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观经济学  第五章 生产要素市场

(2012-08-05 10:46:14)
标签:

高鸿业

讲义

教育

微观经济学

分类: 微观经济学

第五章 生产要素市场

一、名词解释

1、 引致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厂商购买生产y供给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由消费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厂商对生产y供给的前接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

2、 边际产品价值:边际产量与产品价格之积,VMP=P*MP。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它是完全竞争厂商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所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

3、 边际收益产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品的边际收益之积:MRP=MR×MP。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如卖方垄断市场)上,由于厂商出售既定的产量可以索要的价格与厂商的产量有关(通常呈反方向变动),因而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为厂商增加的收益不等于原有价格与边际产量之积(因为增加这些产量会导致所有产量价格下降)。这样,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就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出量的边际收益之间的乘积。

4、 边际要素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不变,所以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在要素的买方垄断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价格。这是因为这时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因而,厂商使用要素的数量影响到要素的价格。

5、 平均要素成本:厂商购买每单位生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它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在生产要素买方市场上,它就是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这时,其曲线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6、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劳动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减少的情况。这是因为,劳动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其收入效应(增加闲暇消费)逐渐超过了其替代效应(减少闲暇消费)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 简要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与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市场上有众多的厂商和众多的要素供给者,他们都按照既定的要素价格选择最优的要素使用量和供给量。在产品市场上,厂商也是完全竞争者,即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厂商决策的依据。

就厂商而言,厂商选择要素使用量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即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这是因为,增加一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边际产量乘产品价格,即VMP=p×MP

从要素的“边际成本”考察,由于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所决定,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因此增加一单位的要素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由此可知厂商的使用要素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现为

VMP= p×MP=r (式中:r为要素的价格)

对应于由市场所决定的要素价格r,厂商选择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服从递减规律,而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因而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也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递减,即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 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试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指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

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条件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与消费商品一样,消费闲暇也可以获得效用。不同的商品和闲暇时间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满足可以由一系列的无差异曲线加以表示。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使效用满足为最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商品的收入来源为劳动收入,这样,只有当劳动者每单位收入获得的收入购买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与每单位收入用于闲暇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才处于最优状态。结果,对应于任意的工资率,消费者决定闲暇消费,从而决定劳动时间。因此,由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出现向后弯曲的形状,源于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强度。假定消费者消费的商品及闲暇都是正常物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当涉及到闲暇这一特殊商品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向相反。由于工资率反映了闲暇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而用其他商品的消费予以替代,以便实现相同的效用满足。结果,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即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这样,随着工资率提高,消费者会增加所有商品,包括闲暇的消费,即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时间减少。

由此可见,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闲暇,从而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因而二者的强度决定了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如果原来的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则此时的劳动供给量较小,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不能抵消替代效应;但如果工资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劳动供给量也相对较大,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从而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这就是说,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因此,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后弯曲。(画图说明。)

 

3、 以劳动市场为例,分析比较完全竞争与产品卖方垄断条件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劳动市场由劳动的供给和劳动的需求两方面构成。劳动的供给来源于劳动者,而劳动的需求来源于生产者。劳动这种要素的价格是市场均衡的一个价格,但它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为了简单起见,假定市场的不完全因素来源于生产者。

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进行最优分配的结果。首先,消费者需要消费商品,也需要休息,前者是对收入的消费,而后者则是对闲暇时间的消费,它们都给消费者带来正的效用。其次,消费者可以使用的时间是既定的,比如每天只有24小时,这构成了消费者的约束条件。这样,消费者的最优化行为可以表述为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对应于既定的劳动价格,当消费者在每单位货币购买消费品和闲暇时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处于最优状态,此时决定劳动的最优供给量并由此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一方面,随着劳动价格上升,消费闲暇时间相对昂贵,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增加劳动时间而减少闲暇;另一方面,劳动价格提高又意味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收入效应的结果使得消费者同时增加所有商品的消费,包括闲暇,从而劳动数量减少。因此,当劳动价格提高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否则,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通常认为,在工资率较低时,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强于收入效应,只有当工资率很高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理论分析中把劳动供给曲线视为向右上方倾斜。

再从劳动需求方面考察,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来源于引致需求,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其决策准则是所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这一点也适用于厂商对要素使用量的决定。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这是因为,增加一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边际产量乘产品价格,即  VMP= p×MP

同时,增加一单位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因为它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由此可以知道厂商的使用要素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现为

VMP= p×MP=r  (式中:r为要素的价格)

随着要素价格r的变动,厂商根据这一条件选择最优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服从递减规律,因而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图。

如果厂商是产品市场上的卖方垄断者,它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产品市场需求曲线,因而其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边际收益)不等于而是小于价格,因为增加这些产量会导致所有产量的价格下降。这就是说,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产品的边际收益与要素的边际产量之积,即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它小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从要素的成本方面来看,由于厂商在要素市场上是一个完全竞争者,故要素的边际成本仍为要素的价格。这决定了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是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MR*MP=r

由于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的边际收益MR服从递减规律,因而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

要素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决定要素价格和数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完全竞争市场和产品卖方垄断的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要素的需求,即前者由边际产品价值决定,而后者则取决于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相比而言,在卖方垄断条件下,由于厂商面对的产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而其产品的边际收益低于产品价格曲线,故其对要素的需求曲线要低于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在同一要素供给条件下,卖方垄断条件下决定的要素价格更低,要素使用量更少。

 

4、 试说明欧拉定理在要素收入分配理论中的含义。

欧拉定理是对应于齐次函数的一个数学定理。在经济学中,欧拉定理就说明了如果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不变的,也就是一阶齐次的,那么每种生产要素按照边际产品获得收入恰好等于它们的总产量。用公式表示为:

 Y=MPLL+MPKK

这一结论对于边际分配论具有很强解释意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当所有的要素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时候,厂商对要素的均衡使用量所对应的边际产品价值恰好等于此时的要素价格。根据欧拉定理,当厂商的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时候,要素按照这个价格取得的收入恰好等于所有的产量的价值。因此,按照要素的边际产品进行分配是合理的。

三、计算与证明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什么?证明你的结论。

解:(1)利润最大化要求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2)假定除了劳动这一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会发生变动。这样,厂商的利润可表示为:л=TR-TC

所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需求л/需求L=需求TR/需求L-需求TC/需求L

(3)从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方面看,当厂商增加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的投入数量时,一方面,带来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带来收益增加量。结果,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为:TR/L=TR/Q×△Q/L=MR×MP

即要素(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MRP

(4)从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方面看,如果其他投入数量保持不变,则厂商的总成本取决于变动投入的数量。经济学中增加一单位要素的边际成本被定义为边际要素成本,表示为MFC

(5)于是,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示为 MRP=MFC

否则,MRP>MFC,厂商会增加要素投入;反之,则减少;直到相等。

特别地,如果厂商是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则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从而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如果厂商是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者,则要素的边际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