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优雅且从容——读《杨绛传》

《永不褪色的优雅:杨绛传》是吴玲著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的传记。尽管只有13万字,但作者撷取世纪老人杨绛先生一生中绚烂多姿的生活和人生花瓣,进行妆点,为我们还原了杨先生优雅从容的一生。
“我原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儿,只为我出嫁了,就成了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这是杨先生对自己身份的定位。综观她的一生,基本上都是为了让“女儿”和“妻子”这两个身份的应有之义变得丰盈而优雅地前行。“‘杨绛’与‘钱锺书’,五个字,两个人,拼凑成一个‘我们’。后来,女儿钱媛出生,又添了两个字,又添了一个人,变成‘我们仨’。”而吴玲在《序》中的这段文字把杨先生全家的总貌进行了勾画。不论是杨钱的“我们”,还是杨与二钱组成的“我们仨”,一家三口给世人留下的佳话不胜枚举。当然,在这个家庭中,“睿智百年,从容一生,优雅一生”的杨绛先生始终扮演着主角。
尽管在旧社会出生,但是幸运的是杨先生出生在“新式家庭”。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杨家没有留下丝毫的印痕。成长在男女平等的和谐家庭中,杨先生的天性得到自由的释放。“父亲与母亲的地位并不对等,男人永远是发号施令的那一个,女人言听计从,但凡吵架经常是母亲处于下风,如此家庭氛围远不及杨绛家和谐美满,也不及她的父母开明大度。良好的家庭环境,让杨绛受益无穷,对她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母亲的知性、父亲的开明,让杨先生没有受到任何的约束。尤其是父亲杨荫杭对杨先生更是疼爱备至。“作为父亲从美国留学归来后的第一个孩子,杨绛从父亲那里得到了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多的爱。”
出生在新式的家庭,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成长,涵养了杨绛先生温柔敦厚的性格。这种性格不论是处理与亲朋的关系,还是经营与钱钟书的夫妻关系,亦或是与女儿钱媛的关系,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消释隔阂与矛盾。与人为善,宽厚待人,这些性格是杨先生不论在旧时代,还是新时代,处理各种关系时所秉持的。之所以始终如一,从未改变,很大程度上源于耳濡目染于父母的影响。“在杨绛的回忆中,父母宛如老朋友一般,从未有拌嘴吵架的时候。在她看来,旧式夫妻不吵架的也常有,那是因为夫妻间的共同语言不多,女方将委屈落寞埋在心里,所以才风平浪静。而父母不吵架不代表母亲一味忍让。”
出生在乱世,杨先生的童年是“在中国经历百年巨变的时期”。几千年封建帝制的统治,国家和民族处于诡谲云涌之中。尽管是孩子,对所谓的政局、社会变革不懂得意味着什么,但是从父母谈话中、在各种媒介中,“仁人志士于混沌之中寻求救国革新之道”、“辛亥革命正在酝酿之中,波澜壮阔隐于平静之下”等信息还是时不时撞击着稚嫩的耳膜。“历史的车轮,从旧王朝身上碾压过去,为民主与科学的救国理念铺平了道路,进步知识分子以此为契机,迎难而上,探索民族的解放与发展。”社会的大事件、救国救民的大道理幼小的杨绛是不懂的,但是思想进步的父母以他们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并在她幼小的心灵种下爱国的种子。
虽然是女儿身,在讲求男女平等的新式家庭,小杨绛无忧无虑、自由快乐地生活着、成长着。回望杨先生103年的人生,不论在旧社会,还是在新时代,不管是动荡的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杨先生之所以能够以优雅的姿态、淡定从容的方式处理各种事情,与小时候的成长不无关系。“年纪尚幼,自然可以每日疯跑玩耍。童年时光,有着最单纯的快乐,所求不多,极易满足。”
时间不会因为你的不舍而停止流逝,年龄也不会因为你的不愿意而不增长。背起书包走进学校,尽管在学校里可以见到许多陌生人、遇到许多新鲜事,但是还是多少失去了自由,这是小杨绛不喜欢的。但是“这不是杨绛可以决定的,她只需听父母的安排即可”。二姐染病去世,让杨绛第一次感受到失去亲人的悲伤。而仕途不顺的父亲在失去女儿的打击下,愤然辞官,带着一家人离开北京南下在无锡定居。时局动荡,每个家庭都很难不受波及。杨荫杭带着一家人暂居无锡,烟雨江南的风景着实给小杨绛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北京,房子多是高墙青瓦,而沙巷则多是小桥流水人家,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城市不同的样貌和气质。……杨家的生活以惬意为主调,杨绛喜欢望着来往不绝的小船,这成为她的一种乐趣。”从五岁进入学校开始习字到大王庙小学的自由快乐,再到独自前往上海启明女校求学,另一个层面奇幻的世界慢慢向杨绛打开,其间的丰富与精彩让她收获到更多在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陪伴她一生,让她受益一生。
一个人一旦踏上求学求知的路,生活和人生的样态与情境就发生了不可预知的变化。对杨先生来说,独自在启明女校上学是人生的一次“蜕变”。先前没有长时间离开父母,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没有自己独立处理过。不过,年幼的杨绛尽管不知道什么人生的大道理,但是她隐隐从父母对自己的言语和眼神中读出了很多。“她愿意迈出这一步,不让父亲失望。”有了这份笃定的认知,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小杨绛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自己求学生活的全部,而且都处理的很妥帖。“坚强如她,与我们的少女时代不谋而合,父母赞许的目光,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她哪怕对未来一无所知,仍然壮着胆子向前走。”
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的长成没有在幼苗时期的精心呵护是很难的。杨绛先生能够成长为文学大师,并与钱钟书先生神仙眷侣般相依相伴一生抒写的让无数人艳羡的伉俪佳话,离不开幼时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影响。“不被繁杂遮蔽双眼,不被俗尘蒙住心智,不受外物牵绊,简单过活,这是父亲长久以来对孩子们的期许。尤其是‘善良’二字,父亲始终恪守做一个自己想成为的‘好人’。”从杨绛先生的成长历程看,父亲在她的生命中扮演着多重角色,起到无可替代影响和引路作用。父亲的一身正气和爱国情怀在她心里种下种子,父亲一生努力做“好人”的榜样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树立了标杆,父亲的与人为善教会她如何与人相处,父亲的博学多才让他成为杨绛学习的榜样,父亲像朋友般与孩子相处教会了她与女儿钱媛的相处之道……可以这样说,杨先生一生能够优雅从容且淡定的生活,父亲的垂范和导师角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