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 佛 标 新
廊 碑 立
异
——游报恩寺随感
受佛教传承的默化和崇/拜信/仰的熏染,寺院殿、楼、阁、院的设置和布局大同小异,供奉的佛尊基本千佛一面,法相慈悲。由于各寺院建立的年代、起因、地域、工艺、财力等的差异,所以也略显殊异。正因如此,朝拜寺院,可以说是换了个地方再来一次重复,感受基本相同。我拜寺院,往大里说,是一次“佛浴”,往小里说,是一次“焯水”,或者是一次“拂尘”,权当成一个心理净化的过程,而更多的是关注这些文化遗存的殊异所在。最近游览了苏州报恩寺,玲珑精致,清静祥瑞,给我留下了清晰的印象。要说报恩寺的特色,本人认为在于:一塔、一佛、一廊、一碑。



古 塔 标 德 艺
苏州有多座古塔,虎丘云岩寺塔,寒山寺普明塔,灵岩山灵岩寺塔,盘门瑞光塔等,都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自己的故事声名远播,相比较,报恩寺塔(又名北寺塔),是苏州最古老的佛塔,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雄踞苏城1700多年。寒山、西园等规模较大的寺院都建于其后,虽然报恩寺现在是西园寺的下院,但是,其古老的历史地位不可撼动。北寺塔还是苏州当年最高的建筑,被誉为“吴中第一古刹”。
北寺塔为楼阁式佛塔,建筑设计奇特,主体为砖木混合建构,观其外形,和一般的塔基本相似,但是,塔的内部结构为“双层套筒”,其方形塔心室和木梯的设计都别具匠心,是中国2000多座楼阁式古塔中“上为令盛,下为重楼”的典型,工艺精巧、精湛。可惜,现在已经封/闭了登塔通道,不能看到内部的精巧结构,也不能登顶鸟瞰苏城的全貌了。这也为许多游客留下了遗憾。
北寺塔不仅是苏城的建筑地标,还占领了几千年的道德高地,成为遵循“孝道”的
典范性教育“基/地”,传说此塔乃孙权为报恩奶娘吴国太所建,“知恩报恩”成就了孙权的千年孝名。德塔耀古城,孝名扬千秋。站在报恩寺前,不由回想起当年孙权的老对手曹公发出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细品深思,这句对其在群雄逐鹿的疆场上运筹谋略的敬佩,现在看来,还应该补充对其奉行孝义、孝感天下的褒奖。重温历史掌故,对今天的社会公德、伦理道德的传播和弘扬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引导。
作为苏州市中心的标志性古塔,不仅气宇轩昂,雄伟壮观,还对周边园林景点产生美的辐射。拙政园距离北寺塔直线距离约3公里,从拙政园东园走进中园洞门,站在倚红亭处抬眼西看,视线掠过水面、桥、亭,不远处玲珑宝塔的“半身像”尽收眼底,璀璨壮观,这“涉门成趣”、“入园见塔”的景观堪称园林史上“借景”的神来之笔。身居园外,却成园景,被拙政园一借500年,北寺塔和拙政园美艳同框,成了拙政园景点中的“经典”。“美的奉献”成就了园林设计者的别出心裁。

(上图为2014年夏在拙政园拍摄远处的北寺塔,技不如人,效果不佳,因是我亲眼所见,亲手拍摄,丑就丑点,是亲生的,就不去抄袭了
。)

露
天 陈 “喜佛”
走进山门,第一眼见到的是露天石雕坐像弥勒佛:袒胸露乳,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笑迎百态。“喜佛”迎面,一扫心霾,顿生愉悦,以笑回敬,诚心一拜,结成善缘,诚所谓“佛度有缘人”。其他寺院大都建有天王殿,弥勒佛被供奉在内,且尊供在首席的位置,而报恩寺没有天王殿(也没有大雄宝殿),却奇怪地把喜佛“设岗”于露天下日晒雨淋,历经风霜,这种近乎“虐佛”的待遇,在寺院中很少见,有一种对佛大不敬的感觉,曾经也引发不少议论和猜想,转而一想又觉得不是这么简单肤浅。我联想到虎丘剑池边的露天道场——生公讲台,晋代高僧竺道生“聚石为徒”,讲经说法,开坛布道,精彩绝妙,而有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千古传奇。眼前的露天“喜佛”,和“生公”何其相似,由此产生了积极的解读:佛陀走下神殿,亲和凡俗,笑对风雨,相伴日月,得道续修,广结善缘,开坛弘/法,普度众生。彰显了佛陀自度度他、传道弘/法的精神,这也许就是设计者的初心。


漆 雕 歌 盛 世
观音殿南建一长廊,陈列着目前国内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图》,也叫《姑苏繁华图》,长32米,高2米。原创者为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杨,采用全景构图,以一种“旷观”的表现方式,自灵岩山起,由山下的木渎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入姑苏城。经盘、胥、阊三门转入山塘街,到虎丘山止。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一镇、一城、一街的景物,画笔所至,连绵数十里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笔触细致,为“清代苏州城市文化繁荣的写照”,有很高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价值,极其珍贵。游客到此,驻足观赏,惊叹不已,流连忘返。开始,我感觉这作品虽精美绝伦,但似乎和报恩寺“非亲非故”,有点“异类”,于是,在画上仔细搜寻北寺塔的影子,遗憾的是没有找着。又在画的简介里研究,终有醒悟,画作“入姑苏城”,重点“一城”不就是说的“老苏州城”吗?北寺塔就淹没在当年的繁华之中:不识佛寺真面目,只缘身藏繁华中。


石 雕 无 字
碑
寺内有一碑亭,元代石雕“张/士诚纪功碑”立于亭内。关于元末军领张/士诚的故事,在江苏还是颇有影响的,苏州是其称吴王的首/府,其碑为元代记事石雕作品,主要是雕录张/士诚设宴款待元/使伯/颜的礼仪场景,更主要的是其石雕的价值非同寻常。据说此碑为江南富/豪沈/万三为歌颂张/士诚政绩而置,因避讳,所以石碑有图无字,也叫无字碑。该碑采用高浮雕技法,精细的风格与山东东汉武梁画像石接近,浑朴、雄健,故亭有“武梁遗轨”之匾额。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张/士诚也好,无字碑也好,沈/万三也好,这些都和寺院这“佛系”不搭,怎么会把这和“佛系”主题无关的故事“编辑”在同“一本书”里呢?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石碑原立于寺外,后服从城市发展规划,被就近“统/配”于寺内,从此“皈依”佛门,并建亭护佑,不仅沾了佛光,还蹭了“流量”。对“跑题”牵强附会的解释,也许是张曾为吴王,苏州是王/府,乃故事发生的地盘——苏州遗存讲说苏州的故事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