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透力:文本深度解读的法门——参加《紫藤萝瀑布》集体备课有感

(2020-06-01 08:33:47)
分类: 阅读教学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徐杰老师,成立了“徐杰老师的备课室”,担任备课组长,依据初中统编教材精选课题,与一线教学进度同步,于2020519日,对七年级下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进行网络集体备课。本次集体备课分成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一是文本解读,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三是课中活动的设计。

笔者认为,在上述的活动中,文本解读是根,而后面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中活动的设计”是枝干和果实。如果没有前面活动作为基础,也就没有后面活动的结果和生长。所以笔者认为,文本解读这一环节极为重要,这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文本解读的专业性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而在文本解读中,无论是“化整为零”的文本分解,比如徐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作者眼中的紫藤萝具有怎样的特点”,还是抽取共同信息的集中概括,如“哪一个词语是最想着力表现的”,其分解与概括固然重要,但是从纷繁复杂中迸发的“穿透力”,才是思维作为理性认识的强大力量。在文本解读中,尤其是在《紫藤萝瀑布》这类文学类作品的文本解读中,如果没有经历过穿透力这一思维流动过程,那么对文本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或者说是在文字的表面滑行。笔者认为徐老师在这次网上集体备课中也着重体现了“穿透力”这一思维的过程。


为什么穿透力在文本解读中尤为重要呢?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指出:“文学作品的好坏不是句子表面上的东西,是另外一些东西。”[1]“言在此意在彼”,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律。解读文学作品也要有穿透力,比如韩愈的《马说》中借千里马被埋没的不幸遭遇,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极端愤懑和对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强烈不满;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表明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穿透力的思维关键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赵光武先生在《思维科学研究》一文中指出:“穿透就是透过表层捕捉到深层的信息,通过进取转录到远区的信息”[2]。文本解读需要广大教师从偶然的、具体的事物的背后,抛开繁杂的、零碎的表象,去抽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穿透力思维意识的教师,往往能够通过作者描写的景物或意象,通过人物轻描淡写的动作与语言,通过文本中的一个地点抑或一个时间,“看到”另一个深层的物象、情感、思想、意蕴等。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美文,对“物”的把握,一般较为容易解读,而对“志”的理解,则是需要对文本的深邃理解,需要穿透力思维的意识。笔者就结合本次对《紫藤萝瀑布》集体备课中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从“领会、推断、比较”三个方面进行“穿透力”思维的策略分析。


第一、领会。领会就是心领神会。对于理解难度较小的字、词、句、段落甚至篇章,有时也需要用一实在的方法,即可心领神会。那么,在《紫藤萝瀑布》网络集体备课中,该如何领会其主旨呢?徐老师给我们指出了“领会思维”的三条路径:

1、想象法。面对主题的探究这一板块,文中有那么一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辛。”徐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即想像法。比如,假如你刚好遇到这样的不幸的人,你送给他一束花,还想跟他说什么呢?通过这样的“花语”语文活动,能让学生去领会其内涵,这样的路径是极为精当的。

2、补白法。面对文末的最后一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徐老师的提供了“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方法,进行了补白:“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               ”因为我们已经领悟到,作者已经从悲痛中走了出来,产生了“生”的喜悦,对生命有新的感触。这样的补白活动,能够让孩子们穿透字里行间,产生对主题的探究。

3、替换法。在文本的第11节,有这么一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为了领会其中的“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徐老师采用了修改替换法,用别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替代,老师再进行修改,达到穿透文本的效果。如哪些状语加得好,哪些状语要进行修改,通过这样的活动,从而达到穿透“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的效果,让孩子们明白这其实是作者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妙的、想通的心灵。


第二、推断。对于难度较大的文本,则需要花费一番推断的功夫。要把各种信息汇聚,寻找相互间的联系纽带。有时,还要在信息纽带上进行假设,再由假设的结论回到文本寻找证据。这个在结论和细节间不断反复的过程,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3]。文本解读中的“推断”,其实就是建立文本与解读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确保穿透的正确性。我们可以根据时间、地点、场合、话题进行推理,可以根据交际者的身份、地位、背景进行推理,可以根据对象以及人物的姿势、手势进行推理。

在《紫藤萝瀑布》网络集体备课环节,徐老师给出推断思维的两条路径,颇值得玩味:

1、时间推断。比如徐老师提到,要关注文末最后的时间“198256日”,提到可以进行资料的牵引。因为文章的第8段优这么一句话:“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文本内容往前一推断,立马就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就是一段十年浩劫呀,这对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辛,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主旨是极为有必要的。花凋零了,花架也都拆掉了,也改种了果树。

2、语境推断。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句子:“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我们可以从这句话推断出,十多年前的紫藤花,和人一样,只要有一点所谓的“美”,就将你“拆掉”,多么可怕。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本文的主旨,从而对文中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辛,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比较。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是一把穿透文本的非常重要的钥匙。通过比较,方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意。比较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异中求同,一种是同中求异。

在对《紫藤萝瀑布》进行集体备课也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点,即将过去的紫藤萝与现在的紫藤萝进行对比,将忆花与赏花进行对比,将十多年前门外紫藤萝的稀零与眼前繁茂的紫藤萝进行鲜明地对比,这是“同中求异”的比较,通过对比,带给我们深深地思索:没有生命力的藤萝要不要写?十多年的那株藤萝不写,行不行?徐老师将这些问题抛给我们,让比较的思维在整个备课活动中流淌。

通过比较思维,我们不难发现,如果那株藤萝不写,指向“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就没有了着落,主题的揭示也会受到影响。而从过去的紫藤萝的“衰”与现在的紫藤萝耀眼的“盛”,它穿透表象,看到的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而“人”,既包括自己,经历“文革”,作者心灵的创伤尚未平复,又指即宗璞的小弟,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其内心伤痛,无以纾解,看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穿透紫藤萝花,联想到生命的无止境,转悲为喜,穿透紫藤萝花,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因此,往往比较也是一种能够有一种穿透文本的方法。

 

为了让文本解读更加到位,更加深刻,一把“穿透力”的钥匙必不可少,她将成为文本深度解读的不二法门。

 

注释:

[1]钱学森.在北京地区第四次思维科学研讨会上的讲话[A].赵光武主编.思维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

[2]赵光武主编.思维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5.

[3]钱钟书.管锥编(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8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