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豆腐
《康熙豆腐》原名“八宝豆腐"。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宫廷名菜。
这绝非是杜撰出来的!该菜不但《清宫廷御膳房》有记载,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有记载:八宝豆腐,宫廷御膳之宝菜。圣祖赐尚书徐乾学(号健庵)此方也。尚书取方时付御膳房银一千两。后徐将此方传给门生楼村。至乾隆时期,楼村又传给外甥孟亭,孟当时任浙江太守,此方留在了浙江。
该“康熙豆腐”中的主料:豆腐,既然出至宫廷御膳房,当然绝不是市面上哪种普通豆腐,是象似豆腐实名“御膳糕"的东西。哪御膳糕又是啥东西呢?当然是好东西,但怎样制作不知道!
就是袁枚的《隨园食单》中也仅记载:“八宝豆腐,用嫩片,加以香蕈,蘑菇,松子仁,瓜子仁,鸡肉,火腿,同入浓鸡汤中炒滚起锅。"。之中嫩片即御膳糕。嫩片是怎样的东西却只字未提,为什么未提,可能袁枚先生也不知?
公馆菜的这品“康熙豆腐"用的“御膳糕"是浙江空运过来的。乍一看,初未细尝,可能会误认为是现市场可以买到的“千页豆腐"。千页豆腐是传承了制作“御膳糕"的不少工艺,但“过筋过脉”处还没有完全领悟到。
御膳糕与千页豆腐和普通豆腐相比较,相似处:
1,主料都是大豆。2,都是晶莹白嫩。3,营养成分都差不多。
不同处:
1,口感完全不同,比千页豆腐更加柔嫩细腻。2,绵软脆糯性不同,比千页豆腐更有嚼劲,弹性,润滑,清爽。3,成菜后风格不同,从清丽淡雅中透出一种皇室霸气之感,立即就会觉得这绝不是凡品!
当然若家庭制作,也可以用千页豆腐替代。下面是根据袁枚《隨园食单》记录“八宝豆腐”的原意,经整理研究和数次制作而成。是否正确?还望评头论足。我的一贯宗旨:承先启后和食无定义,适口者尊。
原辅料准备
主料:
御膳糕(无御膳糕可用千页豆腐替代,当然价值就差多了)
辅料:
公馆浓汤,盐侷鸡肉,熟金华火腿,松茸菌,羊肚菌,竹荪,珧柱,丝瓜,瓜子仁,松子仁
调料:
盐,鸡汁,鸡油,梔子水
制作程序
一,准备工作:
1,御膳糕切成约6厘米x4厘米x0.2厘米的片,入鸡汤中加一点点毛毛盐,小火煨煮10分钟左右去涩,提鲜。
2,盐侷鸡肉,火腿,松茸菌,均切成片。
3,羊肚菌,竹荪用冷水浸泡涨,加鸡汤蒸发。珧柱加鸡汤,姜葱,料酒蒸发。
4,丝瓜刮净表面粗皮,片尽瓜瓤瓜肉,仅留下瓜皮改成菱形块。
5,瓜子仁,松子仁,仔细挑选出烂的和油臭的,用盐炒香,筛净盐。
二,烹制
1,松茸菌,羊肚菌,竹荪加高汤小火先煨煮1小时左右,才可倒下已去涩提鲜御膳糕,盐侷鸡片,火腿片,珧柱,和加入公馆浓汤,再煨5分钟左左,即可把御膳糕片选出来定碗造型成风车状,羊肚菌选出来围边用。再把丝瓜皮倒下略烫,同松茸菌,竹荪,鸡片,火腿,珧柱全部打捞在定碗里作底菜。
2,锅里的原汁用盐,鸡汁调味。梔子水调成金黄色,勾二流芡,搭鸡油。
3,定好碗装好底菜的御膳糕翻扣在精美的大汤盘中,把羊肚菌摆在御膳糕的周围,浇勾好的汁,撒瓜子仁,松子仁即成。
注:
若家庭制作可用超市有卖的“鸡味浓汤宝"替代公馆浓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