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写生活的“作家”——读布兰德的《成为作家》

之所以购买多萝西娅.布兰德的这本《成为作家》,不是因为自己有成为作家的野心,而是“摄惑”于该书“大道至简”的娓娓道来的讲述专业知识使用的语言。作为“创意写作书系”中的一本,《成为作家》一书分十八个专题,从不同角度围绕“成为作家”进行探讨讲述。在作者看来,“作家可以培养,写作人人可为”。
“成为作家”,乍看这四个字,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从普世性的价值评判标准看,“作家”是从事高雅职业的人,优雅从容知性博学是世人的普遍共性认知。正是如此,稍有生活和人生品位追求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作家”。也许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这部书才创造了“畅销美国80年的殿堂级写作指南”的辉煌。不过,理想很诱人,现实太冰冷。毕竟,放眼全世界,古往今来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作家”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人与“作家”还是保持着“隔”的状态。识得文字,并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地运用文字,这不能称作“作家”,很多人充其量只能算是“写手”,甚或是“码文字工”。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要真正称得上名副其实的门内人,而不是门外汉,“术业有专攻”是基本的素养要求。
虽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潜质,但是阅读《成为作家》这本书,从中汲取营养,可以增长见识,开卷还是有益的,毕竟它是在美国畅想80年的经典作品。对于一个与文字有缘的人而言,撇开所说的专业性写作不说,需要不需要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写作,即掌握基本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用较为准确流畅的语言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取决于自己对从事这种精神性劳动投注的情感。雪泥鸿爪,这是大雁走过雪地时留下的记录;人过留名,此中的“名”不是指名气、名声,而是指痕迹。从这个意义上看,“写作”对个体生命的生活和人生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既然有必要,那么进行写作的人也就有了统一的称谓——作家。作家是什么样的人呢?这个问题在《成为作家》的第二章“作家是什么样的人”中给出了极富个性化的解释。在作者看来,要成为作家首先要有作家的气质。这种特质不是外在的人为包装,也不是刻意的自我粉饰,而是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外溢出来的一种气韵。一般而言,这种特质多是先天潜在存在的,经过后天的沉潜和积淀,遇到合适的契机被激活而呈现出来。“天才作家的气质是这样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尚能保持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还保有‘天真的眼神’。具有对新事物好奇敏捷的反应能力,对旧事物记忆犹新的能力,好像每一个生命的印迹和特征都是刚刚脱胎于造物之手一样新奇,丝毫不会觉得了无新意而快速将它归类存档,放入干巴巴的记忆里,对环境变化的感受如此迅速敏锐,枯燥乏味一词对他毫无意义。”
具备写作的潜质,具有作家的气质,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同、生活和成长的环境不同、后天的生活阅历不同,涵养出的“写作能力”就有了很大的差异性,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性格的不同,写作的风格就不一样。与一般的职业人相比,作家性格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成熟、没有偏见、温和以及公正”、“持续地保持敏感和童真的一面”。这两种性格表现在寻常生活中随之就有了“循规蹈矩的人总是埋头走路,而天才则神思飞扬”的“双重或多重人格”。很显然,要想保持持久和旺盛的写作状态,“作家的一个任务是维持他天性中这两个因素的平衡,将它们协调统一到一个性格之中。”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肉体和精神的双性属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而对于作家而言,他除了具有一般性的“双性”特质,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以“双面人”的状态示于人。当然,此中的“双面人”并非指非黑即白的矛盾对立体,而是在写作和生活两个时空转换时所表现出来的心性。“把自己想象成是两个人合为一体的。其中一个人是毫无灵感的、普通平常的,讲求实际的人,要忍受日常生活的压力,这样做将会有足够的美德来补偿它的迟钝;它必须学会聪明地评判是非、超然物外、耐心忍受。同时,要记住它的首要功能是为那个艺术家的自我提供适宜的条件。”
跻身“作家”行列,被冠以“作家”的头衔,是让这顶“桂冠”长久不失色,还是昙花一现,这是每一个“作家”都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审视当下,几乎每一个“作家”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四种困难”——要不要写作、一本书作者、间歇性作家、不均衡的作家——对自己生活和人生的困扰。而从四个方面涉及的内容看,多聚焦于作家创造力的旺盛与枯竭、连续和间断、持久与短暂诸内容。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在从事这项精神劳作时凭借的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需要艺术的经营,而且“你必须有信念或者必须有好奇心,愿意接受一个奇怪的建议”。尽管“写作需要一些初步知识”,但是它不是铁律。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意无意地培养自己的品位、判断力、想象力以及任何一些特殊能力,“这些特殊能力是你由一个满怀渴望的人变成艺术家或者成为一个基本上过得去的匠人所必需的”。
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慢慢走”的涵养过程。只有经过生活的历练、人生的沉淀,并始终以“我思故我在”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事物景情,才有可能涵养出长久旺盛的艺术创作活力。“如果一个人急于求成、想要立竿见影地学习做好某个工作,那他可能会面对失败,因为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能在极端的时间内一蹴而就。”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保持持久而旺盛的创作活力,并留下很多经典的作家,他们无不经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沉淀与历练。请记住作者的谆谆告诫:“那些充满渴望、相信自己良好感觉和智力,能够学习句子成分和段落结构的人;那些已经知道,当他们选择写作的时候,就已经对读者承担了一种责任,要在写作中尽自己最大努力的人;那些已经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掌握写作技巧的人,以及那些已经为自己确立了严苛的标准,并且会通过不断的努力达到目标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作家队伍’中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