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有效作业设计内涵和理论基础(吕波)
(2014-01-04 18:10:07)分类: 理论研究 |
中学有效作业设计内涵和理论基础
1有效作业的内涵
作业是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完成既定任务而开展的学习活动。对有效作业的理解,可以从质量与过程两个基本视角进行考察。
从质量视角看,有效作业就是有效果与有效率的作业。所谓有效果就是指达成预期的目标,而有效率就是以少的投入取得高的产出。达成或超过预期的目标,是能够实现期望目标的增值的教学。有效作业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有效作业 从有效的“理想”转化为有效的 “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实践”。
从过程视角看,有效作业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下,教师有效地教,师生共同选择作业任务,学生有效地学,师生之间有效教与有效学的交流与互动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实践活动。
将质量与过程视角整合在一起,可以对有效作业做如下定义:有效作业是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基于预定课程学习目标,为完成师生共同选择的既定任务而开展的,通过交流与互动达成有效果与有效益教学的活动。
2有效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
2.1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理论
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认为:课程应该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并且作业任务应该与这些目标相对应。为了加强学习,学生需要练习,而作业恰恰为这种练习提供了场所。但仅仅练习是不够的,要有正确的练习方法,练习方法可以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作业进行精心的设计。
2.1.1学习动力理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负荷就是将特定工作加之于学习者认知系统时所产生的负荷。练习中,认知负荷过低,会造成时间浪费;认知负荷过高,又会阻碍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活动;练习的理想模式是学习者适度负荷工作。虽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是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如果能考虑到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负荷,那么,有效的作业设计将会使认知负荷低于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2.1.2认知过程的PASS理论
2.2泰勒教育分类目标理论
泰勒将教育目标重新分为两个维度:知识(Knowledge)维度和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维度。知识维度共分为四类:事实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认知的。认知过程维度主要分为六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些目标被分散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中。因此,作为课堂教学重要部分的作业也应该包括这些目标,而不仅仅只是记忆的再现。
2.3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加涅在其学习结果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成分目标法”来陈述教学目标。五成分目标规定了行为发生的情境、习得性的性能类型、行为的对象、学生的具体行动,以及有关的特殊条件。而作为学生学习主要项目的作业,应该包含这些目标,并按照这些目标来设计作业,使学生通过作业不仅获得知识,而且技能得到提高,思维品质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