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心所欲不逾矩,守得云开见月明——读《用最自由的方式享受学习》

(2022-10-06 17:11:56)

“自己对不起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钱理群

一篇看似随意为之的回忆性短文,但字里行间饱含者为文者的浓浓深情。三个故事,三个片段,三位大师,他们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星斗其文,赤子其心”的真谛。钱先生以浅近质朴的文字对三位大师的追忆,从一个方面表现出钱老先生的心性与情怀。而文末的“自己对不起自己,才是真正的大问题”的警示语,更是振聋发聩。简单的文字,不论从语义层面,还是从情感角度都深含着作为现代思想界学人对生民的殷殷劝诫之情。

个体生命的存在,尽管是身处在一张庞大的社会网之中,受制于各种关系,但不是刀俎上的鱼肉。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真正做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不过,享受不到绝对的自由,相对的自由不应该失去。(按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推定,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事物存在。因为相互的依存性,决定了宇宙中各种事物的相对性。)处于纷繁复杂的关系中,对个体的人需要处理的千头万绪的关系进行归类,不外乎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类。看似简单的关系类属,但是要真正做到内外兼顾、表里相谐,一方面决定眼界,一方面决定情怀。当然,不论如何,如果能够保证主体性的存在,就不至于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不错,人是社会性的存在,除了把自我放在核心位置考量,还应该兼顾外在与自己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的各种因素。如果太自我,一味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甚至漠视外在因素的感受,极有可能把自己置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不过,在协调各种关系时,也不可能完全忽略自我。不失自我,尽可能协调好各种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和谐共振。绝对的自由不存在,但保持不失自我的相对自由应成为个体生命存在演绎生命精粹的基本条件。

生命个体有了较为充足的相对自由,那么在处理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时面对的各种问题时就多了几分淡定和从容。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扮演多重角色,都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在践行责任、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是保持自主性和独立性,还是顺从性和依附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在整个过程中体验到的味道和价值的彰显。身为职业人,做好本职工作既是职业操守的践行,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证明,更是责任感的体现。如何做好工作,外在因素只是条件,不能决定结果,内在主观能动性的彰显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遵守职业规则、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不是千人一面、人云亦云地循规蹈矩地程序化劳作,而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率性而为”充分彰显自我的个性,在实现共识性目标的大前提下,自会绽放不一样的精彩。像钱先生所追忆记述的三位大师,刘文典教授的月下授《月赋》、蒙文通老先生茶铺考试课和林庚老先生在北大以命相搏的最后一课都已成为大师们从业敬业的经典和绝唱。正是他们“不拘一格、随心所欲,表现的是大学教师的真性情,是一种自由不羁的做学问的方式,蕴含着一种自由不拘的生命存在形态”,“他们的课给予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这种生命化教育的背后,是一种生命承担意识,教会他们享受上课、享受学习、享受考试”。三位大师,他们以自己渊博的学识、自由挥洒的个性和高标的人格对“师者”的精义做了厚重的注解。传道受业解惑是师者的天职,如何在学生心田种下一颗向善、向上、永不言弃、勇于担当的种子,不是依凭简单空洞的大道理的说教,而是需要润物细无声的耳濡目染的浸润。一千种美丽的描述,敌不过一朵具体的花,正是受益于大师们以身垂范的影响与点省,所以才有众多的国之栋梁从大师的门下走出来,服务于社会、有益于国家和民族。

“保持婴儿那样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你将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生于世俗,又不为世俗的繁文缛节捆绑住手脚、禁锢住思想,只有这样才有放开手脚、放飞思想,阔步前行的可能。如果一味地看着别人的眼色、听着别人的品评行事,而没有自己独立的时空,墙头草因为远离大地,无法汲取丰富的营养而过早地枯萎。保持一颗稚子之心,即使云雾缭绕、雾霾厚重、喧嚣聒噪,也能够从罅隙中觅得一米阳光,呼吸一丝薄凉纯净的空气。世界不是因你而存在,你只是世界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如果能够保持“婴儿心”,以“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打量世界,与世界相处,也就不会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与世界相处,潘光旦先生的“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上”的境界已经高出常人“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上”,我们尽管达不到潘先生的高度,但怀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之思,人生的经营也就多了几分意趣,因为“看重别人怎么看自己,在意的是身外的评价、地位,那其实都是虚名;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自己对不对得住自己,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断创造与更新,从而获得真价值、真意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大师距离我们很远,但是他们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我们行走于世树立了丰碑。不论身处在什么样的社会,他们都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始终以践行自由精神为人生的底色。而作为普通人,不论是学识眼界和胸襟都无法抵达大师的高度,但是不能因为身份的卑微、学识的浅薄而把自己投置到见方的枯井之中,沉醉于井口上空灿烂星河、陶醉于无风无雨的安闲自适。身为独立的存在,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你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对存在者的本身而言,因为合理性决定了你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既然如此,如何彰显“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的存在意义,就需要“放出眼光”。特立独行不是另类的代名词,遗世独立也不是与世隔绝的自我封闭,不是隐者,但是适时以大隐、中隐和小隐的方式与世界相处、与社会交往,短暂的命途也就多了几分色彩和温度。谨记先贤的谆谆告诫:“不自由,毋宁死!”

附:用最自由的方式享受学习

做学生做了这么多年,你是否想过一个有趣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你有没有上过让你终生难忘的一堂课?如果没有那么一堂课让你动心的话,你这么多年的学生生涯算是白过了。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三堂“绝”课,或许我们能从中体味到大学课堂的乐趣和人生应有的目标。

第一堂课是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开设的《文选》课。刘老先生讲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有一天,他讲了半小时课,就突然宣布要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七点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农历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你想想,草地上,学生们围成一圈,他老人家端坐其间,当头一轮皓月,大讲《月赋》,俨如《世说新语》里的魏晋人物,这有多美妙!这是一绝!

第二堂绝妙的课是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的考试课。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你提个问题,他就能知道你的学识程度怎么样,当场断定你本学期的成绩是多少分。更有趣的是,这个蒙先生是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考试。你问得好,他猛吸一口叶子烟,请你坐下陪他喝茶,然后对你提的问题详加评论;问得不好,当场请你走人。学生是又紧张又感兴趣,思忖着自己能不能留下陪蒙先生喝茶。

这两堂课,绝就绝在它的不拘一格、随心所欲,表现的是大学教师的真性情,是一种自由不羁的做学问的方式,蕴含着一种自由不拘的生命存在形态。因此,它给予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这种生命化教育的背后,是一种生命承担意识,教会他们享受上课、享受学习、享受考试。

把这样的意识提升到理论高度的,是我亲自聆听的林庚先生的最后一课。当时我刚留校当助教,系里要我请那些退休的老教授给中文系上一堂课,其中就有林庚先生。那天上课,他缓缓地朗声说道:“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顿时,全场肃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先生又旁征博引,足足讲了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学生们也听得如痴如醉,全然忘记了时间。但刚走下讲台,先生就站不住了,回到家就病倒了。他是拼着生命的全力上完这最后一课的,这真是“天鹅的绝唱”。

我非常幸福,在我年轻的时候能够听到天鹅的绝唱。回头仔细体会林庚先生的这句话,关键词是“好奇”和“发现”:首先要保持婴儿那样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你将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大学者大在哪儿?就大在他们始终有赤子般的纯真和无邪,面对世界和社会永远有好奇心与新鲜感,所以他们心里有可以无限扩展的空间,这就是沈从文说的“星斗其文,赤子其心”。

20世纪初,费孝通先生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潘光旦:“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上。”这话颇值得琢磨,“看重别人怎么看自己”,在意的是身外的评价、地位,那其实都是虚名:“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自己对不对得住自己,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断创造与更新,从而获得真价值、真意义。当代很多大学生的问题,也恰恰在这里:许多人好像很看重自己,其实看重的都是一时之名利,对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反而是不关心、不负责任的,因而也就无法享受到“那一代”人所特有的生命的真正欢乐。“自己对不起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