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徐杰

(2020-06-01 08:20:51)
标签:

教育

时评

文化

杂谈

分类: 阅读教学

背景: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时间:2019年10月24日

班级:无锡江南中学初一1班

执教:徐杰

整理:方建国


(课前交流半分钟,PPT出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论语〉十二章》,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PPT:读读课文      说说本文与教材的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

师:来,你先说。

生:我们平时学的文章是现代文,而这篇是文言文。

师:好,这是最主要的区别。还有吗? 生:以前的课文都是一整篇一整篇的,这篇课文是一句一句的。

师:有道理。课文把这样的一句或者几句话组成的语言单位称为“章”,相当于      我们现代所说的则(板书:则)。还有吗?

 生:每一句话都有“子曰”,告诉我们这句话是谁说的。

师:“曰”是“说”的意思,都有“曰”,就说明这篇课文写的是人物的对话。“论语”的“语”,就是“对话”的意思(板书:对话)。那么,这个字(指着“论”)该怎么读?

生(齐):读“论”(lún)。

师(板书“论”的拼音):“论”是“编撰”的意思(板书:编撰)。所以,《论语》就是后人编撰的一部对话集。    接下来我想听听同学们读书的声音。   

 (生大声读书,3分钟)   

 (出示PPT:请同学来分别读读每一章。)

师:谁先来读一读?  (一生读第一章)师:你为什么不读“不亦说shu乎”呢? 生:因为“说shu”同“悦”,是一个通假字。

师:请坐,这个同学的预习工作做得多好啊(板书:通假字)。这十二章中还有没有通假字?

生(齐):有。

师:在哪里?

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有”通“又”。

师:很好,请作标记。第二章,请你来读。   

 (一生读第二章)

师: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个“三”泛指多次,它指三次。师:到底是“三次”还是“多次”?

生:“多次”。

师:课文解释说,两种理解都可以。你认为是“三次”还是“多次”好?

生:应该是“多次”。

师:那么,这十二章中有没有再次出现“三”这个数字了?

生:“三十而立”。

师:这里的“三”是确指。

生:“三人行”。

师:“三人行”的“三”,是指“三个”还是“多个”?

生:多个。

师:在文言文中,“三六九”,一般指多个。继续读课文。    

(一生读第三章)

师:她把对话的出处也读出来了,很好。大家猜猜看,徐老师多大年龄啦?生:48岁。

师:太厉害了,我就是48岁。所以徐老师是“四十——”

生(齐):“有八”。

师:很好,继续。    

(一生读第四章)

师:读得不错,但可以再改进一下。有个地方的停顿没处理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读“可以”,还是“可—以”?注意,在这里,“可”解释为“可以”(板书:可以),“以”解释为“凭借”(板书:凭借)。“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好,继续。   

 (一生读第五章)

师:读得不错,请坐。我来画一个图,你们猜猜它对应课文里的哪个字?生:“罔”。

师:课文里的“罔”是怎么解释的?生:“迷惑无所得”。

师:你看,这个“罔”字,像一张网。鱼在网里,就是被束缚了。所以,“罔”的本义是“被束缚”。我们读书的时候,如果“学而不思”,只是相信书本、相信老师说的话,没有自己的思考,就会像在网里的鱼一样,没有思想、没有自由了。好,读下一章。   

 (一生读第六章)

师:这段话是孔子用来表扬自己的弟子的,是哪位弟子?

生(齐):颜回。

师:刚才这位同学没有读出表扬的语气。来,后排的男同学你来试一试。    (一生读)

师:“贤哉,回也!”读得有点味道了。好,读下面一章。    

(一生读第七章)

师:继续,读下一章。    

(一生读第八章)

师:我想问问你,“饭疏食”中的“饭”是什么意思?生:“吃”。师:“饭”原来是名词,现在作动词用了。名词作动词,这是文言文中很重要的一种现象,叫词性活用。(板书:饭:吃)那么,“饮水”中的“水”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冷水”。

师:如果是“热水”,古人会怎么说?

生(齐):“汤”。

师:我们现在喝的“汤”,古人叫什么呢?

生(齐):“热水”。

师:错了,我们现在喝的“汤”,在古代叫“羹”。有些词,古代和现代的用法不一样,我们把这种用法叫做“古今异义”(板书:古今异义)。以后,我们还会学到很多。比如,古人说的“河”,专指“黄河”。我们说的“河”,就是指“河流”。好,继续读。    

(一生读第九章)

师:请坐,继续。    

(一生读第十章,一生读第十一章)师:“匹夫”是什么意思?

生(齐):“平民百姓”。

师:带有“匹夫”的成语学过没有?生:“匹夫之勇”。

师:这是含贬义的。

生:“匹夫有责”。

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就是指“普通老百姓”,“匹夫之勇”,是普通老百姓中的憨头佬。继续读。    

(一生读第十二章)

师:现在,我们把全文读完了。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不错。    

(出示PPT:对照课文注解读课文,哪些句子的大意还不够明白的,请你用“?”做标记。)

师:现在,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对照注释读原文,请你直接把原文的意思说出来。如果哪个地方说得不够通畅的,就在边上打一个问号。   

 (生对照注释读原文,5分钟)

师:好,你们有没有什么地方打了问号的?

生:我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贤哉,回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还有一个是“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师:我们班有高手。我想请他来回答。

生:“贤哉,回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应该是“别人不能忍受他的那种艰苦生活,但颜回还是坚持过自己的朴素生活”。

师:颜回坚持过自己朴素的生活,但是他很快乐,因为他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我要补充的是,“贤哉,回也”的语序跟我们现在的语序不一样,现在的读法应该是“回也,贤哉!”“颜回是多么贤能啊!”刚才这位男生还有第二处疑问——“于我如浮云”。“于”是什么意思?

生(齐):“对于”。师:“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什么东西“对我就像浮云一样”?

生:应该就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的财富和地位。

师:他的这个解释特别好。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清楚。师: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来。“博学”是什么意思?

生:“博学”是“知识渊博”的意思。师:“笃志”是什么意思?

生:“坚定志向”。

师:“切问”是什么意思?

生:“恳切地问”。

师:就是“恳切地、虚心地向别人发问、向别人请教”。“近思”呢?

生:“近思”是“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师:所以,你不理解的就是这两个“而”,它们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这四个词,就是我们对待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刚才有位同学偷偷地问我,“传不习乎”的“传”,是别人传“我”的,还是“我”传别人的? 你们认为呢?

生(齐):“别人传我的”。

师:“别人传我的”什么东西?

生:“知识”。

师:“别人传我的知识我——”?

生:“温习”。

师:你认为“习”是什么意思呢?

生:“复习”。

师:有说“温习”的(板书:温习),有说“复习”的(板书:复习)。徐老师班上还有个同学认为是“做练习”(板书:做练习)。有一个很著名的《论语》研究者叫李泽厚,他在《论语新读》中把“习”理解为“实践或运用”(板书:实践、运用)。你觉得“习”字是什么意思呢?“传不习乎?”“老师传给我的知识”,“我温习过了”、“复习过了”、“做练习过了”,还是“实践运用过了”?

生(齐):“实践运用”。

师:我也认为这个解释是最合适的。“习”的繁体字上面部分是“羽毛”的“羽”,下面是“白”,本义是“小鸟练飞”。大鸟把飞翔的方法教给小鸟,小鸟不会飞,就应该去实践才合理。第一章中“学而时习之”的“习”跟“传不习乎”的“习”也是一样的。“学”是“学习”,“习”是“实践、运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出示PPT: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                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

师:《论语》中有很多话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些话不能拆开来分析,是固定短语,我们把它们叫作“成语”。我们小学里学的成语大多是四个字,是四字成语。但成语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甚至于一句话也可以成为成语。《〈论语〉十二章》中有好多成语,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出示PPT: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从心所欲    温故知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    三人行,必有我师   逝者如斯       择善而从   知命之年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现在来解释这些成语。“不亦乐乎”。

生:“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吗?”

师:很好。“逝者如斯”。

生:“逝去的一切像水一样。

”师:“逝去的一切”,在这里是指什么东西?

生:时间。

师:对,时间像流水一样。“知命之年”。

生:就是指“五十岁”。

师:你怎么知道是“五十岁”?生:因为文中有个句子叫“五十而知天命”。

师:再请解释一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生:“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知道的人”。师:有点像绕口令了,重新翻译。生:“知道的人不如乐于知道这个事情的人”。

师:谁来说清楚一点。

生:“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

师:她把这个“之”翻译出来了,很好。当然,“之”字如果不翻译成“学习”,还可以理解为“仁德”。“知道仁德的不如喜欢仁德的”。好,老师再来考一个。“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生:意思是“一支军队,可以改变它的将帅,但是平民百姓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志向。”

师:是改变“自己的”志向还是改变“他的”志向?

生(齐):“他的”志向。

师:好,大家说得不错。老师再问最后一个,“三十而立”。

生:“三十岁的时候就有所成就”。

师:这里的“立”不是站立。它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一个人三十岁了就能够站立在天地之间,就是有所成就了。

       现在,我们来试着说一段话。这段话里面要包含上面的某个成语。    

(出示PPT:试着说一段话,这段话里要包含上面的某个成语。)

师(补充):这段话要说得有点氛围,有点情境。比如:课间的时候,同学们坐在教室里等着徐老师来上课,徐老师说还有十分钟,你们聊聊天吧,于是我们就快乐地说昨天的事,说前天的事,说身边的事,说我们家里快乐的事,真是——

生:不亦乐乎。

师:这样说,成语就用在了情境中。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开始。    

(生自主准备)

师:你先来。

生:我想说的是: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学了的东西总会忘掉,所以我们要温故知新。

师:好的,说得很有逻辑性。

生:我要说“从心所欲”。离上课还有十分钟,徐老师让我们说说话,我们从心所欲地跟前面的后面的同学聊天,聊昨天的事,前天的事,身边的事。

(生笑)

师:他把我说的话改了一下,也是可以的。最好加上一句“我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继续来。

生:老师的年龄马上就要到知命之年了。(生笑)

师:不错,老师是快到知命之年了。继续来。

生:一个人的志向十分重要,所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师:他前面那句话说的是“一个人的志向十分重要”。这里谈的是一个人的志向重要与否问题吗?

生:不是。

师:你应该这么说:一个人的志向很重要,但一个人坚守自己的志向更重要。注意一个“夺”字。继续。

生: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所以我们要择善而从。

师:什么叫“择善而从”?你先解释一下。生:“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学习”。师:你接触社会上的人不多,你接触谁更多一点?

生:同学。

师:那你重新说一说。

生:每个同学都有不一样的能力,我们要择善而从。

师:这话就对了。

生:时间如流水般逝去,我们一个人只有一生的时间,所以我们要从心所欲,多做点自己想做的事。(生笑)

师:好的,这样人才不白活。

生:逝者如斯,时间是非常好宝贵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师:好。

生:我们每天需要劳逸结合,好好玩,好好学,不亦乐乎?(生笑)

师:你“不亦乐乎”的是“玩”还是“学”?生:都有。

师:境界最高的是“玩中学,学中玩”。“不亦乐乎”就是“很开心”的意思,那孔子认为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生:有朋自远方来。

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跟我一起来背下来。

生(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朋”是什么意思呢?

生:“志同道合的人”。

师: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朋”是由两个“月”字组成的,文言中,“月”和“肉”是通用的(板书)。上面一个“月”,下面一个“火”,读“炙”(板书:炙)。“炙”就是“烤肉”的意思。两个“月”就是两根干肉条,是孔子的学费,叫“束脩”。弟子们给他拎两串干肉条来,他就觉得很开心。意思就是“有更多的人来向我求学,我是多么开心啊。”这样也能解释得通。所以,读《论语》时,有些句子的意思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出示PPT:    《论语》是一部对话集,选一个成语,试着还原这个成语产生的“对话”情境。    例如:学生问道:“先生,您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子曰:“……?”(不亦乐乎)          孔子问道:“子舆啊,你平时是怎么做自我反省的呢?”          曾子曰:“……?”(三省吾身))

师:《论语》是对话集,但是我们现在只看到了孔子的回答或者弟子的回答。为什么不把每个人的话都写出来呢?因为那个时候写字不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刻字,表达要特别精练,所以就省略掉了“问”的内容。我在读《论语》的时候,经常会还原当时问答的情境。比如,学生问道:“先生,您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子曰——

生(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孔子问道:“子舆啊,你平时是怎么做自我反省的呢?”曾子曰——

生(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曾子就是曾参。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弟子。我们为什么不说“曾参啊,你平时是怎么做自我反省的呢?”因为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子舆”是曾参的字。称别人的字,是客气的。

       现在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还原一处成语的情境,可以动笔写一写,也可以打腹稿。

生:别人问:“您觉得怎样可以成为老师?”

师:谁问的?

生:学生问:“您觉得怎样可以成为老师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好。还有谁愿意试一试吗?

生:学生问:“老师,您觉得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师:这里也暗含了一个成语,老师刚才没有在PPT上打出来,叫:安贫乐道。好,继续。

生:孔子的弟子问:“老师,您平时是怎么学习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不错,你来。

生:学生问:“老师,您为什么那么刻苦地学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说得很有道理,挺有意思的。下课以后,你们同桌之间,可以一个做老师,一个做弟子,互相问答玩一玩,可以吗?

生:可以。

师:好,下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