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早于2007-12-29 17:54 发表)
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介绍香港与内地书面语的一些不同。其实每个地方的用语都有其特色,香港也不例外。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香港都有富于自己特色的词语和说法,其中一些可能其他地区以粤语为母语的人也未必能够理解,或者能够理解但平时很少使用。在这里就介绍这样一些有香港特色的词语。
(1)多士/吉士/沙士
粤语里面有很多带有“士”的词语,其实都是从英语“借用”的外来词。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的士”就是taxi(出租汽车)、“芝士”就是cheese(奶酪)、“士多”就是store(店铺)。上面三个词语也是如此。不过“的士”、“芝士”和“士多”等词语在其他粤语地区也广泛使用,不过上面的三个则是比较有香港特色的外来词。首先说“多士”,就是英语toast的音译,即烤面包片或者台湾人所说的“吐司”(见图1)。香港还有一种食品叫“西多士”,与“多士”又有不同。“西多士”的英文是“French
toast”,是涂上牛奶和蛋浆后油炸的多士(见图2)。“西多士”是香港“茶餐厅”(下面将会介绍)的特色食物之一。
http://s3/middle/a8c5c5begc3bcaa0847b2&690
(图1)
http://s7/middle/a8c5c5begc3bcab65baf6&690
(图2)
“吉士”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吃的,一个是不能吃的,但都是好东西。能吃的“吉士”也叫“吉士打”,是custard的音译,,即“牛奶蛋糊”(见图3),是一种用牛奶、糖、鸡蛋和面粉做成的英国甜食。还有一种“吉士粉”(custard
powder)是用来做菜或者糕点的(我想跟平时用的生粉或发酵粉差不多吧)。不能吃的“吉士”则是guts,就是胆量。例如,在香港某个论坛上有人写道“不过,
我真系想做老板, 想博一博, 可惜,
真系唔够吉士”,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说“不过,我真的想当老板,想豁出去试试,可惜,真的不够胆量”。
http://s1/middle/a8c5c5begc3bcac880030&690
(图3)
如果说前面几个“士”都是好东西,那么“沙士”就真的是令香港人闻之色变的东西。“沙士”就是我们内地所说的“非典”,即SARS。03年沙士肆虐香港期间,造成包括多名医务人员在内的击败名市民死亡,更对香港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幸好在中央政府的帮助下以及香港全体市民的努力下,香港早已走出低谷,目前经济又重新继续繁荣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沙士”跟“沙示”是不同的,后者是sarsae的译音,是一种以美洲热带植物为原料的碳酸饮料。不过“沙士”当时的确有人误以为两者有关(见http://news.sohu.com/81/05/news213350581.shtml),弄得有关厂家还要专门出来澄清。另外,有时在英文文章中会看到Hong
Kong SAR的字样,也不要错误理解成“香港非典”。这里的SAR是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的缩写,而不是SARS。整个短语的意思是“香港特别行政区”。
(2)茶餐厅
茶餐厅既非“茶楼”(广东人喝早茶的地方)也非“餐厅”,而是一种起源于香港的快餐食肆,提供富有香港特色的西餐。由于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香港受到西式生活影响,不少人喜欢吃西式食物。但战后初期供应西餐的餐厅大多不欢迎华人,而且收费昂贵,为了让更多人以低廉的价钱享受西式食物,茶餐厅就应运而生了。茶餐厅供应早、午、晚餐以及下午茶,具有快餐特色,顾客下单后五分钟左右就能享用食物,一般蓝领、白领以及普通市民、学生,在上班前、午餐时间、学校放学时间、家庭主妇买菜前后,都会出入茶餐厅。茶餐厅的特色食物有很多,除了上面说到的“西多士”之外,“丝袜奶茶”(泡茶时过滤茶叶用的白色棉布袋子很像丝袜)、“菠萝油”(在菠萝包内加入一片牛油)以及“碟头饭”(以一个盘子或大碟子盛着饭和菜)也是“经典之作”。茶餐厅是港式文化的代表,香港人对于茶餐厅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2004年9月,香港电台在网上举行「最能代表香港的设计」投票,茶餐厅以1930票获得冠军。而最近也有立法会议员希望香港政府将港式茶餐厅文化申报成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茶餐厅的确凝聚了不少香港的历史文化特色,如果真要细细道来,恐怕至少可以写成一本书。不少网页对茶餐厅都有详细的介绍,其中中文维基百科上就有五千多字的说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看看(图4为香港茶餐厅一角)。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茶餐厅”翻译成英文一般使用按照粤语音译的“Cha
Chan Teng”(也有人写成“Cha Chaan Teng”或“Cha Chaan
Ting”)就可以了,必要时可以稍作附注说明。其实英语里面还有不少这样从粤语借来的词语,例如广东人吃的“点心”叫做“dim
sum”、“菜心”叫做“choi sum”、做饭的“锅”就做“wok”,甚至“叉烧包”都可以直接写成“cha siu
bau”(当然比较正式的译法是“steamed barbecued pork bun”)。
http://s10/middle/a8c5c5begc3bcad740849&690
(图4)
(3)街市
香港人所说的“街市”其实就是肉菜市场,可能是为了与金融上的“市场”区分开来,所以叫做“街市”,也称为“传统街市”。在英文方面,香港人有时会使用“wet
market”来表示“街市”,以区别于“financial
market”的金融市场。另外香港的街市比较有特色的就是不少都是在楼上的;不知道全国其他地方如何,不过像广州乃至广东这边的肉菜市场主要都是露天或者是在一楼的。香港的街市不少还有相当历史,例如湾仔街市大楼(见图5)就是三级文物,在市区重建中属于“保育”对象。
http://s16/middle/a8c5c5beg79f944a70f6f&690
(图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