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造像鉴赏

标签:
文化 |
青白瓷,是北宋时期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在前代青瓷和白瓷生产的基础上,糅合南方越窑青瓷的釉色风格和北方定窑的造型与装饰,创烧出来的瓷器新品种。
由于这种瓷器的透光度好,若仰光透视,其胎上所印刻花纹,可内外影见,俗称“影青瓷”。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泛白,白里显青,晶莹如玉,故又有“假玉”之称。
青白瓷的出现,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也是景德镇(时称昌南镇)走向世界瓷都的开端。因为这种“光致茂美,四方则效”的瓷器,深得当时的宋朝明君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的喜爱,将其定为贡品,并以其“景德”年号(公元1004——1007年),赐名昌南镇为景德镇。这一南方小镇,从此声名鹤起,为四海皆知。
瓷塑,亦称瓷雕,是瓷器中别有特色的一门古老的艺术,它是以模印、捏塑、雕刻等技法塑造的人物、动物或花卉的总称。自从东汉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以后,历代都有各种形式的瓷塑作品。
景德镇窑青白瓷雕塑,创于宋,盛于元,以观音造像最为出色。北宋时期多为素胎,烧成后施以彩绘装饰,尚停留在对泥塑彩绘及木雕彩绘造像的模仿阶段。南宋时期,其烧造工艺技术得以发展,像身仍为素胎,但服饰已经施以青白釉。
到了元代,制瓷技术革新,“二元配方”的运用使陶瓷材料的表现力增强,观音造像通体挂釉,一些造型远比宋像硕大,釉面光润莹洁,服饰繁复华丽,刻划更为细腻生动,造型贴合时代审美,此时景德镇观音造像的制作水平达到了巅峰。
明代以后,福建德化窑异军突起,“美如凝脂冻玉”的白瓷观音造像,最负盛名,而享誉天下。
观音塑像历来为民众所喜爱,民间自古就有供奉大慈大悲的观音的传统。图中这件景德镇青白釉观音造像(见图),通高28.2厘米,坐像胎体由三块组成,头部、腰际接痕明显。头戴宝花冠,宝冠上塑有小化佛――阿弥陀佛,这是观音身份的重要标志。耳边各有一条发辫垂至肩部,并在肩处分段打结。观音发髻高挽,面相丰腴,宽额广颐,凤眼微启,秀鼻小口,唇角深凹。身穿宽袖长袍通肩袈裟,胸前饰串珠璎珞,下着长裙,赤足坐于岩石上,手心向上自然叠于双膝之上。
此观音造像采用了传统的露胎烧制法,佛像的头、胸、手、脚及佛座无釉,宝花冠、袈裟施以青白釉,莹润光洁,如冰似玉。观音面部白净细腻,雕塑十分精细,发丝根根清晰,极为真实而自然,佛手、足跣指甲纤毫毕现,令人叹为观止。底足粘有褐色垫烧窑渣,具有南宋时期景德镇观音造像的典型特征,为此类造像中的精美之作。
整个塑像胎白质坚,大面积的涩胎装饰,给人一种纯净无暇、温润如玉、光滑质美的感觉,它婉如处子肌肤,细腻亲切;亮泽的釉水又把衣衫的质感,恰当地表达出来,更加烘托出了观音的圣洁静穆。
佛像造型比例协调,衣纹简练,线条流畅,体态轻盈,素肌玉骨,愈发显得超凡脱俗。尤其是观音菩萨面部,刻划细致入微,准确生动,匠心独运,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独有而深邃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把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交相融合,彰显了南宋时期高超的瓷塑水平。
此件南宋景德镇青白釉观音像,造型优美,法相庄严,雍容端凝,形神兼备,历经沧桑岁月,供养流传,且品相完好,是难得的传世珍品。
文/褚曙光
前一篇:话说收藏(九)收藏记忆
后一篇:余佳鹏浅谈玉器收藏未来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