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楚辞》叠字刍议

(2011-08-31 00:32:00)
标签:

杂谈

《楚辞》叠字刍议

  叠字的起源很早。《诗经》时代,叠字已被广泛使用,渐趋成熟。《楚辞》时代,叠字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将探讨《楚辞》(包括王逸《楚辞章句》所辑楚人作品,即《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九辩》十题)在叠字运用方面的特点和技巧。

  《楚辞》用叠字比较普遍。

  《楚辞》十题.题题用叠字。即使从单篇来看,也只有《九章》中的《惜往日》、《橘颂》和《九歌》中的《国殇》、《礼魂》四个短篇未见叠字,它们只占总数的14%。这就是说,《楚辞》85%以上的诗篇用了叠字,它用途的广泛程度大大高于早些时候成书的《诗经》。   

  当然,《楚辞》用叠字不是平均的。长篇哲理诗《天问》共有374句,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神话、传说等,内容十分丰富。可是,所用叠字仅仅只有“明明暗暗”两个。句数与《天问》相当的《离骚》,18次用叠字。《悲回风》全诗110句,尚不及《天问》的三分之一,却有叠字26个。十题中用叠字最多的当数《九章》,六篇共有叠字49例。用叠字最多的单篇,首推宋玉的《九辩》,先后用叠字达41次,约占《楚辞》用叠字总数的四分之一。   

  《楚辞》用叠字比较灵活。

  《楚辞》句式多种多样,有四言、五言,也有六言、七言,还有八言、九言,有些篇章还杂以十言等句式。《楚辞》中,各种句式都有用叠字的例子。见表:

 

句式

位置

离骚

九歌

天问

九章

招魂

大招

远游

卜居

渔父

九辩

小结

合计

四言

句首

 

 

1

1

 

3

 

 

 

 

5

14

句中

 

 

 

 

 

2

 

 

 

 

2

句尾

 

 

1

2

2

2

 

 

 

 

7

五言

句首

1

1

 

1

1

 

 

 

 

 

4

15

句中

 

 

 

 

3

2

 

1

 

 

6

句尾

 

5

 

 

 

 

 

 

 

 

5

六言

句首

 

 

 

1

 

 

 

 

 

 

1

58

上腰

2

11

 

10

 

 

 

 

 

8

33

句尾

5

1

 

10

 

 

 

 

 

8

24

七言

上腰

7

7

 

17

 

 

5

 

 

12

48

70

下腰

2

 

 

5

 

 

1

 

2

8

18

句尾

 

3

 

 

 

 

 

 

1

 

4

八言

句中

 

 

 

1

 

 

 

1

 

5

7

8

句尾

 

 

 

1

 

 

 

 

 

 

1

九言

句中

1

 

 

 

 

 

 

1

 

 

2

2

十言

句中

 

 

 

 

 

 

 

2

 

 

2

2

合   

 18

 28

  2

 49

  6

  9

  8

  5

  3

 41

总计

169

 

  《楚辞》用叠字部位虽不能说应有尽有,但也可谓五花八门,有句首的、句中的、句尾的,句中又可分出上腰的、下腰的、正中的,不拘一格,变化多端。   

  《楚辞》中.用叠字最多的是六言、七言两种句式,合计用叠字128次,约占总数的76%。长句用叠字很少,九言、十言两种句式用叠字只有4例,再加八言句例,合计12例,占总数的7%。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句式本来就不多;再则。长句的节奏舒缓,用叠字的效果不如短句鲜明。   

  《楚辞》句首用叠字较少。十题用叠字句例本不算少。可是,只有四言、五言、六言诸短句在开头用叠字,而且总共只有10例,还不到总数的6%呢。用叠字最多的位置是句中,各种句式合计多达118次,约占总数的70%,而且不论何种句式,都有用例,甚至不止一次在向来少见的四言句中下叠字:

    西方流沙,漭洋洋只。(《大招》)

    天白颢颢,寒凝凝只。(《大招》)   

  有的一句之中还有两个叠字(见下文“多样性”)。单项用叠字最多的是七言上腰,有48例,占总数的28%。   

  从单篇来看,用叠字最灵活的是《离骚》。其18个叠字分别出于五言、六言、七言、九言等句式;其中有用于句首、句中、句尾诸位置,句中又有上腰、下腰之异。

  《楚辞》创造叠字较多。

  《楚辞》用叠字169次,除去重复者,共有115种。尽管《楚辞》所用叠字的总数不是很大,可是其中有58种,即一半是屈原、宋玉等首创的。

  屈宋前后的庄子、荀子分别创新叠字七十多种。可是,其中绝大部分是冷僻字,后代无人摹仿。据统计,以《庄子》、《荀子》为先河的叠字,各有二十种左右曾被后人采纳,而被人常用的则寥寥无几。屈宋始用的58种叠字,有15种为历代文人骚客常用,如:袅袅、飒飒、暗暗、洶洶、翻翻、遑遑、款款、昂昂、啾啾、淫淫、杳杳、忽忽、莽莽、冉冉等:还有二十来种也为后人所采用,如:岌岌、浪浪、暧暧、邈邈、浅浅、辚辚、磊磊、蔓蔓、浟浟、雄雄、怦怦、丰丰、从从、婉婉、曼曼、容容、菲菲、忧忧、泛泛等。这些都已成为古代叠字的基本词汇。     

  《楚辞》丰富了叠字词汇。这在我国诗歌领域名列前茅,即使在整个中国文坛也屈指可数。明清长篇小说《西游记》、《红楼梦》虽然均用了数以百计的新叠字,然而能为别人承袭的却少得可怜。

  《楚辞》叠字相对比较丰富。

  《楚辞》叠字平均使用1.47次。《诗经》叠字平均使用1.92次;魏曹父子三人诗歌叠字平均使用1.9次;陶渊明诗文叠字平均使用1.68次:李白诗歌叠字平均使用2.3次;杜甫诗歌叠字平均使用2.8次。可见,《楚辞》叠字使用率比历代名家、名著要低许多。

  再看这115种叠字的使用频率。使用一次的叠字有84种,占总数的73%;使用两次的有17种,约占总数的15%;使用三次的有9种,占总数的8%弱。这三项不常用叠字共计110种,占总数96%。使用四次的叠字是;菲菲、冉冉;使用五次的有:洋洋、郁郁;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冥冥”,前后用了6次。这五种常用叠字仅占总数的4%。《诗经》中,使用4次以上的叠字有48种,占其总数的13%;使用次数最多的“悠悠”,前后用了17次。

  从叠字使用率低、常用叠字少、高频次数小等情况,可以看出《楚辞》叠字重复使用少,相对词汇比较丰富。

  《楚辞》叠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现存《楚辞》十题.大多是屈原的作品。因此,研究《楚辞》叠字的技巧不能不以屈赋为重点。屈原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眼力,还有献身于进步和正义事业的决心。在那群雄并峙、诸子争鸣的年代,屈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爱国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可是,楚国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屈原屡遭排斥,长期流放。他想为国家、人民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壮志难酬。既不能实现理想,又不肯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苦闷、矛盾的复杂感情刺激着这位伟大爱国者的胸怀。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屈原的作品—一诞生。屈原在艺术上具有独到的创造,最突出的就是浪漫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又集中表现为感情的强烈、真挚。屈原在他的作品中抒发了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理想和激情。这就决定了屈赋叠字的抒情性。

  用叠字表达作者的心理,是屈赋及《楚辞》叠字抒情性的重要表现。仅《九歌》、《九章》就有许多佳例。《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写湘君眼前所见之景。秋风吹皱洞庭湖水,吹落树上叶子,这已够凄清的了。秋风冠以“袅袅”,使凄凉之情倍增。两句虽是景语,其实无一不是孤独心情的反映。以情写景,以最衬情,景语情语浑然一体。《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前两句是山鬼自述所处的环境:雷声隆隆,烟雨蒙蒙,只有凄厉哀鸣的猿为伴。后两句是写在凄惨环境中山鬼的愤慨之词。三句连用五叠字。本来这几个叠字并无哀乐之分。可是,将它们放在特定的语境中,与人物的心理活动配合。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凄的场景,显示出凄怆悲苦的哀怨情调。《哀郢》:“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这两句写离开郢都时的心情。“淫淫”,形容涕泪交流的样子,写出留恋之深,痛苦之重。《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这两句写自己为忧愁苦闷所萦绕。“郁郁”与“永叹”照应,传达出忧伤深重、缠绵的信息。

  《楚辞》叠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楚辞》作者运用丰富的形象思维,把所描写的对象(不论社会现象,还是自然现象)都形象化了。他们用大量的叠字点染美好的理想,形容美好的事物,使物象更鲜明,更具体。当然这种描写也渗透着作者的爱憎之心,哀乐之情,所以这些叠字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离骚》:“芳菲菲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作者以鲜花、香草比喻人的品质、德行高尚和纯洁。“菲菲”着力描写香气的浓  郁,它使抽象、无形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境界。《哀郢》:“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上句写忠贞之人希望得到任用,能为国效力;下句写嫉妒之人极力阻挡,从中作梗。“湛湛”形容忠贞之人的诚恳老实样子,与嫉妒之人形成鲜明对比,蕴含作者的褒贬之情。《山鬼》:“香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这两句写山鬼在山上未见到情人,又到山下来寻找的孤寂情景。“冥冥”有力地勾勒山鬼所处的环境,烘托她此时的苦闷。《怀沙》:“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这两句比喻没有出路:急急忙忙地赶路,错过了住宿的处所。这时天色昏黑。“昧味”具体地写出太阳晦暗无光的样子,不但加强了表达效果,而且也暗示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情。《抽思》抒发了诗人久被弃逐,终不见用而不得不以身殉国的悲愤心情。从诗中,我们不见诗人痛哭流涕,而是坚定沉着、视死如归的形象。这显示了作者坚持理想的无畏精神,矢志不移的高贵气节。值得称道的是:即使在这种悲壮时刻,作者仍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你看,全诗开头“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两句不仅点明时间,勾画景象,而且蓄蕴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莽莽”形容草木繁茂、郁郁葱葱之状,两个叠字极尽描写之能事,不仅把自然界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表现了作者虽身处困难之中,心陷悲凄之境,仍是不动摇,坚守节操的高尚品质,形象十分鲜明。试问:厌倦生活的人会用这两个叠字吗?     

  《楚辞》叠字具有谐和的音乐性。      

  诗是美文,它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让读者感受它的节奏韵律。叠字有双声的宛转,又有选韵的铿锵。叠字入诗,丰富了诗歌的音乐美。《楚辞》叠字的音乐美,突出地表现在用大量叠字押韵。这种技巧使《楚辞》叠字具有一种谐和美。     

  王力先生经过长期研究后归纳出《楚辞》的韵分为三十部。(参见王力《楚辞韵读》)。《楚辞》有34例叠字入韵,占用叠字总数的20%。这些入韵的叠字分别属于之、幽、鱼、微、歌、职、药、铎、锡、物、月、冬、东、阳、耕、真、文、元、侵、谈等二十余部。《招魂》:“敦胶血拇,逐人駓駓些。”“駓”押韵,属之部。《大司命》:“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被”押韵,属歌部。《少司命》:“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青”押韵,属耕部。《惜颂》:“申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忳”押韵,属文部。《抽思》:“悲夷犹而冀北兮,心怛伤之憺憺。”“憺”押韵,属谈部。《离骚》有5种叠字入韵:浪浪、啾啾、翼翼、邈邈,它们分别属歌、阳、幽、职、药诸韵部。《悲回风》有四种叠字入韵:默默、雰雰、洶洶、悐悐,它们分别属于职、文、东、锡诸韵部。用叠字押韵,不仅使诗句更便于吟诵和记忆,而且顿挫有致,加强了节奏、声调的美。

  《楚辞》叠字的连用具有多样性。

  叠字本来就是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段。《楚辞》作者往往不以一个叠字为满足,有时接二连三,甚至十几个叠字贯穿,以加强抒情性、形象性、音乐性:     

    ①雄雄赫赫,天德明只。(《大招》)

    ②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卜居》)

    ③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悲回风》)

    ④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山鬼》)

    ⑤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山鬼》)

    ⑥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⑦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营营而至曙。(《远游》)

    ⑧邈漫漫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悲回风》)

上面,①②两例都是一句直接连用两个叠字。③④两例都是一句间隔连用两个叠字。⑤是三句连用五个叠字。⑥是反问、对比修辞手法中用两个反义叠字。⑦是连用两个叠字对仗。⑧是在排比句中连嵌四种叠字。

  《九辩》结尾 14句,连用 12种叠字:     

    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

    骖白霓之习习兮,历群灵之丰丰。     

    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苍龙之躍躍。

    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     

    前轻辌之锵锵兮,后辎乘之从从。

    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     

    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为臧。 

抟抟,状结聚成团形。湛湛,厚重、深厚的意思。习习,飞动的样子。丰丰,形容众多。茇茇,勾勒翩翩飞翔的姿态。躍躍,腾跃的形势。阗阗,象雷声。衙衙,描绘行走的样子。锵锵,拟车行声。从从,摹铃声。容容,渲染气势盛大。专专,表示专一。可见,十二种叠字或拟物,或象声;有的刻画形状,有的点染神情;有的写静态,有的写动作;有的形容柔美的翩跃似舞的飞翔貌,有的描写壮美的腾升飞跃的雄姿;有的摹震耳欲聋的大声,有的拟轻脆悦耳的小声。湛、丰通韵,属侵冬合韵;躍、衙押鱼韵;从、容押东韵。除最后两句外,几乎都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除一例外,叠字均在每句的五、六字,具有整齐美。排比句铺张周详,气势磅礴;众叠字音节复沓,声韵优美,节奏鲜明,有力地表现出热烈的场面。     

  总之,《楚辞》用叠字比较普遍、灵活、创新多、词语丰富;《楚辞》叠字具有抒情性、形象性、音乐性。当然,这些特点和技巧,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的,相互联系的。一首诗,是全篇所有文字符号的集合体。叠字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具体的篇章中、一定的语境中,才能看出它的作用,认识它的审美价值。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才把它们单个地抽出来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