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理念”耽误了教养

(2014-12-18 21:41:24)
标签:

育儿

理念

教养

小朋友

分类: 加加篇

 

      好友最近很受伤,不光丢了东西,竟然还产生了自我怀疑,问我说:你是不是觉得我教育孩子时很没有“理念”啊?!

 

      事情源自她的女儿和邻居孩子之间的交往。两个小女孩儿是好朋友,既是同学又是邻居,经常一起玩耍。朋友前段时间带女儿出国游玩的时候给她买了一个漂亮的银戒指,虽算不上贵重,但也不能跟一般玩具相提并论,而且对于朋友来说还有特殊的意义。而她的女儿有一天把戒指带到了幼儿园,被邻居家的女孩儿看见,拿去玩了。过了几天,不见戒指被还回来,朋友有些担心,就打电话给那个小女孩的妈妈询问,问她有没有看到戒指,能不能找一下,并说明了戒指对自己的重要性。可没想到那位妈妈竟当场给她上了一课,告诉她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小朋友之间的事要小朋友自己来解决,大人不要插手,不要干涉。朋友哑口无言。后来,她虽又再次委婉地提到能不能回家帮忙找一下,可一直没有下文。

 

      听完这件事,几个好友七嘴八舌地表示怀疑那个妈妈的人品,我虽然心里也有这种想法,但不认识人家不能轻易下判断。可是,撇开人品问题不说,我感觉这位妈妈好像一个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遇到不同问题的时候,按下不同的按钮,就自动弹出不同的“理念”来解决。“教养”,真的就是这么简单吗?

 

      借了东西要还,弄丢了别人的东西要道歉要赔偿,这么浅显的道理不需要被冠上高大上的“理念”一词,但却是真正高大上的人性和传统美德。拿了别人的东西没有归还,家长有责任询问原因,并做出正确引导,而不是一句话推给 “小朋友之间的事要小朋友自己来解决”,并理直气壮地用“教育理念”四个字压死人。理念再好,实践的时候也不能超越人性的自然淳朴和本真,一味的依赖理念到最后只会变成滥用。

 

      这不禁让我想起另一件事。有个朋友孩子刚出生两个多月,有次见了面热烈地跟我交流了喂养的经验,比如隔多长时间喂一次奶的问题,比如什么时候分床睡的问题等等。聊完之后,她长叹了一句:“你知道吗?我买了那么多书,中式的,西式的,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最后才发现,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他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这样还轻松点儿。”听了这话,我不禁笑了,想起自己刚开始的时候也曾这样。书上说孩子应该每隔三小时吃一次奶,一天应该拉四到六次,一次应该要睡四个小时,可是自己家的小东西经常“不达标”,于是就常常出现焦虑和恐慌。最后,扔下书本,顺其自然,才找回生活的节奏和自信。

 

      现在想想,那么简单的一件事为什么我们却非要从书上找到对应的理念以后才有信心去执行呢?这恐怕跟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层出不穷的新东西。而潜意识里新和旧是矛盾对立的。于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人为了接受新事物而毫不留情地抛弃着旧传统。尤其是在育儿方面,对传统方式的批判更是盛行。只不过这抛弃的速度有点儿快,学习的速度有点儿跟不上,而且对于舍谁留谁选择太匆忙,于是在跟传统决裂的同时内心产生了无物支撑的真空,于是变得没底气不自信,于是更加急于找到各种“理念”将之填满,好让自己变得理直气壮。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硬生生地将自己和自然割裂,在自己和教养这种最直接的关系之间硬生生塞入了程序,将自己变成了不会独立思考甚至是没有心的机器。

 

      美国神话学家和作家Joseph Campbell 在谈到生命的意义时说过这么一句话:Life has no meaning. Each of us has meaning and we bring it to life. It is a waste to be asking the question when you are the answer。 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育儿。教养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人,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书,不是理念,不是其他的任何东西。书本没有错,而在于我们怎样利用。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习积累,但是不能忘记思考,不能忽略自己的内心,更不能将自己的主导作用拱手相让。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们自己才是真正的答案。所以,别再让“理念”耽误了教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