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语文研究VS中学语文教学——读王荣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

一名语文老师,如果对语文课程标准不能正确理解,对所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不能妥善把握,不知道有哪些语文教学专家,不能从语文教学专家的成功课例中获取行事的准则,不知道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杂志,不能利用好的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就不太可能成为称职的语文老师。——王荣生
之所以花“巨资-89.00元”从京东网下单王荣生老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一书,很大程度上源于王老师的那段对从事语文教学的语文人的殷殷期盼的告诫语。按照王老师的观点,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一方面要准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一方面要妥善把握“教学的由头”——语文教科书,一方面要认识和了解一些始终对语文及其教学心心相念的“语文教学专家”,一方面还要潜心学习语文教育名家的“成功语文教学课例”,一方面要精读一些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专业性期刊杂志。“专业人做专业事。”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做成功,做事者首先要成为专业者,在成为行家里手的基础上尽可能向“大国工匠”的高度攀登。
诚然,王老师的这段关于语文、语文教学、语文研究和语文老师之间关系的精辟论述是切中肯綮的。正是心念王老师的这些叮咛,所以看到权威网站倾力推荐的他的大作《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之后,没有任何迟疑地“收入囊中”。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的语文教学方面的专著,外表以蓝色为主色调装帧,看上去真的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乍一看,一种无名的阅读冲动潜滋暗长起来。可是,当展读《2021版前言》才发现,原来这部被很多语文界大咖吹捧的很高的“语文教学权威力作”是在作者很多年前所著的旧作基础上删减增补而成的。据实而论,当看到这样的介绍信息时,内心确凿有一种打翻五味杂陈的感觉,起初的那份被撩拨起来的冲动也慢慢消解。
阅读的心理之所以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源于购买时的心理期许与书本身的价值之间发生了巨大的鸿沟断裂。尽管读书不多,但是对书籍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挑剔意识的,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性的书籍,有时候显得更加苛刻。就语文教学类的论著而言,应时性和实用性是教学一线的广大语文老师特别在意的。虽然读纸质的书在很多人的眼中已经被“归档”为异类,但是很多对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还心怀敬畏的师者会尽可能“自掏腰包”购买自己心仪的书籍,以时时为自己补充精神给养。正是对书籍投注这样的价值期许,所以在选书购书时会谨小慎微。身处在“世界在变,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的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时代,各行各业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调适,要么是外力的介入,要么是自我的刮骨疗伤。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语文及其教学也不可能独善其身。随着教育进入教育教学改革新时代,课程及其教学的思维理念都之不断地发生变革。语文及其教学进入“三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传统的一些语文及其教学的金科玉律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的教育教学的要求。把过去的关于语文及其教学的一些经典理论与当前新课标、新教材的相关要求进行比照,已经发生巨大的矛盾冲突。如果教育教学的思维还是以静止的状态停留在原点,只会成为当下教育教学改革及其实施的拦路虎、绊脚石。
既然时代在变,对教育教学已经提出新的要求,那么教育的领导者、研究者、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思想理念也应该进行及时调整。唯有“专业人做专业的事情”,行业的发展才不会走偏变味。就教育而言,除了有顶层的设计,中间还有大批的教育研究的专家和学者焚膏继晷地研究教育教学,以为教育教学科学有序而高效地实施提供理论的支撑。惟其如此,教育教学一线的执行者在实施教学时才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而要实现和谐共振,每一个阶层所从事的工作都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理论与实践才可能实现互益。就语文及其教学而言,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学科教学的目标、教学应该完成的具体任务,以及学科承载功能等应成为教学研究者和教学执行者操业的核心工作。如果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目标、新理念、新思维弃之不顾,另起炉灶、自行其是,学科教学不可能在科学良性的高轨道上发展。回到王老师的语文教学专著上,由于整本书的体例是把旧有的与现代的杂糅在一起的混合胎儿,所以书中的很多关于语文教育及其教学的理论就带有了“混血儿”的色彩。这种“新坛把新酒老酒一起装”的处理方式,始终给人一种无以言说的阅读不适感。
由于作品解构体例的独特,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书变成了“阅读鸡肋”。走进著作的内部,从内容的安排上看,它采取上下两编的体例结构。其中,上编“对语文课程的认识”由“经典与文学、文化素养”、“语文知识的重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写作能力和文章体式”和“从听说训练到口语交际”五个部分组成;下编“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由“艰难的处境以及自救的出路”、“直面‘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包建新《长江三峡》课例研究”、“解决学生阅读时的疑难——步根海《合欢树》课例研究”、“经历文学阅读的探险过程——《清塘荷韵》备课活动反思”、“写作单元样章及讨论”和“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八个部分组成;另外,作品还有附录《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从整部作品指涉的内容看,它把语文及其教学所涉及的内容都包含进去。毋庸讳言,从每一个章目的名称看,每一个专题都是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现场的热点话题,也是存在较多问题的地方。要让语文及其教学正本清源,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不可否认,王老师把语文及其教学的这些敏感且热点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目标,足见他对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生态趋势是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的,而且时时在意、处处留心。有了这份热情、热爱作为教学理论研究的情感基础,从事的艰辛的劳动付出应该会获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回报的。对写作者而言,这个预期达到了;可是对阅读的受众来说,只能是“得失寸心知”了。
作为受众之一,当耐着性子展读时,始终有一种无法读下去的煎熬之感。之所以产生如此的阅读体验,一方面源于自己的学养不够,无法识得作品的真意;一方面源于王荣生对文本内容处理的方式。如果把该书归类为“考据学”,即对各种教学理念教学追根溯源似的深挖,有的又没有达到考据的高度;如果用“掉书袋”来形容王荣生的呕心沥血之作,有点对王荣生不公不敬。但是,王荣生在探讨相关语文学科教学的相关专业问题时,大部分是直接或间接地引述中外教育专家、大家的的相关论述。诚然,这种行文可以增加权威性和说服力。但是,如果大部分内容都是借他山之石,却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这种“失去自我”的处理让作品显得漂浮;一方面源于作品中大量造出一些专业术语,有西洋的,有中国的;有古董级的,有时髦前卫的。这些术语的引入,着实增强了作品的玄幻之感,但对一线的阅读者来说,他们从这些术语的苦思冥想中真正能够实现“开卷有益”的阅读收获吗,不得而知。
高校的教育专家是站在象牙塔的顶端俯瞰大地的,其对问题的审视站在高屋建瓴的高度。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评价,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做法是可圈可点的;如果研究的是实用性极强的问题,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更应该脚踏实地,应注重实用性,即研究的理论对现实发挥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并收到实效。如果以“故弄玄虚”的高大上之态经营,其心血的结晶很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上只是对王老师大作的宏观评价,因为没有参透作品的精髓,所以细微处所得尚未获取,不敢妄加评论。待强迫自己反复品读,真正获得“此中有真意”的阅读体验之后,即使“欲辨已忘言”也要以文记之。在此郑重声明:拙文只是个人一家之言的浅薄之说,并无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