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评课魏晓娟

分类: 说评课稿 |
《打电话》评课
安康市第二小学 魏晓娟
《打电话》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中的一个内容,“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在于知识或结论本身,而更在于给学生提供思考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得到过程体验、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的拓展。更为关注的是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双基外的另外两基——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现就何汴老师执教的《打电话》一课谈谈自己的粗浅感受。
原来的教材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其情境是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15名学生参加演出。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认知冲突不明显。本节课,何老师在尊重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改造,将课本上的活动情境改变为“校园足球赛开幕式时间提前了,需要尽快通知全校1023名学生提前到校参加开幕式”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节课何老师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很会把握教材、挖掘重组教材。通过创设通知全校1023名学生提前到校参加活动这一情境来引题,提出问题后,渗透化繁为简这一数学思想,转化为通知3人,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怎样打电话时间最省”,教师通过较为明确的引导,最佳方案很快就得出了。何老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自主探究。开始把1023名学生转化为通知3人后,学生最直接的思维是一个一个的通知要3分钟。何老师追问“还有用时更少的方案吗?”这一环节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初步感知“同时通知会省时间”。然后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发现,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并进一步理解。紧接着追问“按照这种打电话方式,第三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几名学生?第四分钟最多又可以通知几名学生?”把学生的思维又带到了更深的层次,经过思维的不断碰撞得出“所有接到通知的人同时通知最省时间”。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其“逐步优化”的线索是相当清晰的,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相反,应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何老师的这节课是从让学生探索打电话尽快通知3人的最佳方案开始,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观察、分析、比较、得出最佳方案。接着追问“按照这种打电话方式,第三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几名学生?第四分钟最多又可以通知几名学生?第n分钟呢?”从中一步一步的发现规律,总结归纳出规律,进而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所有的人的最佳方案的形成、规律的发现,不是老师“给予”的,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主动获得的。
四、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何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数、式等多种方式探索问题和描述结果,在整个活动研究中,都离不开学生动笔画图、记录、计算,动口展示汇报、讨论交流,动脑发现并总结规律。何老师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别人的知识、书本的知识、生活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