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廓然大公
廓然大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63
  • 关注人气: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邵雍的安乐窝与颐和园的邵窝殿

(2014-11-30 08:10:47)
标签:

历史

文化

清漪园

颐和园

邵雍

分类: 古典园林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亲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随其父来到共城苏门山,并卜居于该地。后来因为将其父母葬于伊水之上,于是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邵雍是北宋哲学家,是中国理学的奠基人。其主要著作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
 
  邵雍在洛阳期间,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人对他十分尊敬,并为他买了园子和房子。从此邵雍过上了自耕自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为其住所起名为“安乐窝”,并自号曰“安乐先生”。熙宁十年(1077年)邵雍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号为“康节”。
 
  孔子曾经在赞美其最心爱的弟子颜回时深情地感叹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也正是邵雍一生的真实写照。
  
  下面抄录《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邵雍传》中的有关内容。
 
  邵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
  。。。。。。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恆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廝隶皆驩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
  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佑中赐谥康节。
 
  邵窝殿位于万寿山前山西区的东侧,以爬山游廊与绿畦亭及云松巢相连,构成一组简朴幽静的建筑景观。邵窝殿、绿畦亭和云松巢,东与清华轩、宝云阁毗邻,西与湖山真意楼相伴。这组建筑始建于乾隆年间,于咸丰十年即1861年10月18日被英法联军焚毁,于光绪十八年即1892年重修。邵窝殿立于高台之上,面阔三间,殿后有随山势而建的围墙,围城半圆形。站在邵窝殿前的平台上,向南可以远眺烟波浩渺的昆明湖。
 
  乾隆十五年秋季,乾隆皇帝在去河南祭拜嵩山的途中游访了苏门山百泉,在邵雍的安乐窝故地流连忘返。回到京城后,乾隆皇帝就在清漪园万寿山建造了这座“邵窝”。邵窝,乃邵雍之安乐窝意也。这不仅表明了他对邵雍那种甘贫乐道人生态度的推崇,而且也是对理学家邵雍的一种纪念。乾隆皇帝特别喜欢“邵窝”,为之赋诗多达12首,下面抄录几首供大家欣赏。

邵窝

乾隆二十八年

山阳就小凹,精舍得一区。
有如百泉上,康节之所居。
因以邵窝名,境似志则殊。
安乐一身彼,安乐万方予。
大小分既异,艰易宁同途。
佳名实未副,思艰惟曰吁。
 
  这首诗前四句说明了建造“邵窝”的位置和缘由。第五句到第八句是说,邵雍所怀之安乐乃其一人之安乐,而非乾隆自己所牵挂的普天下万民之安乐。诗的最后四句是说,既然一人之乐和普天之乐大小不同,则难易程度也不同。自己虽然建造了“邵窝",但绝不是追求个人之安乐,想起治国之艰难只能叹一口气了。
邵窝
乾隆三十九年

名因安乐取,境与济源殊。
适己非如彼,及人惟勉吾。
山光方澹荡,物意已昭苏。
南望知沾泽,豫民同幸乎?

  原诗首联有注:康节安乐窝在河南白泉之上,庚午秋巡幸豫省,临憩曾有诗。兹虽借用其名,非仿其景也。原诗末联有注:初十至十一京城得雪三寸而云气甚浓,南望尤厚,知豫省雨雪必多,何煨奏至果然。
 

邵窝有题
乾隆五十四年

散步游邵窝,因咏劭子事。
平生不皱眉,此其心平易。
皱眉有两端,愁与恶之意。
在邵或其可,在予两艰置。
昨着读洪范,是愁不能弃。
善善与恶恶,人君以为治。
见恶而不恶,实乖惩戒义。
恶恶眉心皱,尧夫知我愧。
 
  这首诗中提到的《洪范》,是《尚书》中的篇名。“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洪范”即为统治大法。​​相传《洪范》为周灭商后二年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的记录,其中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
 
  这首诗讲述了乾隆皇帝感叹自己不能够像邵雍那样做到心态平和、一辈子不皱眉。因为作为帝王与作为布衣的要求不同。作为帝王难免有令人发愁的事、令人厌恶的事,所以不可能不皱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