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让教研论文成鸡肋——写在县级教研论文评选之后

(2022-09-16 20:30:07)

处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乱交织”的时代,宇宙在变,世界在变,国家在变,人情世态在变。在“变化”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特性的背景下,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改变。顺应时代的潮流,各行各业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单单是物态业态的变化,更是操业之人思想心态的变化。当改变时时发生时,原本一切正常的经营与存在模式都会发生不同程度地改变,要么是剧变,要么是微调;要么是直观的,要么是隐性的。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观察与审视时,人们不得不调整心态、转换视角进行。由之,一些原本不可思议的现象变得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也就不足为怪了。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既然改变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那么以什么样的视角审视,决定了变化给你带来冲击的走势,也决定了变化对我们对各种变化认知的调整。就变化的本身而言,它既有积极向上的良性发展,也有暂时性曲折的逆向倒退。在趋利避害普世性心理作用下,每个人都希望事物的发展变化能够呈现出前者的趋势。可是,现实与理想永远无法实现无缝对接。何出此言?放眼世界,这种悖反的事情俯拾皆是。单以教育领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事物、出现的新现象、发生的新事情都让人目不暇接、思无暇寐。原本不可思议的事情放置到当下的生态环境中也就习以为常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从光怪陆离的奇异现象或事件中撷取一点即可窥见整个行业存在的现状、发展的态势。偶然的契机,参与了县级论文评选的活动。从本人的角度看,我对该项活动始终持着审慎而严肃的态度对待。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源于论文写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专业性事件,一方面源于论文写作能够从一个方面较为真实地反映自己的专业学识和素养。如果道行不够,随意为之,一方面反映其学术不端,一方面表现出心术不正。不论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如果不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与其草草参与,不如敬而远之。“宁缺毋滥”,不是自我调侃,也不是自暴自弃,更不是故作清高,而是对学术事件最起码的尊重。

这些简单的道理,对于每一个职业人而言,都是再明白不过的。可是,当认真拜读了参赛选手的大作时,一篇篇形式创新、内容新奇、体例别致的文章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真意。听到这样的感喟,有人会认为这是夸大其词、故弄玄虚。产生这样的感觉无可厚非,当简单罗列一些代表性的“奇葩”时,这种想法可能就不复存在。论文不是一般性的自由化写作,从体式上,论文有规整的格式。简而言之,它由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教学类的有时候不需要,正式的要标注)几大块组成。其中,正文一般包括引文部分、主体部分(该部分应以小标题的形式呈现,表明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述观点)和结语部分(有的不需要写出引论、结语的字样,有的需要标出)。这些共性特点是一般性论文都应该具备的。至于别出心裁的创新性文章只是个案。就是这些共性的常识性要求,很多文章都没有体现出来。有的文章标题语焉不详,甚至是病句;有的没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有的就是一篇独抒性灵的文章,没有分论点、小标题;有的标点混乱、病句连篇(这个低级的错误,对一位语文老师来说是大大的不应该)。

如果说这些常识性的错误是低级的,那么一些以专业的标准评判出现的花样迭出的错误就是专业不懂、不熟、不精的严肃性错误。教学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一种,只是以教育教学为研究的对象,探讨和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或现象。既然如此,那么在选题时,就应该要依据教学实际,联系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然后从自己的视角进行论述。可是,从参赛作品看,有的老师的选题根本不可作为教学论文探讨的论题,有写读后感的,有写教学设计的,有写诗歌赏析的。诚然,作为教学随笔,这些是可以的,但是用作论文写作的内容,就偏离了轨道。论题确定下来,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阐述,这是一篇合格的论文基本的要求。因为一篇论文它首先是一篇文章,起码的语义关系、逻辑关系要条分缕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要有明晰的布局;在分析问题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都要精心设计。惟其如此,文章的思路才清楚,问题的论述才会层次清晰。而展读有些老师的“论文”,言之凿凿,不知所云,或前言不搭后语是一个方面——文字功底不够;前后矛盾,或对问题的认识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隔靴搔痒,不得相中——问题认识不够;有的文章虎头蛇尾,或东拼西凑,内容单薄——态度不端正;有的文章选题尚可,但具体分析论述时杂乱无章,废话连篇——学养不够......不论是什么样 “问题”的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说,都算不上论文,有的连合格的文章都称不上。

这些怪象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心只教圣贤书,大脑不思教学事是极具代表性的原因。很多老师像陀螺般连轴转,根本无暇、无心沉下身子、静下心来思考教育教学的问题,也耐不下性子读一点专业或非专业性的书籍。在快餐文化充斥的当下,触屏文化、视听娱乐已经沁入到骨髓里;教书是解决温饱的副业,读书写作那是学究呆子做的事情。有了这样的认知,期盼他们认真思考和研究教育教学的问题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有的可能是在该努力积淀自己的时候没有用功,书到用时方恨少,后力不济;玩世不恭、品行不端,“新坛装老酒”,有的把旧文改头换面敷衍塞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教学论文的写作本身是自主性的自为行为,本应该采取“豆腐白菜,各有所爱”的开放之态。可是,当教研论文成为评职称晋级加薪的一项条件时,这就关系到每一个从业者的切身利益。一种事物一旦从可有可无变成刚需时,每一个相关方都会使尽浑身解数去操持和经营。门可罗雀转向门庭若市,一切匪夷所思的事情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育教学与研究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精神劳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寻常的坐的板凳十年冷的硬功夫,没有何妨一下楼的孜孜以求的精神,是很难达成所愿的。教书育人是师者的天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自己先要立起来。这里的“立”是指对职业的敬畏、对专业的尽心、对身份的珍视。教学论文的写作尽管只是从业过程中的一件小事,但小事情折射大道理。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不仅可以透析一个人的专业学养与素养,也能够折射出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相处的心性人格。这不是上纲上线,而是一种客观理性的审视。孔老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此语作出现代阐述就是,能够为就为之,不能为就别强撑着,侥幸,甚或玩世不恭的对待,只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移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对待教学论文要么不要涉足,要么就以“一丝不肯放松的谨严为之”。惟其如此,才不会落下一些供公众茶余饭后谈论的话资。切记:文可以不要,奖可以不得,但人不能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