能在未来,往往时间上定;

B点,也可能在天上,高度;

B点,也可能在地上,深度。

如你早上不起,都12点了,父母来批评你:你看起床这样,学习也如此(往上);你不起床,是不是晚上打游戏了,看小说书了?(这是往往深度)。

如何升华?

1从现在写到将来

2从自己写别人

3从一类写到他类(?)

六、 学生例文修改

好的结尾四个任务

1总结了么?

2点题了么?

3议论了么?

4升华了么?

原句结尾:果真,离别的味道最让我回味,也最让我难忘,它的味道,我大概还须继续品尝。

修改结尾:

第一句:果真,离别的味道是这样的让我难忘。

第二句:原来,离别的味道苦中带甜,让我回味无穷。

第三句:我想,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没有经历过离别,那么他

第四句:愿每一个经历了离别的人,都能走出半生,如来仍是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七、举例写结尾(这是一个好的记叙文题)

“我的危机故事”(题目见网上。这是2020年中考真题。)

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遇到了怎样的危机,又是如何化解的。

暂定为写人。

立意、中心及场景:

我参加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从来没上过台的我,特别紧张,上场之前想要放弃,老师帮助我化解了危机……

突出:老师帮我

1总结2点题3议论4升华

走下舞台的那一刻,我如释重负

我的危机就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我终于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

如果没有这次克服危机的经历,我想我的人生会缺少一块拼图。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危机时刻遇到能为你挺身而出的那个人。

八、作文水平是如何提高的——“四化”

第一,固化。把好的方法模式固定下来

第二,强化。将好的方法多应用更熟练

第三,优化。让好的方法变得适合自己

第四,变化。从好的方法出发创造方法

靓结尾直接抒情前想好四个问题。

不是教你写作的,是教你提高考场作文分数的。(20200924听并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