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叠字修辞特点概说
所谓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辞海》)由此可知,修辞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人们所说的各种修辞格(即表现手法),也应该包括成语、熟语、谚语、歇后语等各种固定形式(即语文材料)。叠字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与其它各种语文材料和表现手法相比,叠字具有许多优点,主要的是:普及性、简便性、明显性、民族性、口语性等。
一、普及性
叠字的普及性,是指叠字自产生以来一直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
叠字究竟产生于何时?这个问题,已经很难确切考定。可是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叠字这一固定形式由来已久。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计使用叠字多达七百来次,涉及诸风、二雅、三颂,使用技巧灵活,说明那时叠字已很成熟。我国古代典籍《周易》、《尚书》,以及先秦诸子散文,几乎无一不有叠字。由此可见,叠字的形式在殷周之际,甚至更早就已经定型,并广泛存在于口头和书面。有些篇章甚至句子中,还不厌其烦地连用几个叠字。就普及程度而言,说叠字是我国上古使用最频繁的一种修辞手法,必定不会大谬。
叠字的普及性,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叠字遍及中国文学史的各个时期、各种文体;二是叠字遍及历代名家、名篇和大多作家、作品。
历代多数作家都有用叠字的习惯,而且越来越普遍和频繁。仅以延安诗人为例,就可看到这一点。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的《延安文艺丛书·诗歌卷》,共收98位诗人的作品,其中79人曾用叠字,占总数81%;全书收录诗词230题,六成以上用了叠字,总共用了612次。
总之,就普及程度而言,没有哪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与叠字相比。叠字自始至终是人们常用的、宠爱的语言材料,历代各种文体不论是否韵文,都有叠字可见;历代多数作品不论是否出自大家,都有叠字可见。叠字极其普及。
二、简便性
叠字的简便性,是指叠字形式简单,运用方便。
叠字的形式极其简单。汉语成语,是历来被人称为“言简”的语言形式。然而大部分成语是由四个音节组成。叠字更简。叠字的字数,只是成语的一半——二言;且叠字的两个音节相同,实际上只是同一音节的重复。
叠字的结构关系也很简单:种类少,关系单纯。从结构关系看,叠字只有语素、单纯词、词组三类。
叠字的组合方式和语法关系,甚至比一般双音节合成词还要简便、单纯。叠字是同一字的复迭,不存在搭配是否妥当、秩序是否颠倒的问题,反正都是一样。因此叠字的能产性很大,单音节动词几乎都能形成叠字。
叠字的运用极其方便。将一个汉字重复一遍,就形成叠字。叠字的形式很简单,没有多少特殊要求,所以运用叠字就显得很容易。其它修辞手法则不同,如常用的比喻(除借喻)有本体、喻体、喻词,本体和喻之间要有相似点;对偶要求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句法相似,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即使用词语实现的修辞手法,也都比叠字麻烦,如:
例中,“雪”是指薛宝钗的“薛”,这是谐音双关,“林”是指林黛玉的“林”,这是音形双关。双关要求利用语言文字的同音或同义关系,使一语关涉到两件事。诸如此类,都比叠字复杂。叠字仅需重复一下同一个字便成了,没有别的特殊要求。
总之,就修辞的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段来说,叠字是最简单、最方便的。
三、明显性
叠字的明显性,是指叠字在诗文中很容易为读者发现、认识。
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在形形式式的汉字集体中,两个形体完全相同的汉字组成的叠字,特别醒目。即使在双音节词居多的现代作品中,在洋洋洒洒的长篇巨制中,叠字也一目了然。
诗文中的叠字,最容易被读者发现。究其原因,无非是叠字有一个固定的、同一的形式,才会让人一眼辨认出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叠字的同一性有引起无意注意的作用。曹日昌的《普通心理学》指出:“刺激物的变化和新异性也会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在各种各样的汉字排列中,两字形体相同的叠字便成了一种具有“变化和新异性”的刺激物,特别引人注意。再有,“刺激物的强度对于引起无意注意具有重大作用。”(同上)叠字是两个相同的汉字组成的词语,一个汉字作为一个刺激物,那么叠字就使这一个汉字的呈现频率增加一倍,刺激效果比周围的汉字强一倍,自然特别引人注意。其它语言形式,没有这种同一性,就不如叠字那么引人注意了。
总之,叠字的同一性,能引起读者的格外注意。因此,在诗文中,它比任何语文材料、表现手法都更加显而易见。
四、民族性
叠字的民族性,是指叠字形式和内容都未脱离汉语特点、汉族生活。
叠字是正宗的民族特产,它的形式符合汉族的均衡心理和汉语双音化趋势,它是汉文化的积淀。叠字的形式是双数,语音则对称,语义却和舒。这进一步从形、音、义各方面,满足了汉民族均衡和谐的心理要求。叠字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中最能表现民族特色的部分。
叠字的民族性,具体地说,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叠字的形式完全是汉语特有的。综观历来汉语叠字词汇,外来语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是记录声音的,如:猩猩、格格、可可。这三种叠字,虽从外语中吸收,可是形式完全具备汉语特点。外语,特别是拼音文字,不象汉语那样采用一个个独立的形、音、义的结合体;外语是表音文字,不象汉语既表音又表义;外语只有迭音现象,不象汉字重迭能使意义强化。
叠字的内容基本是汉族所有的。叠字表现的内容,都是汉族固有的生活——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虚幻的——反映。叠字形容佛事,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佛事成了汉族生活的一部分。至于佛教经义中的叠字,原本不是梵文中固有的,而是按汉族的语言习惯翻译而成,而且这些叠字,如非非、空空、念念、生生、心心等,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具有更广泛的意义,才得以加入叠字词汇的行列而免遭淘汰。
总之,叠字不只是迭音,也不光是迭义,它最主要的形式特点是“字”的复迭。只是迭音,不足以说明汉语的特点,外语也有迭音;光讲迭义,不足以表明叠字的特点,其它修辞手法也能达到迭义的效果。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汉人头脑中汉语的形、音、义是一一对应的,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也是一个意义单位。因此,汉字的重迭,自然也是语音的重迭和语义的重迭。外语,以及其它语文材料和表现手法,都没有这种优越性。
五、口语性
叠字的口语性,是指叠字来自民间口语,具有口语的特点。
叠字最早见于歌谣。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它由人民群众创作,并在群众中传诵,词句简炼,大多押韵,风格朴素、清新。在古代,大部歌谣只是口头流传,只有少数被引入古籍而用文字记录下来了。散见于各种古书的歌谣,存在着大量的叠字。
中国文学史上有个“奇异”现象:与人民群众交往频繁、关系密切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叠字芸芸,随处可见。《诗经》305首,其中190首有叠字,就因为占大头的“国风”和“小雅”都出自民间,流传口头。柳永词二百余首,其中约150首有叠字,占总数70%。这完全是作者浪迹市井的结果。篇幅差不多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用叠字数量非常悬殊,前者只有四百余,后者却有四千之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曹雪芹更多地生活在民间,掌握丰富的群众口语。
现在民间口语,仍有大量的叠字。人们与婴孩对话,不由自主地会将许许多多的单音节词重迭。在成年人中,自我命名或相互称呼中的叠字现象,是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例子。现在时尚单名,可是日常生活中却常常将名字重迭相称;即使复名,也往往把名字中的后一字重迭称呼。现在通行的称谓词,都是叠字式,如爸爸、奶奶等。有人还将自己的名字叠字化,如丹丹、荣荣等。叠字式称呼,表示双方关系的亲近,所以这种表达方式在女性中,恋人间,亲友里比较多见。
叠字出自民间,与人民群众的口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特别自然、流畅、亲切。综观中国诗坛,一般地说,用叠字较多的作品,都比较朴实。杜甫用叠字六百多次,白居易用迭一千三百多次。众多的叠字,使他们的诗歌格外通俗、清新。
总之,叠字来自民间,具有口语特点:通俗、清新、轻快。
综上所述,叠字是汉语特有的固定形式,具有口语特点。叠字的使用极简便,在诗文中很明显,遍及古今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