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方程的意义》教学案例

(2019-08-02 22:30:32)
分类: 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方程的意义》教学案例
白河县仓上镇裴家完小   李苗苗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方程的意义》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45页)。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但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概念课的学习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重数学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真正落实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之思想,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概念,并熟练运用概念。

【案例扫描】

片段一:方程的意义情境导入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准备新课程的学习了,非常的难。但是老师这里有一个与本课有关的一 个简单的问题,你们有信心回答吗? 
生:(稀稀拉拉的说)有。 
师:我们五年级一班可是一个非常有活力,很擅长挑战的班级,但是刚才我怎么没听出来呢? 
生:(异口同声的说)有 
师:你们喜欢玩跷跷板吗? 
生:(异口同声的说)喜欢 
师:你们平时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此时老师指尖相对小臂处于一条直线准备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出跷跷板的不平衡与平衡状态) 
生:一个人重就压下去了 
师:是这样的吗?(此时老师指尖相对小臂处于一条直线准备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出跷跷板的 不平衡状态)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有,两个人一样重就平衡了 师:跷跷板的原理和我们今天学习需要借助的工具原理是一样的。(出示天平) …… 
【案例分析】

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的抽象,而方程教学中必备的天平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很难应用到。老师用了一个不是太准确的和天平原理差不多的跷跷板来引入课堂,用小学生常见的常玩的东西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此时降低了新课的学习难度也调动了学生 的学习热情。

【案例扫描】

片段二:黑板上的卡片有:
100+100=200   100+X<300 
100+X>100   100+X=250 
师:通过刚才天平的状态我们总结了这样四个式子,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哪位勇敢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分类?理由得充分,方法不唯一(给出思考时间) 
生1:把 100+X<300 100+X>100 100+X=250分为一类,100+100=200分为一类。前面三个都包含有未知数分为一类,后一个没有未知数分为一类。 
生2:把 100+X<300 100+X>100分为一类,100+100=200 100+X=250分为一类,前面两个都不是用等号连接的,后两个用等号连接的。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分法吗? 
生:同意 
师:100+X<300 100+X>100是不等式,这是初中课程细细研究的,本节课我们不探讨。100+100=200一年级时我们已经研究过了。而100+X=250是我们比较陌生的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内容。那么我们本节课研究的是什么呢?(看板书标题) 
生:方程 
师:对,像100+X=250这样的式子叫做方程。想想看我们刚才的分类,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方程,他跟100+100=200比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生:他们都是等式,100+X=250有未知数,而100+100=200没有未知数。 
师:他跟100+X<300 100+X>100比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生:他们都有未知数,但是100+X<300 100+X>100不是用等号连接的。 
师:你们发现的很敏锐。那为什么 100+X=250 是方程而 100+X<300 100+X>100  100+100=200就不是方程呢? 
生:100+X=250他有未知数还是个等式,其他的要么只是等式要么只有未知数。 
师:非常棒!方程含有未知数,他还是个等式。所以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里明确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44页)。通过课程设置与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衔接。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通过预设情境的整合,抓住概念关键,以学导学,使碎片化的数学概念可以形成一个系统,为 学生理解和灵活使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方程的意义》教学案例

【反思与收获】
很多老师在上概念课时,会不经意地把数学概念课上得冰冷无味、死板缺乏生机,学生没有通过对大量熟知事物的感知、分析、理解进而抽象出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具体学情,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数学概念很抽象、很精确、很概要,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逐步归纳概括、逐步发展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实物图像的直观性,联系儿童熟悉的事例或已有的知识,创设情境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 
2.孤立地教学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课堂也会枯燥乏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动机。即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或独特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如何才能使概念教学课产生巨大的魅力,创设情境怡情激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 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 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苏霍姆林斯基语:“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时,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所以在概念教学时,我们要创设情境,迁移学生关注点,循序渐进,将学生的学习能力融入情境之中。 
总之,一个好的开始会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一个适合的情境创设会让我们的概念课变得有 趣味不再枯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概念课教学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概念的具体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以保证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