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的手势作别孤寂人生——读《张爱玲:不爱是遗憾,爱上磨难》

“性格决定命运”,用这句话来描述张爱玲的一生遭际是最为恰切的。体内流淌“贵族血液”的张爱玲的“人生三部曲”——其特殊的幼年成长经历、人生最灿烂时的肆意绽放、老境的凄凉——烙上鲜明的性格印记。而作为民国的才女,她手中本来握有一副好牌,但是她孤傲高冷的性格导致把好牌打成了烂牌,致使自己的人生在凄苦悲凉中谢幕。——孤独地在洛杉矶的公寓中离世,无人陪伴,几天后才被人发现。一个天才落得这样的人生结局,扼腕唏嘘的同时,更引人深思。
回顾张爱玲七十多年的人生命途,披着布满荆棘的铠甲把自己严严实实地保护起来是常态。之所以与社会保持着“隔”的关系,与她幼时的成长环境紧密关联。清末进士出身的父亲是饱读诗书之士,这为张爱玲打下诗书底子提供了条件。但是父母关系的紧张,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留下无法抹去的阴影。而母亲远走异国他乡,失去母亲的关爱对张爱玲性格和心性的养成影响很大。特别是后来父亲染上烟瘾、私自在外找女人,以及在母亲出国后父亲把后妈娶进门,让年幼的张爱玲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温暖。生活在冰冷的家里,与后母关系的紧张,加上父亲性格的喜怒无常,张爱玲开始不相信任何人,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在年幼的张爱玲看来,家庭是冰冷的,社会是无情的,人与人之间是不能信任的。一旦在心理上设置了这样的防线,与周围的世界打交道时无形之中就有了一层隐形的隔膜。回望张爱玲的一生,大多数时候她都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很少顾及世俗的条条框框。
安身立命,能够不失自我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太过于认真,近乎到“癖”的程度,只能给生活和人生带来无法预知的麻烦。张爱玲的命途遭际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过于“自保”和不信任,她与父亲和后母断绝关系,与亲弟弟也关系淡漠。除了从姑姑和母亲身上获得温暖,张爱玲几乎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不过,她生命中最为亲近两个人,张爱玲与她们相聚的时日也不多。亲情的淡漠,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只能由自己独自承担。这对于一个毫无社会经验的孱弱女子来说,可以想见难度之大。即使这样,她也只能默默承受。
因为过于“洁身自好”,加上幼时亲眼目睹父母之间“无休止的争吵”,她对真实世界的爱情持抗拒的心态。至于少女内心的萌动情愫,她只有借助自己的生花妙笔创作大量的传奇小说,通过对小说中男女爱情的描写加以消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现实与文学毕竟不是完全重合的,即使通过创作能够消解一些,但是无法彻底抹去少女的情感冲动,爱情与婚姻也成为张爱玲无法绕开的人生台阶。不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张爱玲处理个人的感情事情完全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完全根据自己的心性。不可否认,用这种太“过于自我”的方式处理人生大事,很容易走向极端。“因为懂得,所以相许。”对张爱玲而言,以身相许于汉奸文人胡兰成,是她一生都无法揭去的疤痕。之所以顶着亲朋好友一致不看好的压力委身胡兰成,是因为在她看来“混乱的人世间只有胡兰成最懂自己”。殊不知,贪恋于美色、玩弄女人高手的胡兰成并没有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张爱玲的爱之中。初次见面的“内心一惊”注定了这份“孽缘”的结局。但是,“一意孤行”的张爱玲拿出自己的全部——物质的和情感的——去爱这个“她一辈子都未曾放下的男人”,换来的结果却是胡兰成毫无收敛地在风月场上打情骂俏,不顾张爱玲感受在武汉与周训德组成临时家庭、在温州与范秀美结为夫妻,过着快乐似神仙的生活。按照当时张爱玲的社会知名度和取得的成就,任职汪伪政府且处于赋闲状态的胡兰成是无法与她相比的。但是,他却凭着自己的花言巧语、无原则地奉承赢得美人心。
从后来两个人所经历的看,胡兰成是张爱玲一生的梦魇。政治投机分子胡兰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无原则、无底线的“肆意妄为”,最终换来张爱玲“我已经不喜欢你了”的决绝信。胡兰成对张爱玲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但是当一切无法重来时,她只能独自承受。纵使时间如何流逝,伤口都没有愈合。一个洁身自好的女人,一个始终对世界保持戒备心的女人,当自己的善良和真心换来的是无情无义之徒贪婪的消费,她只能用更加极端的方式与社会相处。当冰冷的,近乎已死的心遇到桑弧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心,张爱玲似乎又隐隐感受到新的美好生活的大门即将为自己打开。但是,可能是第一个男人对自己的伤害太深,她不敢轻易再迈出脚步。桑弧的真心、真情让张爱玲享受到短暂的快乐幸福,但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逃离。对张爱玲而言,内敛而又有教养的桑弧当是能够陪伴她共度下半生的不二人选,但是她的任性让自己轻易地放弃。
从旁观者的视角看,不论从才学,还是人品看,桑弧对张爱玲都是较为合适的。对于一个不会生活、不会照顾自己的女人,能够找到一个感情细腻,又懂得照顾人的男人托付终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是,张爱玲的逃避,让自己的生活与感情又落入另一个泥潭。从伤心地上海只身前往香港,然后又独自一人到美国。与胡兰成决裂后,张爱玲的生活基本上都处于奔波状态。她之所以选择到美国,是因为想寻找一个很少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过清静的生活。世事难料,有时候越是专注于某一种东西或状态,往往会事与愿违。对张爱玲来说,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赖雅会成为自己后半生最大的“拖累”。已过壮年,身患疾病,境况落拓的赖雅与张爱玲本不是处于同频共振的生活节奏,但是造化弄人,两个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文明浸染的人因为文学“牵线搭桥”而走在一起。潦倒邋遢的赖雅之所以能够赢得张爱玲的“芳心”,源于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和在女人面前表现出来的那份“柔情”。过气的文人,有点西部牛仔的行事风格,几乎一无所有的赖雅经过一段时间的攻心之后,与张爱玲步入婚姻殿堂。同第一次结婚相比,第二次的婚礼显得更为凄凉。但是,对张爱玲而言,一切外在的形式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男人真心爱自己就可以了。可是,现实并非如她所愿。两个人的婚后生活并没有张爱玲想象的那么平静幸福。为了生活,张爱玲要拼命写稿挣稿费;为了维持家庭正常运转,张爱玲要精打细算;除了打理里里外外的事务,张爱玲还要照顾赖雅的生活,陪他治病;为了让赖雅心情舒畅,作为后妈的张爱玲还要放低身段与赖雅的孩子搞好关系……不可否认,所有的这些在没有认识赖雅之前,张爱玲很少花精力的。但是,因为自己的任性,一切辛苦都由于嫁给赖雅而必须自己经历和品尝。
婚姻的不幸给张爱玲造成的内心创伤是巨大的,尤其是人生的后半段,生活奔波、精神煎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压垮她的最后的稻草。试想,如果她不是太自我、太任性,人生就会有别样的精彩。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所有的假设都失去意义。整体审视张爱玲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癖性”除了让她很难真正享受亲情的快乐。尽管姑姑张茂渊对她的照顾和帮助最多,但是在姑姑弥留之际想看她一眼,都被无情地拒绝了;弟弟张子静虽然境遇不好,但是始终把对姐姐的爱与牵挂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即使这样,也没有换得姐姐的呵护与关怀。对亲人如此,在交友择友方面也更加苛刻。因为始终与社会保持一种“隔”的状态,所以她与外人交往时,多少有点像刺猬一样保护自己。历数张爱玲的朋友,也是屈指可数。苏青、炎樱、宋淇夫妇、桑弧、胡适、夏志清、林式同……是与张爱玲交往过密,值得张爱玲信任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没有太多值得与自己倾心畅谈的人,生活和生命中遇到的许多不如意只能自己独自咀嚼和慢慢消化。……
在张爱玲的精神世界里,社会与人情是冰冷的,她必须远离;命运对自己太过严苛,她只能借助文字加以纾解。回望张爱玲的一生,叶兆言先生的话总结的最为精当:“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