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的时候考英语口语,其中一道题目是介绍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并谈一谈为什么喜欢。题目是提前很长时间就告诉了学生,并且还提示他们评论一部电影可以从故事、演员、特效、音乐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可是,最终抽到这个题目的学生,百分之九十在介绍完电影的梗概之后,都只说了这么一句话:From
this movie, I
learn……。当然,很多电影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但是如果说“看了《哈利波特》,我学到了友谊的重要性”或者“看了《指环王》,我学到了毅力的重要性”,我听了总觉得有些别扭。我们,难道是为了学到什么大道理才看这两部电影的吗?或者反过来说,我们的所有活动一定要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到了什么”的结果吗?
我想起前不久和几个朋友之间的讨论。一朋友说,他孩子的幼儿园实行的是混龄制,大的小的都在一起玩。我说这挺好啊。朋友接着又说,如果他的孩子是年龄小的,那当然好啊。可他的孩子是年龄大的,天天跟那些小的混在一起,能学到啥啊。此话一出,马上得到了其他朋友的赞同。我说那也能“学到”很多啊,比如照顾弟弟妹妹。可马上又有人说,跟那些小的混一起影响智力发展!无意将讨论升级为争论,我马上闭上了嘴,没再往下接。我想,最后一句“影响智力发展”的意思是,同龄的小朋友在其他幼儿园可能都已经学会了拼音、算术,认了很多字,可自己的孩子天天跟弟弟妹妹一起玩,什么都没学,真是浪费时间。跟弟弟妹妹一起玩,难道真的什么都学不到吗?
我不这么认为。只是这种学习的结果存在不确定因素,不像学拼音学认字一样能够快速明了地显现出来,价值得不到有形的体现,于是就被过早的定论为“没有用”。
于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孩子的所有活动,比如看书或者上兴趣班,都会以有没有用或者是否能从中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来衡量其价值。可常常我们对“有用”和“没用”的界定又是那么主观和狭隘,这种影响投射到孩子身上,恐怕就会产生前面提到的思想汇报式的影评。这,算不算我们急功近利式教育的一种后果呢?
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得到一个清晰的学习结果,重要的是过程的感受。我相信我的那些学生在看电影的时候,肯定会有各种感受的交织,可是到了考试,他们就惯性地认为老师想知道的无非是他们
“学到了什么”,于是就“投其所好”。而我给了高分的几个学生是这样说的:看了《蜘蛛侠》,我好想自己也有超能力;看了《指环王》,我很想去新西兰看看。虽然这些评论也很简单,但却是真情实感,一点都不空洞。
我随手拿起了加加最近从书架上扒出来的一本他两三岁时看过的绘本,名字叫做《给爸爸的吻》。熊宝宝去睡觉前,给了熊妈妈一个吻。熊爸爸也来索吻,使出了浑身解数,可熊宝宝还是各种不同意。最后,当熊爸爸给熊宝宝盖好小毛毯,正要失望地离开时,熊宝宝喊住了爸爸,不光亲亲了爸爸,还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看完了这个故事,我实在想不出怎样以“我学到了……”开头来做读书报告。我又想起加加小时候买过的一本故事书里有一篇这样的故事:兔妈妈叫小兔子去超市买绿色食品。结果小兔子买回的西红柿、胡萝卜甚至还有鸡蛋,都是绿颜色的(鸡蛋是因为被骗人的狐狸涂上了颜色)。于是兔妈妈就跟小兔子解释了什么是绿色食品。这个故事让我们学到了什么,那真是再明了不过。可是对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前一本书。七岁半的加加又把它拿出来看这种没有“学习结果”的故事,我觉得挺好。因为这就是他真实的生活经历,阅读时的共鸣会让他的内心更加充实,情感更加丰富,这种无形的收获在我看来也是很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