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格林童话》中的德国森林崇拜情结

(2013-12-28 15:53:37)
标签:

欧洲文化欣赏

文化

分类: 大学论文

论《格林童话》中的德国森林崇拜情结

摘要:森林对德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是德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符号。德国人有着浓厚的森林崇拜情结,这种情结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也比不上的。我将从《格林童话》这本19世纪的文学著作中探讨德国森林崇拜的表现、原因及其意义,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德国文化中的森林崇拜情结。

关键词: 格林童话  德国   森林崇拜情结

 

19世纪上半叶是德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时代,浪漫主义知识分子秉承浪漫主义文化精神.通过形式各异的创作来凝聚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民族。《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在搜集和整理德国乃至欧洲民间传说基础上造就的文学瑰宝.其间蕴含了德国人数百年来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精髓。

幽深神秘的大森林不断吸引着《格林童话》中的主人公们.他们在那里展开一段又一段趣味盎然的探险之旅。德国人民的心愿、幻想和信仰,德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无不跳跃其上。森林丰富了童话故事,森林糅合了日耳曼人的生活轨迹,传递着德国的一种文化。本文以《格林童话》为载体,从《格林童话》中森林崇拜情结的表现、原因和意义来研究德国人的森林情结。

一、《格林童话》的历史背景

公元十七到十八世纪, 当欧洲各列强早已完成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后, 德国仍处在小国林立的支离破碎状态之中。于是这个饱受分裂与战乱苦痛的德意志民族, 统一与强大就成为他们最大的渴求与发展的最大动力,。与此同时, 它也造就了这民族独有的秉性、价值观念、历史背景与人文环境。

公元十九世纪是个性张扬的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文人学者历来重视民歌、传说、故事、童话等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传统, 更是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一时间, 收集民间文学蔚然成风。浪漫派文人们更加积极地从德国中世纪历史、 民间文学、游吟诗、史诗与传说、神话与童话中发掘和阐释德意志民族性与民族精神。    

二、《格林童话》中森林崇拜情结的表现

   《格林童话》共215篇,其中以森林为背景和森林参与童话情节的篇章就有168篇,它们表现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森林崇拜。

以森林为背景主要表现为童话故事发生在森林附近或者森林之中。文中的背景是经常这样叙述的:“某宫殿的附近有一片幽暗的大森林……”;“在一片大森林跟前,住着什么人……”;“为了生存,他们走进了一片大森林。”或者是“某人在大森林里干什么,突然迷失了走出大森林的路。”。

森林参与童话情节主要表现为森林中单个的树作为整个童话的一部分参与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灰姑娘》中母亲墓前的棒树,受压迫的灰姑娘为了能够参加国王的招待会,每一次都要到棒树跟前来求助,“小树啊,你摇一摇,你晃一晃,把金子抖到我身上。”这样三次小树都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让她得到了去参加宴会的好衣裳,也最终帮助灰姑娘回到王子的身边。

如果说前者的森林是抽象概念化的,无法表达出森林存在的确切意义的话,那么,后者则是个体化的树木体现 ,是将森林情结的具体化。

三、《格林童话》中德国森林崇拜的原因

德国人对于森林的执着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赵鑫珊教授在《德国森林与德国文化精神》一文中指出:“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个内陆腹地的民族.英国民族是个蓝色海洋的民族.那么德意志民族则是个绿色的森林民族。森林的性格即德意志民族的性格。森林的一切。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气质和心态,并反映在她的文化形态中……在德意志民族的气质中有一种森林的风格:稳重、深沉、内敛和肃穆。但是森林同时具备了幽深和恐怖.具有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精神氛围。”【1】其主要原因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

1、森林是德国人曾经赖以生存的地方

日耳曼人是从幽深的原始森林中走出的种族.远古日耳曼人聚居之处到处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他们在那里和各式野兽为伍、与各类野生植物为伴,弱肉强食这一自然法则深深烙印在日耳曼人的心中……【2】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成片的森林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的良田美厦。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日耳曼人从猎人和采摘者变成农民,自此生活在两个互相制约而又彼此依存的生存空间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人类活动由此受到的局限,不由得追忆起过去的一切。另一方面,他们受到内心渴望和追求的支配.不断成长。后代日耳曼人翘首森林边缘,将他们的愿望、幻想、恐惧、梦境统统投射于森林。

2、森林是德国文化的根

(1)对原始树神的崇拜

   《格林童话》来自民间,资料来源于中渗透着北欧树神崇拜的原始迹象,只是对树的依赖之情表现出另一种的崇拜方式。童话中的森林情节是本质意义上的原始树神崇拜。其主要原因为:

    第一,原始人以自己反思树木,将树木人格化。,原始人生活在复杂多变的自然之中,不断变幻的自然环境使原始人很难理解种种自然现象,他们在自己的意识思维之中产生了一种比自身还要神秘的力量,这种神秘力量就是对“灵”的信仰,

    第二,树木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在原始社会中,树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经常接触周围环境中的树木,某些树在特定的情况下给人提供方便而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第三,森林崇拜是原始人自己愿望心态的流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树木崇拜也由过去实在的期盼转变为虚幻的精神追求。受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树木具有旺盛的生育能力给生殖力极为低下原始人提供了精神的寄托。

(2)森林有其象征意义

    第一,《格林童话》中的森林隐喻着人类原始家园,是伊甸园的象征。弗雷泽在《金枝》中写到:“雅各布·格林对日耳曼语‘神殿’一词的考察,表明日耳曼人最古老的圣所可能都是自然的森林。他们所用的古语‘圣所’一词,同拉丁语‘nemus’一词的语言与词义都是几乎相同的。‘nemus’的词义是小树林或森林中的一小块空地,至今仍以‘nemi(内米)’这个词的形式保留下来。在古代日耳曼人中间,圣神的小树林是很常见的。”[3]小树林和圣神的殿堂联系起来,无疑给人一个很大的启示:森林在这里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森林,它已经是一个给人类提供食宿的理想伊甸园。

   第二,《格林童话》中的树木隐喻着人类的保护神,是正义力量的象征。《格林童话》中的树木作为个体的树也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榛树》中的榛树保护耶稣不受毒蛇侵害而使榛树条成为对付蛇的武器;《三根绿色枝条》因为隐士赎罪而感动上帝才长出三根绿色的嫩枝条。

   第三,《格林童话》中的森林崇拜隐喻着国家社稷,是生命力的象征。德国在19世纪之前饱受战乱与分裂,统一与强大是整个民族共同的愿望。 

四、《格林童话》中森林崇拜的意义

1、生态意义:

(1)保护原始生态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关心自然就是关心人类自身,作为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像爱护自身一样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在崇拜森林的习俗中,还包含着人们对生活和未来美好的憧憬。基于这样情结,人们因此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的原始环境是一个整体,在这个环境体系之中,人和森林都有了共同存在的需要,因而,这种潜意识就沉淀在原始人的森林意识之中。

(2)规范人与森林的关系

    崇拜森林的习俗包含着人对自然之物的虔诚之心。人们把对自然、生命、未

来的理解,渗透到森林环境之中,一切损害或破坏森林的行为和意识会遭到人们

普遍谴责的。例如,从古老的日耳曼法律严厉惩罚拨去活树皮的行为中,我们了解到古代日耳曼人崇拜树神崇拜的严肃认真。森林崇拜规范着人与森林的关系。

(4)具有呵护家园的生命意识

崇拜森林的行为客观上是对生态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是先民的早期生态观。历史文献记载和日耳曼民族传说中有很多古树因为人们崇拜,平时禁止任何人伤害枝叶,这无疑使神树或神树林成了自然的保护区。在这种森林崇拜之中,原始人经受着原始生态观念的陶冶,拜读着古树名木环境保护的活教材。人们会尊重每一个生命,并对自己家园有热爱之情。

2、做人意义:

(1)善恶终有报

并非所有徜徉于森林中的人都能获得好运,赢得财富,只有那些心地善良、意志坚定、聪明果敢、乐于助人的主人公们才能找到走出森林的道路。而心地歹毒、懒惰无情者终将在这里接受命运的审判。在此,《格林童话》为儿童提供了几乎一切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教会儿童通过分辨假丑恶来追求真善美。

(2)对理想的追求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渴望冒险、探寻未知世界的一面。而童话中的森林则是经历这一切的最佳地点。进入森林的主人公们大多会经历一系列的磨难。但是那些主人公都能够坚持下来,为着自己的梦想而拼搏。

 

参考文献:

[1]赵鑫珊.心游德意志[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2]倪乐雄.森林与“猎人的优越感“——日耳曼民族战争意识探源[J].德国研究,1999(02).

[3]詹·乔·弗雷泽. 金枝[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