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可能性》
(2019-07-05 14:48:21)分类: 说评课稿 |
评课《可能性》
汉阴县城关一小
赵刚喜
《可能性》一课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现实生活中严格来说确定性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的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本课是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生活中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由于知识比较抽象,所以,谢松老师在本课教学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以直观教学为主,让学生在游戏操作中历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过程,
用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
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习中发现,发现中感悟,感悟中发展。纵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操作体验中感知知识
谢老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可能”和“不可能”“一定”三种事件时,紧扣教材主题图,采用直观学习的方法,通过抽节目签的方式,使学生依次感知以上各种事件。其中“三张卡片”这一操作使学生获得了“可能”这一概念的初步感知;“两张卡片”的操作使学生对“不可能”进行了初步感知;通过“剩一张卡片”的操作对“一定”这种必然现象进行了感知。由于可能性事件比较抽象,所以,在初步感知后,谢老师设计了“摸球”、“猜球”、“放球”这三个层层推进的游戏体验活
动。在“摸球”游戏中,3红3黄和1红5黄的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强化了对“可能”这一概念的感
知。特别是后面猜球和放球环节,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的操作的素材,为孩子形成丰富感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概念、感受数学思想等方面提供了必要支持。
2.在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
3.在解决问题中应用知识
在摸球的环节,学生已经认识到“全是红球,就一定摸到红球;没有红球,就不可能摸到红球;有红球也有其他球,就可能摸到红球”。而在猜球、放球环节,谢老师设计了不同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视角,经历不同的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在运用所学新知识的同时,积累不同的活动经验,以巩固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能够正确迁移,这样孩子的相关数学能力得到了相
应提升。到了猜球这一环节,谢老师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了这样三个盒子:启发学生运用“摸”的方
法来猜测老师手中的盒子是哪一个。第一个学生从中摸出了蓝色球,孩子们就确定不是1号盒子
了。接下来的猜球活动,则是对前面几种随机事件的综合应用,精巧的设计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
到了“可能”、“不可能”和“一定”,在利用经验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放球环
节,安排了一个空盒子和4红4黄4绿12个球,要学生分别按照“一定是绿球”“不可能是绿球”
“可能是绿球”这几种要求去放球,这样孩子思维更活跃、更发散了,认识也更深刻了。因为学生
已经认识到:一定摸到绿球→全部放绿球;不可能摸到绿球→不放绿球;可能摸到绿球→只要有绿球(哪怕只有1个绿球,但要再放点其他颜色的球)。我们说,“教学是一门有缺陷的艺术”。所以,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方面还需要下功夫;在组织小组合作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对学生进行
评价时,要力求评价语言更丰富、有效。
后一篇:《可能性》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