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枚清代臆造币

标签:
文化 |
http://s7/mw690/0034tPbggy6JnSxy1jE46&690
此钱在历代的诸多钱谱中都予以收录,更有近代的书刊还给予评级定价,似乎此钱应为真品无疑了,然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评判,还是能发现不少问题的。
一、文献史料没有铸造顺治通宝当十大钱的记载
首先是《清史•食货志》没有载入铸大钱之事,清世祖福临从开始设局鼓铸,即始定一品为顺治通宝每枚重一钱,次年改为一钱二分,并要求各省钱局遵照执行,可见顺治时期所铸造的都是顺治通宝小平钱,如果有顺治当十大钱那《清史•食货志》岂有不载自理。另外《制钱通考》是专门研究收录清代制钱的刊物,它对顺治通宝的铸币时间、重量变化、钱背文字等等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但始终未见铸过顺治通宝背十一两大钱的记录,所以从文献资料看我们是无法查到的。
二、历年出土的铜钱中,均未见有顺治通宝背十一两大钱
1985年在西安东郊北殿村出土了一批窑藏铜钱,重二十余斤,有一千二百多枚。在这批铜钱中有95%是清钱,但没有顺治通宝大钱。1986年河南省潢川县出土了清代窑藏钱币31.5公斤,共有9797枚各朝清钱,亦未见顺治通宝当十大钱。1990年河南省固始县出土了清一色的顺治通宝窑藏钱两千多枚,也没见顺治大钱,即使有不断的出土也从未发现过一枚顺治通宝大钱,更没有背十一两的大钱。
三、我们再从此钱的拓图来分析它的真伪
大家知道顺治通宝的钱文均为宋体字,其文字笔划粗细均匀,横平竖直,而这枚大钱的钱文笔划粗细相差十分悬殊,“顺治”二字的笔划较细,而“通宝”二字的笔划就显得较粗,二者出现在同一钱体上极不协调,看似并非一人所书。
我们来看“顺”字的情况,它的第十笔与第七笔未连接呈现出缺口,即明显为断笔,而所见的各式顺治钱均无此现象,更加不能理解的是它的最后一笔不见了,而顺治通宝的各版各式钱中“顺”字的最后二笔八字脚是十分显眼的,现在它却缺失了,所以堂堂当十大钱它的面文却出现了缺笔断笔的情况,这是极不正常且让人十分可疑的现象,再来看“治”的书写,它的前三笔较粗,第四笔起笔更粗,而下部的口字收笔却较细,其各笔的粗细相差十分明显,这在仿宋体书写的钱文中是绝对不应该的,而且三点水与“台”字的组合不在同一水平直线上,还呈现出右倾之势,连同“顺”字结合来看,可说是有东斜西歪之感,总体来说这枚当十大钱的文字书写布局反而远不如顺治小平钱,岂不怪也!再说它的背面穿上“十”,穿右“一两”,俨然是枚纪值纪重币,由文献资料可知,顺治通宝的背文只有纪局和纪值二种,纪局者用满文、汉文或满汉文纪局,而纪值者均为“一厘”两字,它没有铸过纪重币,更没有铸过纪重纪值币,这枚顺治通宝背十一两大钱的出现根本不符历史事实,只能说明这是枚有人为谋取暴利而迎合猎奇者的心理去臆造的假钱。
2、康熙通宝背满文宝沅大钱
http://s7/mw690/0034tPbggy6JnSzDPU2d6&690
在近代的不少钱币书刊中都收录有这枚钱径47毫米的“康熙通宝”背满文宝沅大钱,更有人把它说成是当十型的试铸大钱,我们知道清圣祖玄烨在康熙元年(1662年)就开铸康熙通宝铜钱,它是严格遵照顺治时期的币制铸行的,即各省钱局所制皆为康熙通宝小平钱,根本没有铸造过小平以上的铜钱。解放前有位著名钱币鉴赏家鲍康在它的《大泉图录》中也仅收录有“康熙重通”背龙凤大花钱,而没有见到任何康熙通宝能参与流通的大钱,再看这枚大钱的背面只有二字满文“宝沅”,而没有铸明纪值或纪重,那如何与康熙小平钱作价兑换呢?因此它在市场上是无法流通使用的,最主要的是在《清史•食货志》里根本没有载有此大钱,所以我们只能说这枚大钱是制假者臆造的伪品。
3、嘉庆通宝背满文宝川大钱
http://s12/mw690/0034tPbggy6JnSAt77lbb&690
《古钱大辞典》、《简明钱币辞典》及《中国古钱目录》等书刊里都收录有一品“嘉庆通宝”背满文“宝川”的大铜钱,其钱径有45毫米,略小于前面所讲的顺治通宝、康熙通宝的大钱,这些书刊都认为这是四川所铸的大铜钱,有的还特地说明这是当十大钱,对它的评级定价都很高,更有人把它看成是“开炉试铸”钱,我们实在不知道他们的依据是什么?怎么能证明这是“开炉试铸”呢?大家知道清仁宗嘉庆年间各钱局所铸的嘉庆通宝都是小平钱,偶尔也出现过小平大样的情况,但没有铸造过小平以上的嘉庆通宝大钱,当然四川的宝川局也不例外。我们再从此钱的文字看,第一个“嘉”字的下半部“加”字的最后几笔,出现了左低右高的现象,其方穿左下部还有较大的缺口,难道试铸大钱的水平竟有这么差,我们再来看四川宝川局的嘉庆通宝小平钱的“通”字,其“甬”字的上端呈三角形状,有人把它称为“三角通”,而这枚大钱的“通”字,其“甬”字的上端完全不呈三角形,我们把它称为“方头通”,所以这是完全不同的书写方式,即使“宝”字的最后二笔也不一样,显然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综上几点,我们就不难看出,这枚嘉庆大钱根本不是什么“开炉试铸”钱,也不是宝川局所铸,应是水平不高的制假者所为。
4、康熙通宝背大清:
http://s2/mw690/0034tPbggy6JnSBAOY101&690
钱币造假者为了迎合某些集藏者的标新立异,猎奇求珍的心理,就专门肆意制假,造出一些稀奇古怪、无法查考的根本不存在的伪品来谋取暴利,如“康熙通宝”背“大清”二字,就是其中的一例,大家知道康熙时期各钱局的铸币都是遵照当时朝廷的旨令来鼓铸的,绝不允许出现违背清廷币制的情况,那么这枚康熙通宝背大清的钱币是由哪个钱局铸行的呢?看来你是永远查不到出处的。再来看历史上确有“大唐”、“大宋”、“大明”等字的铸币,但这些钱币的出现都是在封建王朝的后期,其政治败落、经济崩溃、社会动荡、政权难保的背景下产生的,而清圣祖康熙大帝却处于王朝强盛的时期,决不会允许“大清”二字铸于康熙通宝的钱背,即使钱局的工匠操作也不敢出现这般离奇的钱币,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此钱是造假者有意杜撰的伪品。我在上个月的每月一次对外咨询鉴定时,就有人拿来了这枚“康熙通宝”背“大清”的铜钱,只见它制作粗糙、字体肤浅、黑灰满身、火气未退,我一看就认定这是近期浇铸的“新产品”。其实即使它做得再好、再逼真,由于历史上并没铸过这个钱品,所以可见之物均属伪品。
文/王思源
http://s16/mw690/0034tPbggy6JnSDUT9R6f&690
第一收藏微信号
收藏新闻天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