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的玉猪看我国古代“葬玉”习俗

标签:
文化 |
我国古代玉器,用途甚多,大体分为工具性、仪仗性、礼器性、佩饰性、实用性以及葬玉性等等。其中所谓“葬玉”,从广义上说,凡是埋入墓中的玉器,都可以称葬玉,而这里我所说的“葬玉”,指的是那些专门为死去的人制作的陪葬玉器,而不是指所有埋在墓中的玉器。
古代玉猪,大多就属这类“葬玉”范畴,另外如古代人为死者脸上盖的玉面罩饰,玉衣、玉枕,玉琀(在死者口中含的玉蝉,玉猪等),玉握(即在死者手中的玉猪。),以及塞在女性生殖器阴道的玉阴塞,塞在死者耳朵里的玉耳塞,塞在死者肛门里的玉肛门塞等。这些都是专门为死者的“葬玉”,它的作用,各有不同,有的为身份等级的标志物,有的是作为驱邪压胜的,还有的是为了防尸腐烂,古书中有“玉入九窍,以防尸腐”。如玉猪握在死者手中,一是财富的象征,企盼伴隨死者永远过着畗裕安康的生活;另是反映一种宗教思想,认为隨葬玉猪,是对死者灵魂的一种护卫。
这里披露的一组汉代玉猪(又称玉豚),系前些年墓葬出土的,属于葬玉型。该玉猪一共十三件,其中最大的,长11厘米,高5厘米,最小的,长6厘米,高2.5厘米,质地近似鸡骨白玉,呈灰沁色,通体抛光,园润光滑,琢磨精细,猪的长吻前凸,肥头硕脑,大耳下垂,大肚贴地,园腹矮脚,比例准确,形象生动,给人以一头活生生肥猪形象之视觉,曾经有关专家鉴定,无论从玉质,包浆,造型以及带有”汉八刀” 的简单刀法工艺等方面看,具有汉代风格。因此,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如上图)
一般说来,从我国古代玉文化中玉猪的出现,似乎是个十分特殊现象。其实则不然。据考证,作为陪葬习俗来说,早在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就曾多次出现过猪下颔以及陶猪或猪形陶罐等,嗣后隨著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想用当时最为珍贵最具神秘感的玉来保护尸体,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有玉猪“葬玉”习俗,至商周时期,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到了汉代,达到鼎盛,这时玉覆面,玉琀,玉塞,玉握(死者手握玉猪)等“葬玉”的作法,更是十分重视和考究。
至于汉代为何兴盛这一葬俗?笔者分析认为:由于汉代是个处于最强盛的帝国社会,这时的玉器,发展到了大气磅礴,巅峰雄峙的特殊阶段,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中,这时的玉所具有的神祕性和珍稀性,是黄金白银所无法比拟的。加之猪在当时具有财富的象征,以及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因此这时的猪就被人们选中作为对象或形式而制作成为玉器,更为兴起,可见其时人们对猪的珍视程度。加之汉代的玉器做工采用了最著名最擅长最典型的“汉八刀” 工艺,线条粗犷简练,遒劲挥洒,寥寥几笔,便把一个可爱的大肥猪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汉唐时代玉雕工艺的高超风韵以及受到人们的青睐。
据前些年田野考古发堀资料证实:山西太原尖草坪西汉墓,江苏扬州楊寿宝女墩新莽墓,陕西西安茅坡西汉墓,陕西西安红庙坡东汉墓,山东济南王陵西汉墓等均出土过“葬玉”玉猪。从这里充分说明汉代以玉猪作为“葬玉” 习俗,已是蔚然成风。
至于说,盛极一时的以玉猪作为“葬玉”习俗,为何从汉代以后又逐渐变得稀少?据笔者初步分析其原因;
一个可能是由于外来佛教的传入,本土宗教受到极大冲击的缘故,玉器在汉以前曾拥为至高无尚,功能神秘的特殊地位,可是后来被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 有生皆苦”为理想境界的佛教影响,因而嗣后以玉猪作为葬玉习俗逐渐稀少。
另一个可能是恐怕在人们对猪的看法有所改变,开始由褒为贬,猪一下失去了重要的财富象征,而把它视为一副懒惰,贪睡的丑态,猪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在葬玉习俗中逐渐稀少,为何说这组玉猪为汉代玉雕?笔者认为它符合汉代玉猪雕刻艺术的主要特征;一是着重大体轮廓,力求简练概括,表现出动物的神态,仅用数刀刻成,俗称“汉八刀”。另一是工艺精细,栩栩如生,以写实为主,特别突出阴刻细线流畅,俗称“游丝毛雕” 而且与前些年西安市南廓门汉墓出土的玉猪特征极其相似,因此说该组玉猪,应属汉代器物。
总之,我国古代“葬玉”习俗,由来已久,而且在历代人们思想上产生过一定影响。从新石器时代晚期 ,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乃至明清时期,均有用玉猪手握“葬玉”习俗,因此说,这些汉代玉猪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探讨我国古代“葬玉”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文/中国考古学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