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图片来自搜图网-中国人文地理图库:www.sophoto.com.cn
在一个偏僻的村子里,一个执著家族里的一群执著的人,历经数百年口口相传,把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传承至今,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研究中国戏曲史提供了重要依据”,是“戏剧活化石”彰显了“地方性”和“口头性”等独特的文化价值——这个村子就是名不见经传的东通乐村;这个家族就是该村的庞姓家族;这群执著的人就是庞姓家族里的男人和女人们;这个剧种就是武安东通乐赛戏。
冀南封闭的山村里,庞氏家族世世代代传承着一个古老的剧种——赛戏, 就连家族里最年长的老人也难以说清楚他的来历,只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繁衍着,传承着,几经辉煌,几经起落,如今随着家族里老人们的相继去世,这一文化遗产频临灭绝。 赛戏是古代用于迎神赛社的古老戏剧形式,古朴苍凉的打击乐伴奏,声震天籁,穿越古今。 当最后一位鼓手也垂垂暮年之际,传承之慌笼罩着整个家族。面对年轻人的漠然,娃娃们的懵懂,老人们紧锁眉头,古韵悲壮,声声凄厉,赛戏还能否继续传承······
这是赛戏传统剧目《大头和尚戏柳翠》
这是赛戏《激张飞》
这是《摆八仙》
这是《摆家堂》
由于紧张,上场就把髯口弄歪了,引得台下大笑
赛戏引来了国内外专家
赛戏的捍卫者王转琴
王转琴走下舞台,几十年的心血,王转琴已经白发苍苍,由于王转琴她们的坚持,东通乐赛戏得于传承,她是庞氏家族的功臣,她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的功臣
演完第一场之后王转琴根孩子们的合影
演完第一场赛戏
王转琴亲自为她们化妆
王转琴扮演的寿星
王转琴全家一起上阵,他们在练习造型
就要进行第一次演出了,王转琴为大家鼓劲
为了排演赛戏,她们也顾不上照顾孩子,淘气的孩子使得女人们的练习总是中断
王转琴想着怎么样不要让赛戏失传,她就学习已经失传的剧目,她决意要恢复赛戏,于是她组织了一帮女人来排演赛戏
20多本赛戏都本,大部分的都本已经残破
古老的仪式在这里流传,庞氏家族代代相传的赛戏。有30多具面具,里边有珍贵的明代面具,有造型独特的小鬼面具
赛戏祖孙三代传承人
赛戏《大国称》
赛戏传承人——王转琴的三儿子
赛戏剧目《大头和尚戏柳翠》,是古典神话《月明和尚度柳翠》的故事,傍边站立者是赛戏的一个重要角色“开家儿”
排练,演员都凑不齐了
七零八落的伴奏,没有了往日的威风
庞海奇,75岁,赛戏音乐的最后一位鼓手,家族里的年轻人没有人愿意跟他学习古乐,每当说起这些,他总是在重复着一句话“对不起祖宗啊!”
传家宝——明代流传至今的赛戏面具
80岁的老人,在宗庙里练习赛戏
古老的赛戏都本,见证几百年家族传承
庞海奇和着鼓点低声吟唱赛戏,声音浑厚,嘶哑沧桑
世代口口相传,到了庞海奇这一代却怎么也找不到传承人,他的两个儿子就是不愿意跟他学习
望着宗庙里多年以前的演出单子,庞海奇显得很无奈望着宗庙里多年以前的演出单子,庞海奇显得很无奈
(原创声明:本文是搜图网-中国人文地理图库原创文章,也是小编辛辛苦辛苦七拼八凑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整理的。如果各位看官想要转载的话,随便拿去吧,但是要记得跟小编说一声哦。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