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走龙蛇  翰墨放歌 ---记著名书法家任政的传人丁祖英先生

(2014-10-02 20:33:52)
标签:

佛学


http://www.1cang.com.cn/uploads/allimg/141002/196_141002205947_1.jpg 翰墨放歌 ---记著名书法家任政的传人丁祖英先生" />
http://www.1cang.com.cn/uploads/allimg/141002/196_141002205947_2.JPG 翰墨放歌 ---记著名书法家任政的传人丁祖英先生" />
http://www.1cang.com.cn/uploads/allimg/141002/196_141002205948_3.JPG 翰墨放歌 ---记著名书法家任政的传人丁祖英先生" />
http://www.1cang.com.cn/uploads/allimg/141002/196_141002205948_4.JPG 翰墨放歌 ---记著名书法家任政的传人丁祖英先生" />
http://www.1cang.com.cn/uploads/allimg/141002/196_141002205948_5.JPG 翰墨放歌 ---记著名书法家任政的传人丁祖英先生" />
http://www.1cang.com.cn/uploads/allimg/141002/196_141002205948_6.jpg 翰墨放歌 ---记著名书法家任政的传人丁祖英先生" />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任体书法”风靡沪上,墨迹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早在1987年就被上海书协和文联冠以德艺双馨书法家的任政,泼墨如云,求书踵接,有“弟子三千、户限为穿”的美誉。而在众多弟子中间,无论书道,还是人品,或者说亲情,他的高足丁祖英都是出类拔萃的。

  任老是1999年8月30日上午,走完了人生83个春秋,在上海仁济医院驾鹤西去的,至今已15个年头了。在任老诞辰百年将临之际,梳理穿梭而过的记忆,回首丁祖英拜师传艺的往事,感今前贤,意怀风骨,对传承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不无裨益。

师生卅年  手足情深
  丁祖英从1968年6月正式拜任政为师,与任老有着三十多年师生之交。任老用笔简洁纯正,笔势婉转飘逸,正楷秀丽动人,行书清新隽秀,隶书浓厚端正,令丁祖英深为折服,羡慕不已。
  自幼酷爱书法的丁祖英眉宇间透着一股灵气,他天资聪慧,记忆过人。上小学时,老师的“尤以书法列为优等”评语使他受宠若惊。在他眼里,写字似少女在轻松自如地舒展腰肢,一行行汉字就似一个个舞姿。书法为他打开了激情奔放的闸门,他暗下决心:字不惊人誓不休!
  那时候,任政在四川中路668号三楼上海邮政业务宣传科的“兰斋”办公,而丁祖英住的集体宿舍就在二楼。一天,他终于鼓足勇气,拿着临摹的隶书向老师请教,虔诚地表达了仰慕之意。没想到,任老一点没有世俗名家架子,竟然满怀喜悦连声称好。
  拜师之后,丁祖英与老师的交往多了,隔三差五往任政那儿跑,老师挥毫,爱徒磨墨。任老经常给他讲书法,从书圣王羲之到历代名家如数家珍,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还不时圈点他的作品,使他茅塞顿开。后来任政在文革中间去了闵行“五七干校”,丁祖英的讨教变成了“两地书”。
  由于他厚道勤快,深得任政一家的欢心,成了他家常客。任老搬家到威海路12弄的那一次,突降倾盆大雨,正当无助之际,丁祖英赶来了。就连任老谢世时,任家的第一个电话也是先打给他的,后事当然由他鞍前马后张罗。可以说,那时的丁祖英已完全融入到任政家中去了。
  任老以姓名谐音‘认真’自勉,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笔墨生涯中潜心书艺、伴食笔墨的一生对丁祖英影响极深。
  开弓没有回头箭。丁祖英把书法当成生命的重要部分,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座右铭,跋涉于书法之路。他闲时写,忙中偷闲也写;高兴时写,苦闷时也写,日日临池,从不中辍。以致练字时,往往凝眉苦思,废寝忘食。
  名家经典墨宝是丁祖英的“巨人肩膀”,他把临帖看作是登堂入室的钥匙。面对浩繁的碑帖,丁祖英采取博览名迹,力攻尖端的办法,选择优秀的书体专心攻习,博采众长。他喜爱笔法纯正、体态隽秀的唐楷书风,尤对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崇拜有加。他广览汉碑,认真临摹,对于这些碑贴,边临边观察、分析、研究字的笔划、结构、形态,掌握其笔意,搞清名家的运笔起始和文字结体的来龙去脉,通过临帖与“古人对话”,施之于手,得之于心,厚积薄发,为书法打下了深厚功底,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风格。
                     
潜心书艺  袭古弥新
  风格的形成是书法成熟的标志,也是每一位习书者追求的境界。毫不夸张地说,任政雍容端穆的华美书风和推己及人的品行以及平实亲和的人格魅力在丁祖英身上显露无遗。
  丁祖英从名家书法中汲取营养,蒸腾着激情。他擅长隶书和行书以及扇面书法,扇面书写难度很高,稍有闪失就功亏一篑,而他几乎少有失误。他临摹的名家书法神韵相似,经得起逐字比对。他不时收获着在黑白世界耕耘的喜悦,作品不仅在各种书法大赛中频频得奖,并被结集出版。
  丁祖英以任政基本笔法入门,融会贯通,手的提高转移到心的升华,不仅形似更神似。此时的他已把握住书法的精髓,融入鲜明的个性风格,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一手任体好字极富灵气,而自成一体的书法作品在通畅之外,多了一份凝练。
  他善于事先做功课,书写时一气呵成。《书法字典》、《草字编》、《五体书法字典》等工具书不离左右。写《朱子家训》隶书折时,516个字一口气写了七个小时。《岳阳楼记》、《桃花源记》、《波罗密多心经》有多少字都能脱口而出,不少名诗名词名句都能信口背诵。
  丁祖英比喻写字好比人在打拳,动作做到位,字就活了。他写的字讲究谋篇布局,行云流水,余音袅袅,字间关联动静呼应,相得益彰,且用墨自然,浓淡深浅变化惬意。他的隶书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用笔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具有波、磔之美,洋溢着一股阳刚之美。浏览他的作品,仿佛是在聆听美妙乐曲,在品尝怡人香茗,使人心旷神怡。
  丁祖英认为练书法无捷径可走,他归纳了三点: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对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真切感悟和深刻理解。书法作为一种线条艺术,写者的性情、气质往往一览无遗,不能一味埋头写字而不知读书,胸中有书,下笔才能不俗。二要有坚韧的毅力和严谨的态度,潜心领悟,一丝不苟,倾心竭力,锲而不舍,功夫才能不负有心人。三要培养强记能力。草、行、楷、隶各种书体变化莫测,草书尤为特殊,结构严谨,要烂熟于心,灵活运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济于事。
  丁祖英对书法有非凡的领悟,有过目不忘的记忆,还有经过军旅生涯锤炼的顽强毅力。草书尽管是生僻和苦涩的另一套汉字符号,他把千余个字形活生生地刻在了脑海里。他的“较劲”也是出名的,在临赵孟写给日林和尚的《波罗蜜多心经》时发现,其将三世诸佛中的“世”错写成“妙”;在研究郑板桥名画《悬崖兰竹图》的落款时发现其将“”字的右边多写了一横,误写为余了,这些都令人叹服。
   
心随笔走  字如其人 
  有言道,“字如其人”。从丁祖英笔触的一起一落间,仿佛看到他眉宇间的神韵,足可瞅出他字人合一的境界。
  丁祖英将任老视为自己楷模,把人品摆在第一位,主张做事先做人,人品不好,不愿与其为伍。他说,“书法是人品的一种外化与表征,是人文境界的体现,人除了智商、情商之外,还有文商,人的生命质量不能用功名利禄掂量”。他为人谦和恬淡,生性乐观豁达,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慕荣利,不事张扬。
  丁祖英把掌握的书法技艺像任老那样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四十多年来,他笔耕不辍,执著于对书法艺术的无止境追求,更执著于对书法艺术的不懈传播。2003年退休以来,他在小区对少儿手把手地传授书法,从一点一划开始,进行单兵教练,先后有几十人之多,往往单教一个人就要耗时两小时之多。一些书家往往惜墨如金,学生亲见老师当场挥毫的不多,可他胸怀坦荡,毫无保留。他教学书法从不收受任何报酬,不仅倒贴纸墨,有时还为孩子做点心,令家长感动不已,孩子们“阿丁伯伯”叫个不停。
丁祖英为人大方,凡有相求,一概开门相纳为人称道。对纷至沓来的慕名求墨者,如同任老师那样,他从未吝啬过自己的笔墨。一天晚上十点过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教师登门恳请写字,为了不使这位长者扫兴,他灵感一闪,当场挥就“德艺双馨”四个大字,令来者兴奋不己。一次见学生对自己的一本存世极少的珍本《崔敬邕墓志铭》北魏碑帖爱不释手,尽管价值不菲,便爽快地慷慨相送。
  丁祖英认为,自己学书法是从书道中受到熏陶,别无他求。他借诸葛亮“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言,称自己只是一条小溪,浅而又短,决不能和大海相提并论。
  在职时,即便是接连遇到儿子办婚事、岳母去世,他都没有请过一天假。他还是个典型的“上海好男人”,服侍长期患糖尿病的妻子,直至她并发症去世前的70个日日夜夜几乎是寸步不离。医生护士看在眼里,无不称道。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丁祖英依旧虔心向艺、痴心不改、苦心孤诣,在漫漫无崖的苦旅中前行,让岁月与砚池的墨水在一起流淌。柴可夫斯基有一首《如歌的行板》,行板出自意大利语,意指“徐步而行”,比喻稍慢而含有优雅的情绪。其实,书法未尝不是这样,亦当翰墨如歌!                            
文/盛涤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