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辛酸《人世间》——读梁晓声的《人世间》

于人世间烟火处,彰显道义与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与热望。——封面语
读过梁晓声老师的《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一书,读其书的兴味情不自禁地被撩拨起来。之所以产生如此的体验,源于梁老师在他的作品中从不同的生活、社会和文化层面剖析了中国人的人性,进而透析其隐于背后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展示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不可否认,尽管梁老师是从共性的角度透视中国人普适性的人性和人生,但从梁老师谈及的问题、揭示的现象看,每个人都能够从中或多或少地寻找到自己的影子。正是这种似曾相识的心理与情感共鸣的驱使,一段时间对凡是与梁老师相关的信息都会特别敏感,对梁老师的文章更不会轻易错过。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心理的作用吧。
2021年,把国产的电视剧产业推向新的高度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由梁晓声老师的《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助推器。之所以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大程度上源于该电视剧所反映的内容、剖析的世情与寻常百姓的生活和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每一个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身上都或明或暗地发现自己的影子;另一方面源于“人世间”这三个充满浓浓烟火气的汉字,汉字是冰冷、客观的,但是当它们缀连在一起,组合成一个专属性的用以描述人情世态、社会人生的词汇时,就具有了温度和色彩。再说,不论尊卑穷达顺逆,每个人都无法脱离人间烟火,都逃不开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只不过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与之发生联系罢了。
当然,一部电视剧的成功,除了现代拍摄技术的支撑,导演、编剧和演员齐心协力的合作,没有优秀的剧本是不可能实现的。电视剧《人世间》的成功,归根结底还要回到原著《人世间》身上。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契合度取决于进行艺术形式转换的相关人员的艺术眼光和艺术水准。其中,文学作品思想厚度、与现实关联的程度,以及对现实世情的折射度决定了影视作品吸睛程度。诚然,不论是影视剧的《人世间》,还是文学作品的《人世间》,当它们进入公众的视野,无疑对他们的视听和神经、情感都产生了巨大的撞击力。也正是基于此,所以才有了大街小巷畅谈“人世间”的热闹。尽管没有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但也有相当的热度。
既然电视剧的成功得益于文学作品本身,那么就必须走进梁晓声老师用文字垒筑的“人世间”的城堡,借助他的文字,在字里行间一探个中缘由。根据相关媒体的披露,三大本,150万字的《人世间》是梁老师呕心沥血数年才付梓的。数年磨一剑,真正释放出了“剑剑封喉”的杀伤力。从作品的“内容简介”提供的信息看,“《人世间》(三卷本)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历经数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全书一百五十万字。作品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人世间》(三卷本)是一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与时代相匹配的现实主义巨著”。另外,这部长篇巨制还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的选题,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正是有了国家政策和资金层面的资助,加上梁老师焚膏继晷、孜孜以求的精耕细作,才成就了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厚重作品;也正是作品把视角投向世情社会,以直逼现实的笔触叙述故事、描写人物、解剖世情,才让其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意义。有了主观与客观的双向作用,作品自问世以来,已经“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殊荣。
《人世间》能够获得国内出版界的相关大奖,当你认真品读作品,走进梁老师的“人世间”世界时,才发现不是徒有虚名,而是实至名归。和以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相比较,阿来的《尘埃落定》、陈彦的《主角》、徐则臣的《北上》、李佩甫的《生命册》、王蒙的《那边风景》等更多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指向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圈子性,而《人世间》则跳出地域和阶层的限制,把反映生活的“百科全书”放置到一个历史的切片中,以普通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为主轴,用时间为横轴,以周氏一家为中心多点辐射,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从历史到现实。从作品塑造的人物看,不论是“大三线”的工人,还是“上山下乡”的知青,亦或是新时期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品质不是鲜明个案式的,而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普适性的代表性。不管是专业行当,还是木材厂、酱油厂;不论是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还是工乐区 ,当它们汇集在作品中就构成了立体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展演生活和人生的大舞台。不论是周秉昆、曹德宝、吕川,还是郝冬梅、周蓉、乔春燕,亦或是周志强、周秉义、蔡晓光、老太太,当这些人通过梁老师的文字走出来,站立在读者面前时,既没有时代的陌生感、疏离感,也没有阶层地位的悬殊感、高高在上感。从他们身上所感受到的不是生活在过去的历史性的人物,而是生活在当下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血肉丰满的人。只不过他们身上多少残留着特定历史时期的余味。
既然聚焦的是“人世间”,那么就远离了高大上,不是始终仰望星空,而是时时脚踩大地。正是如此,单从作品反映的社会世情而言,它不属于阳春白雪类,而具有浓郁的下里巴人的气息。也正是这样,《人世间》所透悉“人世间”的味道才馥郁馨香。不过,生活不易,作品中每个人在时代车轮的碾压下,都不是顺风顺水,都程度不同地遭受着社会和生活之火的淬炼。个中酸甜苦辣,真可谓“人生天地间,得失寸心知”了。至于作品是怎样用文字演绎人物的酸甜苦辣,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