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论观念认知论述(187)

(2025-08-10 17:30:43)
标签:

365

理论观念认知论述(187

  1、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端就要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转变。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此为《周易》理念。

  2、物极必反是中性。右极端则向左转化,左极端则向右转化。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坏事可能变好,好事可能变坏。事物会相互转化转变。事物发展质量互变规律不会改变。认识错、理解错,必在错觉之中继续错觉。

  3、少林寺方丈贪财贪色,一开始就是一种极端。据说有一见识清明的和尚举报,却遭报复。事实证明举报是在维护国家法治维护佛法。

  4、物极这种极端是说事物变化的一个度。这个度是一种界定。超过这个界定必反。 越过雷池半步便是谬误 ,说的也是这个辩证法和两点论。

  5、比如人的正常体温是36 5度。超过界定的标准,发烧低温都会引发疾病,不抓紧医治,耽误时效,将导致死亡。

  6、比如吃饭,过量撑死,不吃饿死。这两个极端都没有好下场。

  7、比如干工作讲究时效性,八小时完成定额。当“混混” 无效率,疲劳将导致生疾。这两个极端都会产生危害,谁搞极端谁受害。

  8、比如议论房地产开发,竞争激烈,相互炒作,竞争来竞争去,房产过剩。走向极端,必然面临“降温”。

  9、在错觉之中生活和工作,走向极端,执迷不悟。发生这种问题,难纠难改,根本原因还是没有解决好信念理念观念问题。原因有二 一是不想解决,一是没有能力解决。

  10、把极端作为一种需要,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咒骂、吵闹、攻击、造谣、诬陷、威胁,这种极端举动都是为达到不可告人的违法违规目的。

  11、权力至上,抵毁民主。在权力支配下,将丧失原则。比如涉及到民权民生民利问题,要发扬民主,征询人民意见建议,制定方案实施。但有的部门自以为是、自作主张、自定项目、自行动用专项资金,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谋取利益。这种违法违规极端行为被暗箱操作所掩盖。

 12、折中是为平衡。但往往把折中作为达到个人获取利益的手段,反而失衡,引发冲突。

  13、解决问题不是平衡利益,而是要主持公正。比如利益分配讲究功劳大小釆取 五五开、四六开、三七开、二八开 ” 这种分配比例方法,避免偏失、不公。这种方法也多用于对一个人一生功德的评价。

  14、两肋插刀、为受冤屈者鸣不平,不是极端。而是在纠极端、纠错误。比如罪恶极大,老百姓说枪毙十次也不多。实际上也是为受害者鸣不平。

  15、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和目标这两者发生差异,这就要考虑这个人一开始就目的不纯。他究竟要干什么?必须始终表里如一,不得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弄虚作假、欺世惑众。

  16、思维方式方法和思路支配一个人的行为。有的人想暗箱操作阳奉阴违,一举动一清二楚。人在看、天在看,行天道而必报因果,也是说报应。

  17、心术不正,必然走向极端。有的人忽视了这个做事的心术过程,一干就错。心术贯穿于做事的始终。人的这个 脑袋瓜子 一直在不停地 转圈圈生谋略 ,不是善就是恶。这个心术是一个人处世做事的本能。

  18、信任和关系是两个概念、两回事。信任是客观意识,实践观念。关系是主观意识,感情主导。信任也会感情使然,但不见得是关系产生的。关系,一开始就是利益驱动,为谋取一种利益而搞关系利用感情。感情作为一种利用价值,相互谋利,甚至害人,古今皆有。假爱情、假友情、假同窗、假师生、假同事、假朋友,虚情假意、以假乱真,一种假倾向掩盖一种真倾向,比比皆是。

  19、利用信任搞极端丧失信任。 利用关系搞极端丧失关系。 都是受害者。为什么?不具备识破假面目的能力。

  20、极端引发违法乱纪。极端这种形态欺骗性很大。一看表面,真以为在给民众说话办事,为民众谋利益。稍一分析,就会发现,利用民众资源打着为民众服务的牌子,给民众一点小甜头,他弄走了大利益。他还美其名曰:“ 我们都得 吃饭,不能白干 ”。 实际上他拿六给民四、四六开,他拿七给民三、三七开,他拿八给民二、二八开。极端主义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行为。极端主义无空不入。极端主义者或许就在你的身边。

  21、消除极端行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做不到,一定继续搞极端。

                               廓清

                        0二五年八月八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