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干净,当是教育的应有之色

(2023-04-15 20:59:41)

作为汉语言的高频词汇,“干净”的意义是丰富的。按照其在“百度”词条中的解释,简单罗列就有近十条。不论是什么样的工具书对该词进行解释,稳居第一的意思始终是“不肮脏、无尘土、无污染、无污垢、无噪音”。

“一不四无”指涉的内容看,“干净”就其感情色彩而言当是褒义词。而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与教育应有之义对接,就其本义而言,应该是适中恰切的。之所以这样说,源于其与教育自成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劳作始,承载的使命是相通的。教育,就其存在的业态而言不是可视性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变化,而是一种潜在的、隐形的、润物细无声的,而且不是可触摸性的形态变化,而是内在精神方面潜移默化的改变。既然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性的劳作,而且是无法用具体的数量加以评估的劳动,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特殊性。要真正把教育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并保证其不走样、不变味、不变质,需要与教育有关的相关方用心、用情进行精耕细作。

回到“干净”的“四无”上,以其来观照教育。“肮脏、尘土、污染、污垢、噪音”就其本义而言,都是贬义词。就是说,任何事物,一旦与它们建立起关联,就可能出现不好的征兆,教育也不例外;任何事物要在良性轨道上发展,必须远离这几个词。惟其如此,方可随其所愿。

教育是对人进行精神的塑造、灵魂的浸染,所以它不应该受到世俗尘垢的玷染。而放眼世情社会,在现代成功学的加持下,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功利”。正是受到它的裹挟,这个世界随之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寻常的现象与事情。

“试错”是为了让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更好的存在与发展。不过,这一手段不是“万金油”,可以运用到各种事物之上,因为世间万物并不是一切都能够在经过错误的修复之后得以完善,像教育就是如此。教育本身属性的特殊性、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和指向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人类特有的精神性劳作的独特性。因为其指向的是人,是对人的思想与灵魂的浸润与塑造,这就决定了其发挥作用的单向度性。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制造业进行的物件加工,如果出现了非合格品,基本上可以回炉再造,直至成为合格品、优质品。但是,教育影响和改造的对象是人,一旦教育出现差错,由于它的不可逆性,其造成的危险是可怕的。

要尽可能保证教育少出错,甚至不出错,保持教育的“干净”是最基本的条件。既然教育是塑造灵魂的,那么在实施与教育相关的各种事务时就应该依本灵魂的浸染和心性的涵养这个主轴,不应该被功利裹挟,尤其不能被孔方兄加持。唯有远离物质的包围,以教育的本义经营教育,才是正道。可是,这种畅想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乌托邦的妄想。之所以这样说,源于教育的现场,不论是幼教、小学,还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真正能够做到“洁身自好”“风清月明”的寥寥,可以说无处不被铜臭充斥。可想而知,当精神的塑造被物质,尤其是金钱绑架,它怎么可能保持“干净”。

除了对名利的追逐,教育的现场沙尘肆虐、狼烟四起、污浊泛滥也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当“内卷”成为交际领域的高频词以后,它就成为了各行各业活写真的代名词。之所以出现这种相互攀比、相互倾轧,甚至相互攻讦的繁乱,主要是因为把所操之业作为自己“扬名立万、出人头地、加官进爵”的工具。审视教育的现场,各级各类的学校,不管是教育的管理者,还是教育的执行者,他们经营教育的初衷与出发点真正能够遵从教育的本义,真正按照教育的规律规划设计和落实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社会生态大环境的绑架是根本性的。分数、成绩,上好班级、好学校,这些是社会、家庭对学校进行衡量与评价的最基本的指标。一旦这些参数没有达到他们的心理期许,学校、老师自然就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为了不成为众矢之的,教育的相关方主动或被动地投其所好,按照社会家庭的诉求“办教育”。就社会与家庭的价值诉求而言,他们紧盯的就是成绩和升学率,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心智成长等基本上成为退而求其次的事情。可想而知,教育本来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空中进行的专业性极强的劳动,结果变成按照社会和家庭的需求、看社会和家长的眼色行事,它要独善其身谈何容易。就是说,教育失去了自主性,跟随着世情、世风的改变而摇摆不定,要保持“干净”谈何容易。

“专业人做专业事”,这是各行各业和谐有序发展,并取得较为理想效果的基本条件。可是,这种设想在教育行业几乎不存在。简单梳理教育场域出现的现象,可谓是乱象环生、怪象层出不穷:外行领导指导内行;新教育的大旗迎风飘扬,背后却是老式教育暗流涌动;喊着新时代教育的口号,做着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显而易见,当教育成为少数人表演的舞台,唯领导意志为上,其要保持自己的本味只能是一种奢望。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良心活。”这并非把从事教育绑架到道德的高度。据实而言,从个体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站在教育者面前的被教育者,他们就是一张待绘的洁白的纸张。作为画师,你在上面挥毫泼墨是成就一件旷世杰作,还是一张拙劣的画作,取决于用心用情的程度;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层面审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什么样的影响,决定了其培养和塑造出来的人的品行、眼界和情怀,而这些往往决定了他们是不是可以成为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而要实现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双赢,保持教育“不肮脏、无尘土、无污染、无污垢、无噪音”至关重要。

当然,要改变一种风气,并非朝夕之功。但是,对每一个对教育还没有失掉信心的人而言,这种理想的畅想短时期内虽不能至,只要心向往之,并为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尽己之力,也不负“教育从业者”的称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