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海市钱币学会副秘书长沈鸣镝

标签:
第一收藏文化 |
成立于1983年的上海市钱币学会,今年即将迎来三十岁的生日,近日第一收藏网记者专访了上海市钱币学会副秘书长、《钱币博览》杂志副主编,上海钱币鉴定组主任沈鸣镝先生。
沈鸣镝先生家学渊源,幼承著名钱币学家戴葆庭先生庭训,且自己多年辛勤钻研,尤其对中国机制币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编著有《中国近代机制币》等书。
他向第一收藏网介绍了上海市钱币学会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收藏网:请您介绍一下上海市钱币学会是如何诞生的?
沈鸣镝:解放后至文革结束这段时间,我国钱币研究水平发展的一直比较慢,当时研究中国货币的组织几乎没有。与此同时,国外对中国钱币的研究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比如日本就专门研究中国宋代钱币。所以国内也有不少喜爱钱币的朋友就集合在一起,希望能成立一个研究中国钱币的组织。可以说从七十年代末大家就已经有了这种想法。文革结束后,随着大家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钱币学会自然而然就应运而生。1983年10月17日,上海市钱币学会正式宣告成立。
在成立之前,上海市钱币学会曾经犹豫究竟是挂靠在博物馆还是银行。经过反复考虑,学会认为货币研究与银行的关系更密切。而且,在学会日常运营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能给予学会更多的资助。很多银行界、文博系统、大专院校的研究人士和社会上的钱币爱好者、收藏者纷纷加入了上海市钱币学会。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汪庆正等人也先后担任上海市钱币学会的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今年,上海市钱币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会计划出版学术论文集,召开专题研讨会,还将由上海造币厂制造一枚纪念铜章以示祝贺。
第一收藏网:上海市钱币学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沈鸣镝:钱币学会主要从事各项钱币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普及钱币知识,推进钱币学、货币史的研究,弘扬中华货币文化。目前出版《钱币博览》杂志,撰写《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系列丛书等。与上海黄浦区老年大学联合举办钱币讲习班已二十多年,普及钱币学知识。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下午在云洲古玩城进行免费钱币鉴定,十多年来,从未间断,就连大年三十也一样。
在一次鉴定活动中,有藏友带来了刚从市场中买的钱币,钱币学会专家们当场鉴定为赝品。虽然得罪了商家,但是保护了收藏者的权益。云洲古玩城市场管理方也对钱币学会的做法给予大力支持。并表示:上海市钱币学会的免费鉴定让市场的售假风气得到了遏制,为市场带来了正气,让很多售假商家知难而退。
第一收藏网:您如何看待三十年来钱币收藏的变化?
沈鸣镝:钱币收藏是一种大众收藏,如果从群体数量来说应该仅次于邮票。钱币收藏的发展曾有几次高潮:清代道光时期,民国时期,解放后钱币收藏步入低谷,但在八十年代后钱币收藏又一次迎来高潮延续至今。原来的钱币收藏的书籍只有简单的几本,近年来增加的著作就远远超过过去所有时期的总和。由于钱币数量比较多,入门相对容易,大家只要有接触,都有机会收藏。钱币收藏研究的范围包括:古钱、金银币、机制币、纸币、外国币等,目前钱币收藏越来越朝专业化和题材化的方向在发展。
在传播钱币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曾发现有些钱币爱好者化了一辈子的积蓄买了一堆假币,一堆废铜烂铁。我认为对于钱币收藏一定要从最基本的收藏品开始,多接触实物,从大量的普品中去发觉不同的钱币版式,从中开始研究。钱币收藏的水也很深,收藏钱币不是人人都能成功,越是想速成,越有可能买到假货。
第一收藏网:上海市钱币学会对会员有什么要求?
沈鸣镝:上海市钱币学会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钱币学会的团体会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对学术研究都有相应的要求,钱币收藏的再多不做研究也只是保管员,我们是学会不是协会,作为学会会员就必然要对钱币有研究,要有撰文,我们要求加入的会员一定是要真心对钱币喜爱和研究的。钱币收藏一定要多看、多听、多学,融入一个好的收藏圈子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收藏微信号, 收藏新闻天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