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条形统计图》

分类: 说评课稿 |
编者按:
感谢各位朋友,各位同仁对陕西省李志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的支持与关注。本期刊登工作是微信公众平台“边实践边研究”系列成果为安康市李志名师工作室研修团队成员,市级教学能手吴斌,成果名称为“《条形统计图》评课稿”。敬请各位同仁的关注,欢迎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您的参与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擎起小学数学美好的明天。
评课《条形统计图》
石泉县城关第一小学 吴 斌
“统计与概率”是新课程着重加强的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统计内容作
了较多调整,明确了三个学段的学习层次,明确统计内容的学习重要的是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培
养数据分析观念。今天我听了陆老师执教的《条形统计图》,下面与大家交流我观课后的感受与思
考,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课前交流铺垫到位,为整节课教学确定基调
从“旅游”这个学生熟知的话题开始,学生介绍紫阳的景点、美食、传统文化,老师播放《石
泉十美》的宣传片,很自然的就切入到“统计天气”这个现实问题。课堂上有个学生说到:如果下
雨了啥也玩不成,所以要统计天气情况,这样课堂上研究的问题真实、有价值。本节课以“旅游”
主题串起每个环节,从课前的谈话交流、统计天气教学问题、(练习中)需要购买旅行鞋、统计交 通工具等,结构完整。
二、学习素材来源于生活
教学中先介绍天气的图标表示的含义,为后面统计内容做铺垫。再以日历的形式呈现紫阳县
2018年10月的天气情况,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收集、整理数据的需求,练习题目设计都与
生活紧密相关,使学生体会用统计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统计的欲望。
三、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经历数据的
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
数据分析观念。”为了达到课标中的学段目标,课中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
1.回顾数据收集方法。通过解决“如何知道紫阳10月份天气情况”的问题,让学生回顾数据收
集的方法。课堂上我们听到学生纷纷介绍他们的方法:手机上查、上网查、查看天气预报……(常
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调查的方法、实验的方法、测量的方法、查阅资料的方法)。
2.经历数据整理过程。通过如何清楚表示各种天气的数量,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整理数据的
方法,如打钩、“正”字法、圆圈表示法、统计表、象形图等等。分小组合作,分工明确,成员每
人统计一种天气的数量,组长进行记录,选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统计出来。
3.掌握数据分析策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
(1)在操作体验中感知知识
谢老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可能”和“不可能”“一定”三种事件时,紧扣教材主题图,采用直观学习的方法,通过抽节目签的方式,使学生依次感知以上各种事件。其中“三张卡片”这一操作使学生获得了“可能”这一概念的初步感知;“两张卡片”的操作使学生对“不可能”进行了初步感知;通过“剩一张卡片”的操作对“一定”这种必然现象进行了感知。由于可能性事件比较抽象,所以,在初步感知后,谢老师设计了“摸球”“猜球”“放球”这三个层层推进的游戏体验活
动。在“摸球”游戏中,3红3黄和1红5黄的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强化了对“可能”这一概念的感
知。特别是后面猜球和放球环节,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的操作的素材,为孩子形成丰富感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概念、感受数学思想等方面提供了必要支持。
(2)在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
谢老师在让孩子理解“可能”的概念和随机思想时,先让孩子摸“3红3黄”的盒子的结果,
并引导学生进行了猜测、操作、观察、验证等数学活动,学生在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同时,对头脑里形成的知识表象开始了初步的加工,形成了一些比较笼统的、粗糙的认识,这样孩子就对“可能”
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学生能够认识到“虽然有可能摸出红球,但是不能确定哪一次能摸到”。接着,学生又经历观察7位同学对“1红5黄”6个乒乓球的盒子里摸球时,摸到“黄、黄、
黄、黄、黄、黄”这样的结果后,从对“可能”摸到红球的犹豫,再到10个黄球1个红球,以至
于100个黄球1个红球、1000个黄球1个红球这样的口袋都可能摸到红球的坚定,孩子的活动经验
在不断积累,数学思维在不断受到冲击,认知结构不断重建并且与概念的本质逐步趋同。同时,孩子对随机思想的感受上升到了“只要有一个红球,就有可能摸到,但不能确定在哪一次摸到”的新高度。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浅入深的逐步深化的过程。谢老师这样的教学安
排,切合了孩子的年龄特点,把握了孩子对“可能”认识的拐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在解决问题中应用知识
在摸球的环节,学生已经认识到“全是红球,就一定摸到红球;没有红球,就不可能摸到红球;有红球也有其他球,就可能摸到红球”。而在猜球、放球环节,谢老师设计了不同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视角,经历不同的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在运用所学新知识的同时,积累不同的活动经验,以巩固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能够正确迁移,这样孩子的相关数学能力得到了相
应提升。到了猜球这一环节,谢老师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了这样三个盒子:启发学生运用“摸”的方
法来猜测老师手中的盒子是哪一个。第一个学生从中摸出了蓝色球,孩子们就确定不是1号盒子
了。接下来的猜球活动,则是对前面几种随机事件的综合应用,精巧的设计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
到了“可能”、“不可能”和“一定”,在利用经验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放球环
节,安排了一个空盒子和4红4黄4绿12个球,要学生分别按照“一定是绿球”“不可能是绿球”
“可能是绿球”这几种要求去放球,这样孩子思维更活跃、更发散了,认识也更深刻了。因为学生
已经认识到:一定摸到绿球→全部放绿球;不可能摸到绿球→不放绿球;可能摸到绿球→只要有绿球(哪怕只有1个绿球,但要再放点其他颜色的球)。我们说,“教学是一门有缺陷的艺术”。所以,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方面还需要下功夫;在组织小组合作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对学生进行
评价时,要力求评价语言更丰富、有效。
前一篇:《条形统计图》教学案例分析
后一篇:《条形统计图》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