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韵流芳---谈谈古典诗词中“暝”字的读音

(2015-02-15 11:09:35)
标签:

历史

文化

唐诗

宋词

汉字

分类: 古典诗歌

  我们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的诗、词、曲、赋,必须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古人在写作的时候,绝不是依据普通话来进行文学创作的,而是依据当时的官话以及韵书。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普通话!普通话或者国语,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才产生的。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我们如果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阅读古典诗词曲赋,时常会遇到不押韵的问题,对于对诗词格律有基本知识的人来说还会遇到平仄不调的问题。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首先要端正态度,明白:平仄不调也好,不押韵也罢,绝大多数情况下绝不是古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的知识水平问题。只有抱着这种态度去学习、去探索,才能够真正地走入诗词曲的苑囿,去感受那醉人的美景。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研究一下“暝”字在古代诗词曲中的读音。

  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暝"字只有一个读音,míng,音“明”,字义为“光线昏暗,幽暗的”和“日落,黄昏,夜晚”。但是,我们如果翻看古代的韵书,如《平水韵》、《词林正韵》,或者《康熙字典》,我们就会知道"暝"字在古代实际上有两种读音。下面引述《康熙字典》中的有关内容。

  第一种读音:”《廣韻》莫經切。《集韻》忙經切。音明。冥或从日。幽也。《前漢·五行志》晦暝也。“

  【解说】莫经切、忙经切,这是汉字的反切注音法。中华民国以前,我们的祖先没有发明注音符号或者汉语拼音来给汉字注音,当时汉字的注音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反切注音实现的。所谓的反切注音,就是为了给某个汉字标注读音,需要选用两个汉字,取第一个汉字的声母和第二个汉字的韵母,二者相结合就能够拼读出该汉字的发音。实际上,反切注音是后世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的历史先驱。当读音为míng,音“明”时,表示幽暗、昏暗的意思。如常用词语:晦暝、晦暝变化

  第二种读音:”又《集韻》《韻會》莫定切,音䒌。《玉篇》夜也。“

  【解说】莫定切,用汉语拼音表示,就是mìng,音"命",表示夜晚的意思。

  按照这个解释,唐代大诗人王维所写的那首著名诗篇《山居秋暝》中的“暝”字可就应该读作mìng了,因为“山居秋暝”的意思非常明确,写的就是王维在山中生活时的一个美丽夜晚啊。

  事实上,“暝”字到底是读作míng还是mìng,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它在诗文中具体的字义,而是取决于其所在的位置。位置,不仅关系到字的平仄,而且关系到是否押韵。下面我就通过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案例一: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既然其体例上属于古体诗(区别于近体诗而言),因此也就不讲究每句的平仄和句子之间的对仗了。但是即便如此,古人对于诗的押韵仍然是非常严格的,只要是正式的文人之作,绝不可能出现写诗不押韵的情况。

  据我的观察,在正式的出版物中,还没有一本书把这首诗的读音完全搞正确。所有的出版物,都把这首诗中的“暝”字的读音标注为míng,把“听”字的读音标注为tīng。那么问题就来了。这首诗一共四个韵脚。 第六句的韵脚为“定”,音dìng。第八句的韵脚为“径”,音jìng。这两个字都是仄声字。其中“定”和“径”为去声字。如果把“暝”的读音标注为míng,把“听”的读音标注为tīng,那么就意味着这两个字为平声字。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总共才八句,绝无可能平声韵和仄声韵通押。只可能要么都是平声韵,要么都是仄声韵。有人说,这会不会是歌行体呢?前四句用平声韵,后四句用仄声韵?我要指出的是,绝非如此。理由有二:第一,歌行体的诗通常都篇幅较长,至少在我的阅读范围内还没有出现八句诗要用歌行体的。如果真的如此,只能说明作诗的人水平太差。为什么呢?一首诗,总共八句,一共才四个韵脚,却非要用歌行体,中途换韵,而不能一韵到底,这不是水平低是什么?第二,歌行体的诗,在换韵时,通常都是首句押韵。而本诗中,“樵人归欲尽”中的“尽”字属于《平水韵》上声“十一轸"韵部,而“定”、“径”则同属于《平水韵》去声“二十五径”韵部,二者不在同一个韵部。因此不是押韵。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暝”字和“听"字的古代字音有深入的了解的话,我们就一点也不会惊讶,更不会犯错误。在古代汉语中,"听"字有两个字音,一个是平声tīng,一个是去声tìng。“暝”字已经在上面谈过,在此不再赘述。如果我们仔细查阅《平水韵》“二十五径”韵部,我们就会发现,“暝、听、定、径”这几个字都在这个韵部,都是去声字。因此,在这首诗中,“暝"字的正确读音为mìng,"听"字的正确读音为tìng。至于首句的“岭"字,读者如果把它算入韵脚,也只是首句借用上声字"岭"作为韵脚罢了。请注意,诗和词不同,严格来说,诗要求一韵到底(歌行体除外),不能像词那样采用邻部韵通押。


案例二:

双双燕
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双双燕》是一支词牌,史达祖的这首词也是一首名篇。根据词谱,《双双燕》例用仄声韵。根据《钦定词谱》我们知道这首词的词谱如下所示:

【南宋】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上阕)

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平仄平平仄仄(韵),

还相雕梁藻井,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又软语、商量不定。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飘然快拂花梢,翠羽分开红影。


(下阕)

平仄(韵),

芳径,


平平仄仄(韵)。

芹泥雨润。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平仄平平仄仄(韵),

应自栖香正稳,


仄仄仄、平平平仄(韵)。

便忘了、天涯芳信。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下划线:领格字。


  从上面的词谱可以看出,“看足柳昏花暝”中的“暝”字在此必须读作去声mìng,而不能读作“míng”,否则,就和词中的其他韵脚不押韵了,一定会影响到该词的音韵之美。


案例三:

  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两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通过我在前面的讲解,想必此时大家一定理解了,此处的“暝”字自然也是应该读作去声mìng,这样就和“定”字押韵了。


  通过我上面的讲解,我希望您能够明白一点:当您阅读古代的诗词曲赋时遇到不押韵不符合平仄的情况,请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古人就是如此。您头脑中一定要有个弦---是自己不懂诗词格律、不懂汉字的古音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