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中的意义鼎立并合

分类: 学术论述 |
【该文发表于《上海鲁迅研究·鲁迅与外国文学》总第96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页129-141】
1921年1月创作、是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九卷1号的《故乡》似乎注定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从其文本自身来说,一方面它显得相对通晓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而另一方面它却又含义隽永,适合反复咀嚼,而实际上它的确较早就进入了中、日两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和语文教材,并且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历史传统。
中国方面:1923年顾颉刚等人编辑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就将《故乡》收入民国教科书,除了“文革”十年以外,迄今为止长期跻身于国人的语文必读篇目中。
毋庸讳言,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故乡》主题解读视角自然有其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限制,简单而言,它更侧重其历史反映功能和批判社会的黑暗、专制、腐败等杀伤力维度,比如“隔膜说”、“农民问题说”、“批判辛亥革命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