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情景体验构建思维课堂——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模式初探
(2019-07-05 14:56:35)分类: 教学论文 |
依托情景体验 构建思维课堂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模式初探
汉阴县城关一小 赵军 赵刚喜
一、研究背景
“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统计观念,建立随机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首先必须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解决这个实际问题需要用统计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初步建立随机思想,
也必须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随机环境中,让学生亲历随机事件研究的过程,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统计与概率”教学除了要完成教学既定目标,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
学素养,发展数学思维,发挥数学学科育人价值。那么,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我校课题组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探索并初步总结出了“情境—体验—思
维”课堂教学模式。
二、“情景——体验——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境—体验—思维”教学模式,是指在“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中,按照“情境为依托,活
动为主线,体验为中心,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设计教学,通过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充分经历问题探究及解决的活动过程,深入体验数学统计思想与随机思想,在问题探究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
三、“情景——体验——思维”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路径
(一 ) 以情境为依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大多都是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情境来呈现的。教学时,要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将知识情境化、情境问题化,激发学
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老师利用“北京市2017年11月份雾霾天
气情况”作为素材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比较“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学生认识到需要
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再如《可能性》一课,通过创设抽节目签这个情境,在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为后面深入体验做好了铺垫。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那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教学时,要尽可能创设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深入情
境中,形成统计意识或随机意识。
(二)以活动为主线,在 “ 做”
的过程中充分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真正的知识是通过学生自身的经验,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统
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实践活动是重要的学习环节。在教学时,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设计层次清晰的学生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充分体验
“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本质。例如在《可能性》的教学中,学生原本对于“可能”这个概念认知比
较笼统模糊,通过经历“摸球”、“猜球”、“放球”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对头脑中的知识不断进行加工与重建,在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深入体验中,建构了“可能”的本质概念。正如一句话所说:“我听见,我会忘记;我看见,我会记得;我做了,我会明白”。学生在经历和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
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三)以思维为核心 ,把握知识的“生长点”
与“延伸点”
前一篇:《可能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