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博,用社交重新理解世界杯

(2014-06-05 14:33:45)
标签:

杂谈

文/ 苏一壹

http://s5/mw690/0034QTbmty6Jr4scA6M54

 春晚是国人盛事,世界杯(FIFA World Cup)更为全球盛事。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越发突显出,只有亲身感受,宏大遥远的标签才能变得亲切与丰富。微博的积极意义之一,就是将电视荧屏上的浓妆艳抹,赋以多元与真实。

 继央视春晚与微博(weibo.com)合作之后,这个6月,微博正式宣布成为央视5套世界杯社交媒体独家合作伙伴。此次合作的真切体现在于,首先是二者在品牌端的联合:微博以超过150个热门话题为基础,配以CCTV5将微博元素纳入主打节目的全面覆盖,首次实现在重大体育赛事直播上的全面社交化,台网联动合作模式迎来全新突破。

 更重要的是,二者品牌姿态的下沉,实际上是微博元素背后的民间力量,才是球迷们的主场:不管是点评团还是歪楼党,只要秀出喜好、热爱分享,就能享受跨平台、跨屏幕、多终端的全新互动体验,参与这一站式世界杯观赛平台与球迷盛宴。

1,用户法则:你的喜好,最为重要

上届世界杯,微博像自己和自己玩儿:尽管有佩戴国旗活动获得用户的积极参与,但在社交关系链上,并没有获得太多沉淀。此次和央视合作带来的微妙变化,是仍可佩戴国旗之余,已然细化到看球(视频)、聊球(话题互动)、猜球(竞猜)、玩球(线上手游、线下活动),全面深挖社交关系和用户积极性。

这里的亮点,体现在微博对社交关系的理解,终于意识到应当立足于交互关系与市场端。学科性的理解是:产品的交互体验,应当亲切自然,将用户的喜好作为最大依存;市场端上,必须将市场培育工作放在首位,尔后再挖掘市场潜力,建立用户源源不断的黏性与活力。

要理解这个,重点在分析微博世界杯的交互方式,改变了以官方、大号转发竞猜的陌生人互动方式,变为基于熟人社交的“一对一PK”竞猜(当然,组织用户信赖的品牌官V和大号发布竞猜,同样可视为熟人社交关系);市场端方面,微博新版客户端推出的特色开机游戏“微博踢球”,同样是用户在移动端登陆微博即可参与游戏并和好友PK,先行了培育世界杯氛围,为正式活动上马打下了坚实基础。

 2,用户动力:微5神评团,谁比黄某某更有才

只剩下一个问题,挖掘市场动力与潜力。这个问题,得问球迷才能明白。在中国球迷的青春或记忆里,98年、02年世界杯,是属于电视的时代;06年则属于网络社区和论坛;10年则为微博打下一定江山。我的判断是,央视和微博联手能否主导2014世界杯,仍然在于为球迷氛围打造最个性、真切,从而值得分享与记忆的体验。

这让央视5套与微博联合打造的百人“微5神评团”计划呼之欲出。利好消息是,二者在台网联动的尝试即将双管旗下:微博上将邀请明星、名人和网友共同参与,看谁比黄某某更有才;央视方面,精彩的点评内容会在《我爱世界杯》、《豪门盛宴》等节目中呈现,神评团成员还有机会参与节目录制等。

市场潜力方面,微博将粉丝效应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为球迷们整理和发布世界杯球迷报告,用大数据的形式展示各个参赛球队在微博上的支持率、不同地域和年龄段网友对世界杯的关注热点;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微博还将组织部分城市的线下特色球迷活动,将粉丝效应,走向粉丝经济的尝试。至少,为参加活动的球迷,可以留下浓墨重彩的记忆。

 3,品牌联动:亲切自然,催生红利

微博跟twitter一样,面临着社交媒体,几乎很难将营销等商业化行动变得亲切自然的焦虑。严格看来,营销等商业化争议的真相是,微博与twitter并不拥有代替用户思考的权利:因为一旦代替用户思考,采取相应的信息和广告推送,则会伤及好不容易积累的用户积极程度、以及不能改变的用户体验;最终伤及的,只会是平台品牌公信力本身。我认为只有一个出口:转化压力,把不适变为舒适;为用户推送他们的喜好品牌,交还给用户市场决定。

上届世界杯开始,微博就已经成为网民围观、讨论世界杯的第一平台。四年之后,今日的微博已经更加成熟:管理和运用品牌矩阵和社交关系链,实现的用户之间、用户与媒体、用户与商家的良性互动;将营销诉求的交互体系,借力熟人社交般的可信赖服务,寻求球迷阵营的情感认同。

整个轮廓下来可以发现,央视与微博的台网联动,实质上是探寻二者新生的模板。总结看来,央视是用微博的方式迎接世界杯;微博用社交的方式,重新理解世界杯。往往重大的变革,本质就是简单的议题——就像世界杯,正在显露它纯粹的面目:它之所以重大、之所以精彩,决定权原本就在我们手中。(本文完)

作者简介:苏一壹,市场与品牌评论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