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味十足

(2025-04-24 09:04:32)
标签:

散记

我的家居住在一个普通的村落,父母都是勤苦的庄稼人。这个家既无财富,也无华屋,只是家人遮蔽风雨的地方。但她滋养了我的生命,伴我走过人生长路;我的家弥散着独特的味道,让我一生品咂与享用。

出生50 后的我,生长在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年月。在连吃喝都极度困难的生活中,父母给了我人之初难得的温暖和怜爱,把我从羸弱多病的边缘拯救过来,才有了以后的时光。及至长大,父母含辛茹苦供养上学,一心希望通过学文化有出息,付出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和汗水。

那时候,不仅生活艰难,母亲还染病在身;家里除按工分和人口比分配的粮食,以及有限的“自留地“产出外,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年富力强的父亲终年务公和劳动,一年挣下的工分顾不住全家人的生活;母亲扛着疾病勤俭持家,也难周全青黄不接的光景。 “吃饭”“穿衣”是那时最大的困难,饥饿冻馁是我儿时最刻骨的记忆。父亲从小吃过家破人亡的苦,解放后一直在村里任职,是个尽公不顾私的老“革命”。家里穷得连口锅都买不起,一直用漏水的破锅勉强做饭;家人没有换季的衣服,都是靠拆洗缝补轮换着穿;破窑洞的土炕铺着一张烂席片,除父母有个囫囵铺盖外,孩子们只有一条破被子拽着盖。温饱尚且都是难题,母亲患病无疑就是一场灾难,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家贫母病就像天空的阴霾,时刻笼罩在我的心头。看着病痛折磨的母亲无钱医治,只能忙不迭地为她捶背,常常忍不住暗暗流泪;贫病交加的滋味无论如何不好受。盼望母亲摆脱疾病,家人吃上饱饭,成了自己最大的夙愿。竟常常幻想出现一个奇迹:有朝一日在人不知鬼不觉的地方一罐金银财宝,被我一下刨了出来,发了一笔大财,从此改变了眼前的一切。可生活依然没有诗与远方,只有眼前的无奈与艰难。

然而,无论家境多么困窘,不论父母怎样忍苦受难,却从来没有耽误儿女们上学读书。让我们个个圆了读书梦,都取得高中、中专学历,创造了全村当时之最。这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家,是我的父母引以为傲的事,也是这个贫寒之家赋予儿女一生最大恩泽。

73年我上高中时,正是疾病肆虐,家里无法开交之时。我决心不再念书,在家挣工分。可病恹恹的母亲听到后坚决不容许,不知从哪来的一股劲儿,从炕上翻身起来,正告我不念书就不准进这个家,责怪我这孩子不争气,说越穷越需要念书,不念书更没出路,就是豁出命来也要供儿子上学。

记得母亲强忍疼痛脸上浸满汗水,倾家所有为我准备行囊。家里没个铺盖卷,她把那条合伙盖的被子拆洗缝补后卷上;衣服破的见不得世面,把姐姐退下的那件旧砖灰服改装一下穿上;脚上的鞋藏不住脚趾了,父亲只好受作难向光棍羊工马大叔借钱买了双胶鞋,那钱不知过了多少年才还上。最难的是每月买周转粮需要的五元钱,那无疑才是“硬通货。父母硬是从嘴里抠和东借西挪筹措而来。殷实人家的孩子尚可另买菜吃,而我有饭吃就知足了。就这样,父母苦心供我,我用苦读报答。

在读高二的时候,姐姐和二弟相继进了长治师范和县城农机专业班读书,家中负担接踵而至,困难更加沉重,日子更加艰难。那时父亲在村里专拣重活儿干,后来干脆揽上外出采石料的苦营生;母亲忍饥挨饿,艰苦持家,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不知吃了多少难言的苦头。

说来很幸运,父母的心血没有白费,高中毕业后我留校当了一名代理教师。这对一个农家子弟来说真是上天的垂青,一下跳出了“农门”,自然喜不自胜;父母看到儿子有了工作,一下走出了“寒门”,自然喜出望外,如同苦涩生活中突然馈赠了个蜜饯,那种甜蜜和自豪更是溢于言表。但我深知自己的幸运是父母给的,若不是父母苦苦供读培养,那能得到改写命运的机会?

然而,父母终究付出的太多了,上天就把最珍贵的东西撕碎在我面前,悲剧终于发生了。那年秋天,备受贫穷与疾病吞虐的母亲,最终倒在胃穿孔的血泊中,再没有起来,仅仅活了42岁。

母亲善良贤惠,性格坚韧倔强,一生默默受苦,四季操劳不息,多少年疾病折磨都是咬牙坚持,从未进过医院就医治疗;实在扛不住了,就靠着炕沿边歇一会儿,稍微缓解,又不停的劳作;在最后的日子里,胃病疼得她在地上打滚,仍以超越极限的毅力扛着。母亲短暂的人生,给了儿女们深沉的爱,不幸早早离去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深刻感染着儿女们的成长。我的像土地一样深厚而博大的母亲啊,想起来就抑制不住心痛,鼻根发酸,泪奔满面。

失去母亲是我生命中最难释怀的痛苦,是时光无法抹去的伤痕。那时她的五个儿女:两个正在念书,一个送伯伯寄养,一个刚满四岁,我还只是个临时工。这个家有母亲在,虽过得贫穷,却里外有序,温暖有盼。没有了母亲,就像太阳陨落,成了愁云笼罩的黑色地带。所有的不幸都横亘眼前,生活中到处是难以言喻的伤痛,仿佛人生的依靠和希望都击得粉碎,所有的福祉都被抽离,只觉得无法活下去,

在凄风苦雨中,多亏父亲用大山般的脊梁,撑起遮风挡雨的家,独扛生活重担,拉扯儿女们成长。这个一向以集体和务农为业的硬汉,从来对家务束手无策,被逼用粗糙的双手做饭、洗衣、缝补,照料四岁的弟弟,里外操劳,受尽磨难;我们倚靠无言的父爱,一点点地送走苦难,期盼希望的未来。

失去母亲的日子,我无能为力改变什么,只能依靠父亲这个顶梁柱,尽力承担家务,照顾弟弟,减轻父亲负担。在艰难苦逼的捶打中,磨砺了吃苦自强的性格,也懂得了不少生活道理,逐渐完全了一个成人过程,慢慢从痛苦的泥淖中挣脱出来。

人生路上,如果说母亲早逝的打击是惨重的,那么后来在高考中接连遭受挫折和坎坷,同样是命乖运蹇的残酷拷打;那些年如果没有父亲和家人的后盾和支撑,我很难走出弥漫阴雨,迎来一片晴朗。

那是母亲去世第二年,高考制度恢复了。一心想通过考大学求得转机的我,不曾想连续两年都名落孙山。 “屡试不第”对读书人来说,瞻念前途,不寒而栗,我陷入痛苦绝望的境地。那时活像一只被风暴摧折翅膀的小鸟,在凄风苦雨中瑟瑟颤抖,又像被生活的狂风巨浪所吞没,只有颓丧地站在夜晚的校院暗暗抽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还在丧母的伤痛中挣扎着,又再次跌到万劫不复的深渊。从小到大生活以痛吻我,可从没有这么卑怯、迷茫和悔恨过,只觉得枉入红尘许多年,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人生的一切陷入最低谷。

回到苦寂的家,我委屈难过得嚎啕大哭。但父亲没有恨铁不成钢,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他知道高考是我逆袭改命的机会,没考上自然内心痛苦。但我更清楚父亲才是最苦的,他却把苦掩藏起来,把最柔软的一面呈现给我。并耐心地安慰我说:“你不必灰心丧气,往后要多用心;家里的事你不用管,再困难有我哩。你只要办好自己的事,我就放心了。”听了父亲的话,一股凛冽的况味立刻涌上心头,哽咽的泪水忍不住透过鼻泪管一直流到肚子里,朦胧的泪眼闪现的都是父亲起伏跌宕的脊梁。

后来再次参加了高考,觉得未来皆在此一举,心理压力非常大;考试结果仍与大学失之交臂,仅得到中专线,但总算“榜上有名”,最后被师范学校录取。回想起来如果不是父亲及时宽慰和鼓励,那颗落魄的心似无挽回可能。

79年秋,我从家出发,告别父亲,开始新的读书生活。那时我已辞去代课教师,没有了经济来源,负担又落在父亲的头上,心里的负疚感无以复加。从此带着一颗自卑和敏感心理,通过下功夫读书,尽力弥补曾经的苟且而荒废了的时光,力争使自己平凡的未来不至于那么平庸。

二年后,我有了稳定的教师工作,吃上人所共羡的“皇粮”,真正从普通的农家走出,实现了父母希望的“摸样”。但是父亲那颗心仍没有放下,看到同龄的孩子早已结婚生子,而我已是大龄青年。在他看来孩子还没成家,就是自己未尽的心事。于是又扛着重重困难和压力,为我成家立业费心张罗,直到心上那块石头落了地。

这就是我的父母,我的家,其实父母才是真正的家。不管生活赋予怎样艰难、疾病、以至不幸都不在话下;为了儿女竟忘了世上什么叫不容易,倾其所有直至生命来给予。在我的父母心里再穷也要让儿女读书,再难也应支持孩子走出去,再苦也不能拖孩子后腿。为了儿女他们从来没过过好日子,活着也不指望今生享什么福,只要子女们活得好一些,受罪一辈子也心甘情愿。这是多么博大的心胸和恩德啊!

我为有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而知足和自豪,这个贫寒的家哺育了我的生命,赋予了我一切。父母的言传身教教会我做人,勤劳善良、吃苦向上的家风,是濡染我一生的精神食粮。我从这个家一路走来,因家而走得踏实,因家而充满信心。家的不离不弃,胜过千言万语,是时间无法磨灭的印记。

漫漫岁月里,家已成为一个精神符号,一想到家便获得前行的动力;不论身在何处,无论干什么工作,总在激励我做更好的自己。从工作那天起,就坚守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信念,兢兢业业担当工作职责,争取用较好表现获得进益。师范毕业后,端上了“铁饭碗”,但从不放松自我,时刻正视差距,自逼加压,在工作与学业上追求更高更好。那时工资收入低,家庭负担重;正逢改开大潮涌起,诱惑多多,难免心浮气躁,有人下海赚钱,有人兼职创收;而我一直坚守本职,安贫守己,坚持读书学习,为搞好教学赋能积力。虽然过得清贫,但对吃惯苦的人来说,只当平常日子平常过罢了,躺在那盘土炕上特别踏实。在工作学习上永葆进取精神,跟着真心踏实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89年我因文字基础较好调入党政机关工作,这是个人才聚集,竞争激烈的环境。当时唯恐自己不胜任,工作和精神压力山大。但我坚定信心,设定目标,从头学起,锤炼思想水平,提升综合能力,经过努力较快适应了工作需要。在同样的环境里,固然有多种不同的路可走,我选择了踏实奋进的路,努力完成大量的文字材料工作,成为工作上的骨干力量,受到组织的信任重用,后来还担当了更重的工作责任。

几年后,我选派担任乡镇党委书记,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在乡村工作中摸爬滚打8年时间,饱尝农村工作的酸甜苦辣。05年调整担任教育局长职务,为县域教育发展大业,呕心沥血,汗马勋劳,同样感受到付出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在担当这些工作经历中,其实责任与压力,困难与坎坷,逆境与困境常常与影随行。如果说能一步步走过来,并取得一些成绩和进步,真“感谢”曾经艰难生活的“洗礼”,以及历经挫折的“磨砺”,我深感付之心血取得的收获,比轻而易举得来的更珍贵。

生活经历告诉我,一个人的成长,不论学业进步,还是事功有成,都蕴含着家庭环境的滋养与影响,父母的支持与期盼;生活的磨难,走过的弯路,付出的汗水,每一段经历都是对人的历练,都是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越是艰难灰暗的过去,越会成为照亮前路的光。这些感受在实践品尝后才愈见其深刻和厚重。

在工作事业上努力攀登的时候,家还是我随时停靠的港湾。悠悠岁月里,虽然没有了母亲,却有父亲给予的缓慢而持续的温暖,是上天赐予的福分。

一辈子坎坷受苦的父亲,虽没有大智慧,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看尽世间悲喜事。在我心里是一座高山,给我重要的精神力量;在生活上是敦厚的慈父,随时宽慰身心疲累的我。我的高兴和难过,苦闷与忧伤,他都能感觉到;我的冷暖是否自知,温饱是否满足,都装在他心里。在工作生活中常常遇到跨不过的坎和压力,有时真有点心力交瘁,力不从心。父亲就说,如果太累就回来歇一歇吧,也许静一静对你有帮助;不出所料,吃着家里饭,听着宽心话,紧张的心态就放松许多,回家成了释放忙碌和压力的休憩之地。

家就像一面镜子引领我坚守做人做事的初心,让我珍惜得之不易的每个机会和工作。当精神疲软松懈时,仿佛提醒和鞭策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从而不敢懈怠,心怀敬畏,迎难而上;当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毛病占了上风时,就克制自己冷静沉稳下来,既坚韧又智慧地应对困难和问题;当工作有点进步被赞赏时,总觉得自己微不足道,始终保持低调,不敢飘飘然起来;当遇到不平衡的情绪时,一想到老农父亲任劳任怨的生活态度,很快平复浮躁心态,在砥砺追求生活的同时,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酬报和宠爱,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现实。

在农村的风俗里,儿子娶妻生子后,有了自己的小家,父母兄弟就要分“家”,而我认为父母的家才是真正的家,一直和父亲为一家。因为这里有最温暖的灯火,最可信赖的人,是心灵深处的守候与牵挂。那时候,回家陪伴孤独的父亲,是最大的享受和责任,节假日自不必说,有时工作之余突然就出现在家门口,听到那句“你回来了”的平常话,看到火炉上“滋滋”沸腾的开水壶,家里立刻活跃起来,与父亲一起张罗饭菜,欢声笑语,一片热闹。工作上的苦乐追求,心事牵绊,就随之倾诉而出了。父子有时颔首,有时辩解,一会儿嬉笑,一会嗔怪。那是体贴关爱的一幅幅画面,那是生活洋溢的一缕缕气息。

回家的感觉真好,那些年不论在县城还是在乡村工作,每当走在回家的路上,透过疏离的树影和起伏的沟坎遥望自己的家,远远望见窑顶上飘曳的袅袅炊烟,走近看见父亲在门外等候的身影,一股说不出的温暖与甜蜜刹那间就涌上心头,那是多么叫人依恋与动情的家啊。

土地到户后,帮助父亲一起打理田地,播种收获,增加收入,是每年雷打不动的功课。当赶趟儿似的完成田间施肥下种后,剩下的中耕管理就由父亲一人来做,但一到夏秋繁忙季节,我就必须紧锣密鼓与父亲并肩抢收。经过一番汗水交织着泥水般的苦干,换来粮菜堆满院落的丰硕,那是别一种的家园生活的喜悦,就连家乡的山水田地也一起流荡于心中了。多年来自己未曾丢掉的劳动习惯,也大多是在不断的田间和家庭劳作中养成的。

一生领略过无数次的回家,但52岁那年组织决定基层领导一律“退”居二线,那是一次真正的回家。突然告别工作事业,心里难免不舍。但蓦然回首,看到匆忙脚步重新走回来,回到出发的地方。这时候才真正体会到,家才是人生航行中永远的岸。家才是真正的归宿,是本来的生活。从此脚步慢下来,身心松下来,享受平静自由的气息。这里还有没缺席的父爱,有妻子儿孙的和乐。作为一个普通人,直到这一天,才发现心中最美的风景,竟是有人等你回去的家。

父亲走后,心里没有了牵挂,我已离开故乡的家。退休以后,我和妻子承担起了照顾儿孙的职责和任务。随着北顾南漂打拼的儿子,来到外地生活。现已成了家乡的过客,眼前的家就是儿孙的家。虽说“莫叹飘蓬迹,心安即是家”,但乡愁永在心,家味香如故。

欣逢盛世,是处可家。家的美好,靠得是祖国的庇荫。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发展昌盛,才能幸福美满。心装家国情怀,让我时刻感受到祖国的复兴和美好。

岁月知味,时光沉香,家味十足。在我的生命中,感恩有家的滋养和相伴,让我有信心砥砺前行,走过一个普通人的山高水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家味十足
后一篇:老窑追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