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2020-08-23 13:18:56)
分类: 教育随笔(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今年暑假,学校布置都是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是美国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著,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的。

这是一部教学论著,对中小学一线老师而言,应该算是深奥的,至少我这么认为。认真看了“序、译者序、前言”及前面三章,大致了解了本书的写作目的、内容,后面的内容便难以阅读下去了。感觉书里的术语较多,围绕一些问题似乎在绕着弯子。也许,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考虑到阅读群体的水平和现状,作者已有意识地增加了实践、方案、例子、图表,但,就如以前阅读其他教育教学理伦专著一样,我还是把此书定位为给师范大学学生上课的教材性质这一类。

既然是学校下发并要求阅读的,作为推广者,一定有其道理。后面的章节,粗粗读完,感觉此书对一线老师还是挺有益处的。至少在理念上,强化了我以前的一些认识。

教学设计,对一线老师而言并不陌生,但本书所强调的设计是“逆向设计”。记得以前,我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粗略地概括为:目标明、思路清、过程精、效果好。教学设计要关注“目标、过程、结果”,这是常规的思维。逆向设计,则要求老师在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

书中的“逆向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这要求设计者制定目标之后思考以下问题: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结合平时教学设计的实践,我们的确忽略了“评估证据”这一环节,而“评估证据”一说,对“达成教学目标”的确非常重要。

我们平时的教学设计,往往只是从“内容、教材”的角度、“教学目标(结果)”的角度或从老师自身特点的角度来考虑。这种设计思维往往是单向的,当设计提前或围绕“评估证据”来设计,则使得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目标性更强。不管是所谓的“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学”,当强化了教学目标显性结果落实后,必将使教学效益有较大的提升。

逆向设计,是设计的思维方式。“追求理解”,是本书力求阐述的设计目的。“理解”是教学中的常见词,但若细细推敲,便会发现其内涵复杂。本书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阐述,并从六个侧面加以表述,即,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这是从动词的角度来说的)

在具体设计方面,本书还运用到“大概念”这一术语。围绕“概念、大概念”,书中讲了很多,我浅浅的觉得,此处的大概念,同我们平时组织教学时的主问题、主话题是差不多的意思。大概念,有时是教学目的,但更多的时候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切入口、桥梁。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关于“教学设计”的教学专著。这里面的一些理论、实践,也并不怎么新奇、新鲜或具开创性。许多理念,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一直运用着。我们平日的教学,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所谓“灌输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也不全代表着低效、无用;所谓“启发式教学”,也不是放之教海都行的“灵丹妙药”。在读本书时,依然有“弱化(贬低)一派,强化一派”的感觉。但,不管怎么说,“评估证据”一说,的确需要引起老师的重视。

不过,话又说回头,“重视证据”过头,会使教学变得急功近利。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尚可,反之,则会使“教学竞争”越发激烈。同时,我们要明白,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的效果,不是都能用显性证据来证明的。教育教学,是农业,是慢活;是科学,又是艺术。当设计了教学目标,勾画了教育的蓝图后,如何走近?有时,还真不是“1+1=2”那么简单。(20200820寸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