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说课
汉阴城关一小 谢
松
一、说目标
《可能性》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创设了联欢会抽签的情境,然后通过抽签活动感知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试验,其试验结果的不确定性,让学生对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后面继续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好铺垫。根据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标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
“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充分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推理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根据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的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对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理解有些困难,所以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多媒体课件:节目签、盒子、乒乓球、磁扣、彩色纸片。
二、说教法
结合本课知识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动手操作法、引导探究法为主,辅以讲授法、练习法,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
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促使其主动参与知识建构,以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用探索学习法、动手操作法、游戏法,辅以练习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脑,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体验、探究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扎实、有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
( 一 )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体验、探究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扎实、有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
( 二 )
活动体验 , 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
1.摸球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的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学生在不同的盒子摸球活动,反复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的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感知在相同条件下随机事件发生的结果与以往结果无关,以及在极端情况下随机
事件发生的结果仍然是不确定的。引导学生正确应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猜想的结果。
2.摸球猜盒子活动,让学生应用可能性知识去推理判断,再次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
定性。
3.放球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事件发生的结果去判断产生这一结果的必要条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充分的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体现结果的多样性,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不确定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三 )
训练“四基” , 提高“四能”
在练习环节,我设计基础性练习、综合性练习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这样的练习设计,既面向全体,又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有助于各类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 四 )
全课总结 , 拓展延伸
在学生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通过讲故事,应用所学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描述,进一步理解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可能性会发生改变。最后,出示“人人都有可能成功”这句名言结课。意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激励学生勤奋拼搏成为优秀的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强调随机现象本质的感悟,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有关知识的建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摸球、猜球、放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
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活动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突破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联欢会抽签表演引入,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摸球、猜球、放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合作、交流
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
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
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一是“摸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二是“猜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三是“放球”,通过小组合作,按要求放球,在
汇报中体现多样性,再总结放法。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只有给学生提供
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 验、去认知。
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提升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摸球、猜球、放球”等操作实践活动,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体验“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在每一种现象中培养学生规范描述事情发生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课后反思整节课,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活动组织不够高效。这节课的重难点突破都是学生的实践活动,活动多就更需要精心的组织,虽然学生能够较为有序的完成课堂活动,但不够高效,组织活动能力还有待提高。
2.教学环节不够紧凑,各环节教学的衔接不够简洁,在“放球游戏”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显得松散。
3.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不够准确。我知道在其他方面可能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将认真学习,不断改进不足,弥补缺点,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