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现相似对于孩子后期的帮助
(2017-12-28 08:28:23)
标签:
教育情感育儿杂谈 |
关于发现相似对于孩子后期的帮助
有幸得到梁老师的邀请,园长的厚爱,让我来写这个报告。
泰安市高新区泰颐幼儿园是红缨教育的加盟园,加盟园有专家团队的教研组,加盟园有规范的教育体制和目标体制。
就看在这一点上,我们给女儿选择上了泰颐幼儿园。
孩子初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我上班比较忙,对孩子和幼儿园关注的比较
少。对幼儿园的很多活动也是限于应付公事。
后来由于某些特定的事情,开始关注起了孩子的教育。
对“发现相似”的认识,也是从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开始 。
发现相似理论是人类揭示自然规律,是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理
论。
它涉及到从现象到本质,从静态到动态,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和认识规律。
它也是现在发明创造,比如: “仿生”发明,相似设想,进行发明创造的一个
重要的思维模块。
所以当我注意到幼儿园有一项课程时,感到十分的高兴和感动。
这样的相似启蒙,对孩子将来的生活,工作,甚至将来的创新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
中国古德说得好,“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教育要从小开始,从初来开始。
在孩子最具吸收能量的时候,给予孩子这样的启蒙。对在孩子大脑中建立相似模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许从当时看来,对孩子的影响不大,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只要我们家长把这种相似论,继续引导和应用的话,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任何理论都是为了应用而存在的。
相似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兴趣的产生。
相似性原理认为,人的大脑,不管显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是按照相似性进行激
活、联系、匹配和重组的,这是大脑信息加工的必然运动形式。人的兴趣产生
于情绪中枢。
当客观对象与人在其生活、学习、经验中所建构、积累、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
、经验单元(即相似块)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相似选择时,兴趣油然而生。
通过相似现象可以让孩子激发起不断地兴趣感和探索精神。
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难度砍台阶、有梯度),化枯燥为有趣,化腐朽为神
奇。
相似性原理告诉我们,幼儿擅长三种记忆:事件记忆、对韵文或韵律一类东西
的记忆、对事物整体的记忆。
可以让我们遵循规律让孩子愉快的学习。
我印象相当深刻的是:发现相似——关于分工合作的研究报。
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分工合作?
我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提出问题一般是很枯燥的,但是到“我发现”就又提起孩子的主动性。不是爸爸妈妈发现,而是小朋友自己去发现。
这时候我们老师和家长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孩子自己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最直接的的身边的“你家里是如何分工合作的?”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和想象和说出:妈妈负责做饭,爸爸负责挣钱,卖好东西吃,奶奶负责打扫卫生,爷爷负责接送宝宝上学、放学。
然后又引导孩子发现“幼儿园是怎么分工合作的?”
园长是总管,老师负责上课,保健老师负责孩子们的保健检查,生活老师负责卫生和生活,厨师师傅负责孩子们的饭菜,保安叔叔负责幼儿的园的安全等等。
接着是发散思维,拓展到引导孩子发现“餐厅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医院是怎么分工合作的?”再者自然而然的过渡到 “动物们也会分工合作吗?”
通过一系列的拓展和延伸,让孩子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分工合作的。为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分工合作?”做了厚厚铺垫。
再讲“为什么分工合作?”孩子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前面的铺垫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孩子也就在不断的相似中明白了:自己和分工合作的关系。
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发现和想象的都是一些具体的事情,这些都是符合孩子的记忆规律的,
通过一个事件和一个事件的关联,让孩子的瞬时兴趣得到了延续和提升,对于激发孩子兴趣起到了很好的做用。
这样的课程比单纯的用故事,或者一件事给孩子讲“什么是分工合作?”和“为什么分工合作?”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那就是不仅仅让孩子体会到大量的事实看到的“分工合作”理解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更让孩子有了一个相似思维的延展。
孩子看到类似的工作和学习,游戏和活动,就会想到分工合作并且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而去遵守相关的规则。
这种思维最终会让孩子产生发现相似并进行总结的思维,这是人类提升自己的一种思维。
对孩子成长自己以及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巨大的帮助。
真的非常感恩设计教材的老师!
女儿认识事物和我们常人认识事物就不太一样。
我举个小例子:有一天,女儿指着我家的饭桌问哥哥:哥哥,你说这个桌子是有生命的吗?
哥哥说:桌子是没有生命的。
女儿说:不,桌子也是有生命的。
两人争执不下,女儿跑来问我:妈妈,你说,桌子是有生命的吗?妈妈,人是有生命的,动物是有生命的,大树也是有生命的,房子也是有生命的,桌子也是有生命的。
我对女儿说:你说的很对。桌子是有生命的。它也会随着时间慢慢的老化,破旧。但是如果我们好好爱护它的话,它会“活”的更长一些。
女儿又说:妈妈,为什么哥哥说桌子是没有生命的呢?
我说:你哥哥和你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像我们人是活的,能动,还会长大。可是桌子呢,它不会动,也不会长大。你哥哥是这样看桌子的。
女儿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因为我知道:我得保护孩子这种由此及彼的相似思维。
还有一次:女儿说的话,让我感到了孩子学习相似性思维的影响。
今年春天,我带女儿到医学院去看花:我们观察了红色花,紫色的花,黄色的花,还有白色的花。女儿问我:“妈妈,有没有绿色的花?”
我说:“没有。”
女儿指着一棵树说:“看,妈妈那就是绿色的花。”
我过去看了看,那是像花苞一样的树叶,还没有张开页面。
其实想想也对。在孩子的心里长着各种颜色的花。
这种思维才是真正的创造性的思维。
现在女儿上一年级了,由此及彼的相似性思维也会在学习中得以体现。
虽然女儿还没有数位之间的关系:但是通过相似性思维也能算出数位之间的数学题。
比如:我问女儿2+2=?。
女儿:4。
20+20=?
女儿:40。
200+200=?
女儿:400。
这也是典型的相似性思维在起到一定的作用。
这种思维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习变得简单,让知识链接起来,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有趣!
比如:人类通过对鱼鳔对浮力的作用发明了潜水艇;通过对鸟类飞翔的认识发明了飞机。通过对植物的生长规律的相似性,延伸到人的成长规律,进而延伸到企业的发展规律。
这些都是相似原理的作用。
相似原理可以让我们通过微观现象推及到宏观现象,也可以从宏观规律看到微观规律的运行;相似原理可以让我们通过对静态事物的研究推及动态事物的规律。
相似原理可更以让我们通过现象才看到事物的本质!
“大陆漂移理论”正是科学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得出并证实的一个理论学说!
其实相似原理和理论本来就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对于这样的普遍意义的思维方式,希望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好好保护!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是谁偷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力?》很受感触!
培养孩子的思考力从哪里做起?
“发现相似”是启发孩子思考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学习和进步的有效思维方法。
学习的四个步骤:(读)学——解——行——用。
建议家长和老师们好好利用这么好的教材,真正的落实到位,让它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