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殊时异,乱世见人心——读押沙龙的《乱世人心》

(2025-11-24 20:13:05)

世殊时异,乱世见人心——读押沙龙的《乱世人心》
   在平稳的时代,人们戴着社会的面具,涂抹着文化的油彩,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的胸口下,跳动着一颗什么样的心。但是,乱世来了。面具被撕扯下,油彩被冲刷掉,人们不得不接受时代的拷问,把隐藏的东西裸露出来。——书中语

《乱世人心:历史十字路口的人性抉择》是押沙龙的新作。从作品的名字看,乱世是书写的大背景,而人心则聚焦的是个体生命的本体。与乱世相对的是治世,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滚滚向前,而在人类文明演进的洪流涤荡中,构成社会骨架的人会受到什么样的冲击,因为审视的角度不同,也就有了不一样的结论。但是,作为社会的主体,时代的演进、朝代的更迭,人心在经历各种裂变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异,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和伦理学的问题。而要真正窥视人心人性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受到的冲击,唯有拆除横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藩篱,从现代的视角审视古人在特定的历史场域和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的表现。押沙龙的《乱世人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社会的人,不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治世或乱世,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社会秩序发生任何形式的变化,都会或轻或重地波及生活与生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揭示的是毛与皮的关系,与此同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存在的关系。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此理。由个体生命按照一定的社会层级密码编织成的社会大网,从宏观上看,有各种社会契约加以规范;从微观上看,组成大网的每一个点都不同程度地处于自失的状态。这种“失去自我”的被动,一方面表现为身体的不自由;一方面是思想精神受到约束,尽管可以发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呐喊,但是真正能够做到如此决绝的又有几人;一方面在大染缸中浸染的“心”想保持童稚之色难上加难。在这种生存状态下,不论何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大茧房之中。古往今来,自有人类始,没谁能够真正活出纯粹的生命本色。——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谁也无法突破的人生茧房

正是因为无法实现生命的突围,所以当生命个体回归到自我的生命时空中,以公示之心面对世事人心时就有了各自不同的表现,有的可能是真实的,有的只能是伪装的。不论如何,生存本能的驱使应是主导性的。很显然,身处“治世”与置身乱世,由于生存的境遇不同,以心应世表现出的样态就千差万别。而且当撇开公众共识性的眼光去审视特定历史境遇中生存的个体生命时,我们会发现很多原本已然的定论会变成一种值得后人仔细推敲和慢慢咀嚼的东西。这些“新发现”,有的是对已成定论的颠覆,有的是有益的补充。不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当我们重新思考时,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启示。——这应是读《乱世人心》一书最基本的价值所在。诚如作者在书的序言中所说:技术当然不断进步,物质世界也更加繁荣,但是人心的改变却微乎其微。光明不断闪现,黑暗不断降临。我们曾经以为永久拔出泥沼的心灵,有可能重新陷入泥沼。人心的向上攀爬,竟是西西弗斯式的过程。说起来,这也不奇怪。不管文化如何多变,我们的生物本能没有变化,我们的深层欲望也没有变化。我们心灵的核心之处,和古人没有多大的区别。

人心未变,这四个字似乎与传统的认知发生悖反,但是当把眼花缭乱的外在形式剔除,回到本质上看,人心对所有外在和内在的关注不外乎就是物质和精神两种。其中,觊觎物质的东西多指向对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这是所有生命体都拥有的。只不过,人类所表现得更为炽烈;而对精神的追求,当属人类的专属。鉴于此,我们对人心的审视,多是立于对思想情感和灵魂诉求的观察与思考。作者押沙龙对这个人类共有的,且永远无法得出定论的问题的探究也是以这个为出发点。从作者选取的十七位历史人物看,他把王侯将相和乡野庶民都含括进去。因为涉及的群体包括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不同的社会身份,加之横跨古今,这样作者所探讨的话题就不再是个体局部性的,而带有普遍性的价值。当然,入选的对象在历史上都或浓或淡地留下一定的印记。由于这些主角要么是光鲜亮丽的,要么是为人不齿的;要么妇孺皆知的,要么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所以把十七位放在一起时,就绘就出一幅立体性的浮世图。尽管他们生活在过去,但是他们的人心表现同样适用于当下对“人心”的审视与对当代人 人心的再认识。

现代人谈及商鞅,第一印象就是他揭开了人类变法以图强的序幕。但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商鞅书》所描述的变化图景与意义是不是与后来人附加的历史定位相吻合呢,从作者通过自己对史料的探究与挖掘可知,商鞅君推行的变法非为天下人谋福利,而是一种专属于社会精英阶层用以维护自身利益的举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商鞅的大同世界并非后人所追求的生活世界,而是端居在金字塔上层的少数人的生活蓝图。单就这一点来说,因为商鞅处于这个阶层,所以他就会想方设法地用自己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利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古往今来,“人心”的这一本能属性从未改变。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这些年来,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就是每个人固然各有不同,可作为一个整体,人类却没有本质变化。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现代人也好,古代人也好,他们本质上差不太多。至少就人心而言,阳光之下,并无多少新鲜之事。”(未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