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动相和两相宜

毋容置疑,当那些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关系的人读到这些文字,粗浅地了解“一个不入时”的人的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时,轻者会付之一笑,重者会嗤之以鼻。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眼光与态度审视自己,“不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不在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中苟活”是始终坚持的生存之道。当然,以这样的方式游走尘世,不是以愤青,或愣头青的态度与社会打交道,也不是摆烂、躺平打发自己的时光。既然与虚与委蛇和逢场作戏格格不入,就无法完全沉浸到社会的大染缸中。难融于世,也不能自我囚禁,不把自己封闭在幽暗的笼子里。怎样打发“上帝”赐予自己的时光?“我思故我在”,自然就有了自我“突围”的手段。
识得文字,阅读占据闲暇时间的大部分。梁晓声老师说:“读书是最对得起应付的一件事。”张元济先生曾说:“读书,是天下一等一的大好事。”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只要抱持让自己的人生不断变厚变宽思想的人,在解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后,都会把读书当作为生活和人生不断提供必备营养品的重要方式。有感于前人的谆谆告诫,只要条件允许,挤出时间阅读是生活中的必修课。有人会说,在刷屏的时代,海量的资讯在屏幕上都能够快捷地获取。殊不知,快餐式的阅读,除了短暂享受视听之愉,很难在大脑深处留下太多的精粹。音画对视网膜与耳膜的撞击,固然能够获得暂时的快感,但是,“喷饭”之后,兴许会引发更大的落寞。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血有肉的人不可能始终生活在音画围筑的虚拟世界中。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理认知,所以对刷屏始终保持着排斥的态度。
对很多人来说,读纸质的书已经是故纸堆式、木乃伊般的存在。在速度与激情的时代,快节奏是生活的主旋律。就本人而言,对那些对读纸质书不屑一顾者的观点不以为然。正是如此,精挑细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小说,或散文,或文学评论,或人物传记……独坐窗前,把自己沉潜在文字中,氤氲在沁出淡淡油墨味的氛围中,不失为一种人生的乐趣;坐在床头,清空内心所有的尘杂,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与作者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外面万籁俱寂,床头思接千载,更有一种无以言说的兴味。梁晓声《人世间》世界、吴晗《历史的镜子》世界、王蒙《这边风景》世界、周汝昌《梦解红楼》世界、潘向黎《古典的春水》世界…….不同世界的徜徉,不同文字的感受,不同情感的体验,把它们聚合在一起,自然就有了更多破解生活和人生密码的解码器。
读书是身体的静止,思想的运动。这正印证了帕斯卡尔所言的“人是会思考的苇草”的道理,也暗合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当然,人类被赋予行走的权利,就意味着运动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方式。“生命在于运动”,简单的六个字揭示了运动对于生活与人生的意义。意识到运动对提高生活和人生质量的价值,就有了积极参加运动的动力。当运动由被动的驱使到主动的出击,就变得兴味十足。生性笨拙,复杂的、高强度的运动不敢涉足,只能选择轻便灵巧,运动量小的运动项目。于是,乒乓球就成为首选。关于国球的运动,其间的门道与机巧繁多。身为业余的门外汉,仅仅把它作为一种运动的手段,所以随性挥拍就少去了烦恼与纠结。一个小小的乒乓球,经过不同球拍、不同手腕变式,它的运动轨迹与速度也就有了万千变化。看着小球经过自己施与的“魔法”千般旋转,内心自有一种不与何人说的愉悦。因为轻巧,所以蛮力对乒乓球来说是无济于事的。化笨为轻、化拙为巧,这样运动起来就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一项体力运动,看似简单,但是要真正达到球、拍合一,心、手合一的境界,真的需要费思量。乒乓球的对垒某种意义上就是两军对垒。“兵者,诡道也。”“两个人的战争”,不是简单到力量的比权量力,而是斗智斗勇的博弈。“暴力输出”固不可少,但化拙为巧更是取胜的法宝。当然,就运动的本意而言,不是要拼得“你死我活”以争得胜利,而是“从心所欲”,这样方可享受运动的快乐。
梁晓声老师说:“一个有读书习惯的人,是善于将安安静静的阅读时光当成一种享受的,会觉得比饱餐美食更是一种享受,会觉得比‘泡吧’或沉湎于网络聊天室不能自拔更是一种享受。”阅读是怡情养性的精神劳作。以书为伴,眼界和思想就多了更多视角看世界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运动是身体的劳作。尽可能做到挥汗如雨是生活中安身立命的必备状态。在尽情释放的过程中,“难以承受生命之重”的重荷就有了消解的可能。静若处子的阅读与动如蛟龙的运动两相和,生活中就多了几分色彩,人生也就增添了些许的味道。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原本就“人生苦短”,没有必要给自己套上太多的枷锁。不把加法和乘法作为经营生活与人生的方式,在减法和除法中摆渡人生,就不会生活得太累、太苦。每个人都一路向西,学会轻重缓急地生活,就不会辜负好韶光,也就不会“误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